李 虎
(南京寶地梅山產城發展有限公司礦業分公司)
梅山鐵礦隨著礦石的不斷開采,從累計查明資源儲量3億多噸到剩余不足1億t,從年產量幾十萬噸到年產400萬t,從開采分層?34 m到?384 m,礦體內部形態逐漸顯現出來,各種類型礦石的分布位置及儲量也逐漸明確。梅山鐵礦礦石種類繁多,以磁鐵礦為主。主要共伴生礦物有釩礦、黃鐵礦。黃鐵礦是鐵礦共伴生礦物之一,經過選礦工藝流程制成硫精礦,作為硫酸的原材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1-2]。因此,查明硫資源在鐵礦體中的分布特征以及黃鐵礦的資源儲量很有必要。本研究以地質勘探資料為依據,按照原冶金工業部下達的指標為標準劃分黃鐵礦,對礦床中硫的分布、可利用情況進行分析,為礦山硫資源的分布與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梅山鐵礦位于寧蕪中生代陸相火山巖斷陷盆地的北段,梅山—鳳凰山構造帶與濱江構造帶的交叉部位。賦存于輝石閃長玢巖和龍王山組輝石安山巖的接觸破碎帶中,礦石類型多,礦化階段多,為多種成因的磁鐵礦—假象赤鐵礦—菱鐵礦—黃鐵礦類型的鐵礦床。礦體為大型透鏡狀地下盲礦體,總體呈南北走向。礦床由主礦體和下部與之平行的多個小礦體所組成。礦體頂板賦存標高為-34~-327 m,底板賦存標高為-169.4~-524 m。礦體中間厚而富,邊部薄而貧,富礦在礦體中呈瘤狀、透鏡狀及似層狀,多分布在礦體中上部;貧礦主要分布在礦體下部和邊部。
礦石類型及礦物成份種類繁多,按照礦石的結構、構造及礦物共生組合可分為塊狀礦石、斑點狀礦石、網脈浸染狀礦石、浸染狀礦石、角礫狀礦石、竹葉狀礦石等6種。按礦物主要成分分為磁鐵礦、半假象赤鐵礦、假象赤鐵礦、菱鐵礦、鏡鐵礦、針鐵礦、含釩磁鐵礦及赤鐵礦等8種,且前4種較多,后4種少量。按照化學成分分為鐵、鈣、鎂、鋁、硅、硫和磷,并伴生有釩、鎵及其他元素。礦石中鐵主要賦存于磁鐵礦、假象赤鐵礦、半假象赤鐵礦、菱鐵礦中,少量在黃鐵礦及鐵硅酸鹽礦物中。釩呈分散狀態賦存于氧化鐵礦中,特別是磁鐵礦及含釩磁鐵礦中,磷灰石含量也較高,主要的含鐵礦物中以磁鐵礦含量最高。硫大部分在黃鐵礦中,少量在黃銅礦、斑銅礦和方鉛礦中。
(1)塊狀黃鐵礦。灰褐色細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次為磁鐵礦。黃鐵礦成淺黃色細微粒結構,磁鐵礦成鐵黑色細粒結構,含量較少,和黃鐵礦伴生。局部碳酸鹽晶洞發育,可見少量斑點狀黃銅礦、斑銅礦。顯微鏡下呈它形細粒結構。
(2)角礫狀黃鐵礦。淺灰—褐灰色,細粒結構,角礫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角礫成分為安山巖,次生石英巖,膠結物為黃鐵礦,膠結緊密。黃鐵礦為淺黃色細粒結構,呈細粒集合體,角礫均具碳酸鹽化、高嶺土化,礦石中有呈散狀分布的細粒方解石。
(3)稠密浸染狀黃鐵礦。灰白略帶淺綠色,細粒結構,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為黃鐵礦,次生礦物為透輝石、綠泥石。黃鐵礦為淡黃色細粒結構,呈稠密浸染狀分布于輝長閃長玢巖中,透輝石呈長柱狀,綠泥石呈小團塊狀分布。
(4)脈狀黃鐵礦。灰白色脈狀構造,上部黃鐵礦呈脈狀填充于灰白色破碎高嶺土中,或填充于破碎次生石英脈中,下部黃鐵礦呈不規則脈狀浸染于硅化高嶺土中。
(5)碳酸鹽化、黃鐵礦化安山巖。黃鐵礦以細脈和浸染狀出現,并和細脈浸染狀磁鐵礦共生,兩者含量不多并且分布不均勻,黃鐵礦和磁鐵礦均以星點狀分布,同時也見細脈狀黃鐵礦,并能見不規整晶形,其部分富集形成小團塊構造,局部亦有星點狀磁鐵礦與其共生,且黃鐵礦含量大于磁鐵礦。
(6)浸染狀黃鐵礦。黃鐵礦浸染甚為富集,層頂有少量矽化灰黑色,常形成的角礫狀構造,除碳酸鹽化外,高嶺土化逐漸強烈。
(7)高嶺土化、黃鐵礦化安山巖。黃鐵礦含量在本層大有減少,高嶺土化亦較強烈,碳酸鹽化趨于減弱,同時見微量星點狀磁鐵礦,底部見次生石英石,浸染狀黃鐵礦稍有富集,形成浸染狀黃鐵礦。
由勘探結果可知,礦床上部黃鐵礦含量多而下部含量少,西部含量多而東部含量少,主礦體以外含量多,主礦體以內含量少,黃鐵礦呈不規律狀分散在主礦體周邊,上部黃鐵礦靠近主礦體,下部遠離主礦體。
黃鐵礦多為單剖面單工程控制,少數為多工程和2個剖面控制,整體礦層比較薄,儲量估算采用垂直剖面法估算[3-5]。資源儲量類型分為331(探明)、332(控制)、333(推斷):①資源量331為地質工程網度達到141.42 m×70.71 m的低品位礦石;②資源量332為地質工程網度達到141.42 m×141.42 m的工業礦石和低品位礦石;③資源量333為地質可靠程度為推斷的工業礦石和低品位礦石。
表1為黃鐵礦的儲量分布表,黃鐵礦儲量約440萬t,鐵品位最低18.41%,最高42.1%,平均鐵品位為25.71%;硫品位最低15.7%,最高34.98%,平均硫品位為19.74%。黃鐵礦主要分布在401~408勘探線,即礦體的中部,406~408剖面之間黃鐵礦含量最多,400、401、403、408、412附近黃鐵礦品位相對較高,品位最高分布在412勘探線附近。
表2是黃鐵礦貧富礦分布,按照礦山現狀將平均鐵品位含量大于等于30%劃為富礦,其余劃為貧礦。富礦中黃鐵礦儲量為81.92萬t,平均鐵品位39.74%,平均硫品位28.74%,貧礦中黃鐵礦儲量為358.6萬t,平均鐵品位22.51%,平均硫品位17.68%。可以看出整體黃鐵礦品位較低,平均鐵品位25.71%,黃鐵礦以貧礦為主,少量富礦。開采低品位黃鐵礦不經濟,實際礦山開采過程中黃鐵礦的利用率不高。

?

?
過去一直認為硫主要分布在黃鐵礦中,硫品位的分布隨著鐵品位升高也變高。本次測試中-348 m水平硫資源的分布與鐵礦石中鐵含量的分布關系見表3。左側是全鐵品位分布區間,右側是硫平均品位,隨著礦體鐵品位的逐漸升高,硫品位基本不變,平均硫品位1.118%,低于礦山的平均硫品位2.015%,也表明了硫資源主要分布在上部,同一分層中硫整體分布比較均勻,在特別富集的礦體中相對含量較低,并不是傳統認為的鐵高硫亦高。礦山在開采范圍內的硫含量有逐漸下降趨勢。
黃鐵礦儲量約440萬t,黃鐵礦中硫平均品位19.7%,全礦伴生硫儲量為477.8萬t,伴生硫平均品位為2.015%。黃鐵礦中硫儲量為86.8萬t,鐵礦中伴生硫儲量391萬t,黃鐵礦中硫儲量占全礦硫儲量的18%,硫絕大部分以伴生硫的形式存在,黃鐵礦呈星散粒狀、網脈狀,部分以膠狀形式交代磁鐵礦,在礦體的上部和邊部形成黃鐵礦體。
在礦體上部,硫主要以共生黃鐵礦(多為同體共生黃鐵礦,包裹在鐵礦體內部)的形式存在;在礦體中部,硫以共生黃鐵礦和伴生硫2種形式存在,以共生黃鐵礦為主,伴生硫為輔;在礦體中下部,硫以共生黃鐵礦(多為異體共生黃鐵礦,遠離主礦體或在低品位礦體以外)和伴生硫2種形式存在,以伴生硫為主、共生黃鐵礦為輔。

(1)梅山鐵礦硫以黃鐵礦和伴生硫兩種形式存在,上部硫品位較高,下部硫品位較低。
(2)在礦體上部,硫主要以共生黃鐵礦為主;在礦體中部,硫以共生黃鐵礦和伴生硫兩種形式共同存在;在礦體中下部,以伴生硫為主共生黃鐵礦為輔。
(3)黃鐵礦主要集中在礦體的中上部,下部含量較少,西部黃鐵礦含量較多,東部含量較少,主礦體以外含量多,主礦體以內含量少,黃鐵礦呈不規律狀分散在主礦體周邊,上部黃鐵礦靠近主礦體,下部遠離主礦體。
(4)雖然黃鐵礦儲量約440萬t,平均鐵品位25.71%,鐵品位30%以上的黃鐵礦只有81.92萬t,實際可利用率不高。
(5)同一分層中硫品位并不隨著鐵品位升高而升高,隨著開采分層下降,硫品位有逐漸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