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帥 李 亞 牛艷萍 何章輝 初靜波
(國土資源部哈爾濱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
石墨是一種極為重要的非金屬礦物,其加工制品不僅廣泛應用于鋼鐵等傳統產業,還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被認為是支撐未來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1-8]。近年來,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石墨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視,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開發氫能、燃料電池等新一代能源技術,發揮納米、石墨烯等技術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20世紀50年代,我國借鑒前蘇聯的經驗,采用了一段粗磨粗精礦,再經過大約五段再磨六次精選的選礦工藝提純石墨。實踐證明,這種多段再磨工藝能夠獲得品位高(90%左右)、大片石墨損失率低的精礦[9]。試驗對黑龍江某石墨礦石進行了提純工藝研究。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
從表1可知,礦石固定碳含量達9.06%,是主要回收元素;S含量達2.59%,后續試驗應避免硫礦物富集到石墨精礦中。
礦石的主要組成礦物有石英、白云母、石墨等。
礦石屬于深部原生石墨礦石,呈灰白色,發育片狀構造、浸染狀構造。部分礦石主要由片狀的石墨、白云母和粒狀的石英等礦物組成,片狀礦物定向排列,構成片狀構造。大部分礦石中片狀礦物斷續分布,構成片麻狀構造。礦石中磁黃鐵礦、磁鐵礦和黃鐵礦等呈浸染狀分布,構成浸染狀構造。礦石的結構主要有包含結構、自形半自形結構、他形粒狀結構。礦石中可見石墨層間包裹磁黃鐵礦、脈石礦物等,構成包含結構。礦石中石墨、白云母等礦物結晶較好,晶形完整,構成自形半自形結構,見圖1~圖4。




條件試驗采用1次粗選流程。
2.1.1 磨礦細度試驗
單體解離是影響礦物分選效果的重要參數。適當的磨礦細度有利于提升精礦品位和回收率。磨礦細度試驗固定氧化鈣用量1 000 g/t、煤油用量59.4 g/t、2#油用量60.2 g/t,試驗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磨礦細度提高,粗精礦品位上升,回收率先升后降;磨礦細度-0.075 mm60%時試驗效果較好,故確定磨礦細度-0.075 mm60%。
2.1.2 氧化鈣用量試驗
基于礦石中黃鐵礦、磁黃鐵礦含量較高的情況,為抑制其隨石墨上浮,選擇添加氧化鈣來抑制硫化鐵礦物的上浮。氧化鈣用量試驗固定磨礦細度-0.075 mm60%、煤油用量59.4 g/t、2#油用量60.2 g/t,試驗結果見表3。

?
由表3可知,隨著氧化鈣用量的增大,粗精礦硫含量、固定碳品位和回收率總體呈小幅下降趨勢。綜合考慮,確定氧化鈣用量1 500 g/t。
2.1.3 煤油用量試驗
煤油用量試驗固定磨礦細度-0.075 mm60%、氧化鈣用量1 500 g/t、2#油用量60.2 g/t,試驗結果見表4。

?
由表4可知,隨著煤油用量的增大,粗精礦固定碳品位先升后降、回收率上升。綜合考慮,確定煤油用量57.4 g/t。
2.1.4 2#油用量試驗
2#油用量試驗固定磨礦細度-0.075 mm60%、氧化鈣用量1500 g/t、煤油用量57.4 g/t,試驗結果見表5。

?
由表5可知,隨著2#油用量的增大,粗精礦固定碳品位下降、回收率上升。綜合考慮,確定2#油用量56.2 g/t。
根據以上試驗確定的粗選工藝條件,按圖5流程進行了開路試驗,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按圖2所示的流程處理礦石,最高可獲得固定碳品位92.75%、回收率46.54%的精礦,尾礦固定碳品位可降至0.49%、回收率3.32%。

閉路試驗在開路試驗流程的基礎上增加了第8次精選,中礦1與掃選1精礦合并再選拋尾,再選精礦返回粗選,掃選2精礦返回掃選1,中礦2~中礦5合并返回精選1,中礦6~中礦8合并返回精選4。閉路試驗結果見表7,流程見圖6。

?

?
由表7可知,按圖3所示的流程處理礦石,最終可獲得固定碳品位91.79%、回收率93.57%的精礦,選礦指標較好。

(1)黑龍江某石墨礦石中的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白云母,主要有用礦物為石墨,礦石固定碳含量為9.06%。
(2)礦石采用7段磨礦、1粗8精2掃、中礦2~中礦5合并返回精選1、中礦6~中礦8合并返回精選4、中礦1與掃選1精礦合并再選后返回、掃選2精礦返回掃選1的閉路流程處理,最終獲得固定碳品位91.79%、回收率93.57%的石墨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