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春,劉菲,王莉,劉麗華,杜紅霞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 430022)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情的蔓延,中國其他地區及境外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相繼發現了此類病例[1]。通過采取一系列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措施,中國境內疫情上升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數省份疫情緩解。目前經過中西醫治療很多患者病情好轉已經達到臨床治愈標準順利出院,但不少大病初愈患者病后體虛、生活質量尚未恢復[2]。根據本院臨床觀察,目前康復期的患者多有胸悶氣短、腹脹納差、倦怠乏力、焦慮失眠等癥狀。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若不加以干預,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及自我價值的認可。為貫徹中醫“治未病”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中醫“愈后防復”的特色優勢,加快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的各項功能恢復,本院制定中醫護理方案,對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2月26日—3月22日收治并達到出院診斷標準后進入醫學觀察隔離期的患者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43.01±9.12)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9例,大專及以上23例;將42例出院的患者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1]中恢復期中醫辨證分為兩型:1)脾肺氣虛型24例:氣短,倦怠乏力,納差嘔惡,痞滿,大便無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膩。2)氣陰兩虛18例:乏力,氣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納差,低熱或不熱,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脈細或虛無力。其中主要癥狀咳嗽咳痰、咽干口干23例,胸悶氣短36例,乏力倦怠35例,腹脹納呆29例,失眠焦慮22例;康復期解除醫學隔離觀察40例,復陽2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出院標準[1],即體溫恢復正常3 d以上;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1 d),滿足以上條件者,可解除隔離出院。2)無其他嚴重慢性疾病,無精神疾病,能溝通無障礙者。排除標準: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評分<60分以下者[3]。2)有嚴重基礎疾病及功能障礙者。3)既往有嚴重心理疾病及精神障礙病史患者。
1.3 中醫護理方案內容 責任醫生和責任護士根據患者辨證分型、主要癥狀,共同使用適用于患者的中醫辨證施護方法、中醫適宜護理技術、健康指導,制定癥狀量化分級表及療效評價方法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由責任護士負責實施并填寫此表。護士長或責任組長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
1.4 患者評估 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詳細全面的評估,包括恢復期患者的基本情況、舌苔、心理狀況等,并根據主管醫師對恢復期患者的辨證分型,評估分型中的常見證候要點及患者表現出來的主要證候(癥狀)。
1.5 施護方法 按照方案指導對患者辨證施護。
1.5.1 生活起居護理 保持居住環境溫暖干燥,安靜舒適,坐臥休息為主,每日定時通風換氣0.5 h,避免冷空氣對流直吹,尤其護好胸背腹部,避免脘腹受寒[4]。指導患者戒煙,室內勿放鮮花等可能引起過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氣體的吸入。作息規律,不熬夜,睡眠時間每日不少于7 h,循序漸進,適度室內活動,增加光照時間,盡量早睡,護陽氣[5]。
1.5.2 癥狀施護 1)咳嗽咳痰、口干咽干。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暖干燥,溫度保持在18~22℃,濕度控制在50%~60%。使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咳嗽時取半臥位或半坐臥位,持續性咳嗽時,可頻飲溫開水,以減輕咽喉部的刺激。密切觀察咳嗽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規律以及咳痰的顏色、性狀、量及氣味,是否痰中帶血,有無喘促、發紺等伴隨癥狀。加強氣道濕化[6],痰液黏稠時少量多次飲水,可以選擇溫開水或淡茶水,痰液黏稠無力咳出者,協助翻身拍背,指導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7]。遵醫囑給予止咳、祛痰藥物,注意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報告。2)胸悶氣短。觀察胸悶氣短的程度、持續時間及有無短期內突然加重的征象,測量血氧飽和度,評價有無缺氧及程度。根據氣短的程度及伴隨癥狀,指導患者取適宜體位,如高枕臥位、半臥位或端坐位,鼓勵患者緩慢深呼吸,以減緩胸悶氣短癥狀[8]。必要時遵醫囑及時給予有效氧療措施。3)倦怠乏力。加強安全護理,將常用物品放置患者隨手可及的地方,加設床擋,外出檢查時有人陪同,防跌倒、墜床等。癥狀緩解后可適當運動:如慢走、打太極拳或八段錦等[9]。4)腹脹、納呆、便秘。觀察患者飲食狀況、口中感覺及舌質、舌苔的變化,鼓勵患者清淡飲食,保持口腔清潔。觀察脹滿的部位、程度、發作時間、緩解時間。指導患者少食多餐,飯后慢走,適當運動。指導患者對腹部行順時針方向按摩,增加腸蠕動促進大便排出。5)失眠焦慮。康復期患者容易出現失眠焦慮,觀察患者的睡眠情況及生活習慣,指導患者勞逸結合,盡量早睡,保證充足睡眠,勿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勿熬夜。應加強心理疏導,鼓勵患者調整心態、放松精神、消除顧慮、調暢情志,保持良好的情緒[10]。
1.5.3 辨證施膳 1)飲食原則:以顧護患者脾胃為原則,根據患者癥狀及食物屬性進行辨證加減膳食,忌滋膩厚味、生冷寒涼、溫燥傷陰。2)肺脾氣虛患者宜宣肺健脾,飲食定時定量,清淡易消化,富于營養,如可食用牛奶、雞蛋等。腹脹納差患者宜進食健脾消食類食物,如山楂、山藥、白扁豆、茯苓、葛根、萊菔子、砂仁等。胃寒者宜進食健脾暖胃類食物,生姜、蔥、芥菜、芫荽等。便秘者推薦潤腸通便類食物,蜂蜜、香蕉、火麻仁等。3)氣陰兩虛者宜益氣養陰,可食用蓮子、山藥、銀耳等。咽干、口干者推薦清熱養陰類食物,如綠茶、豆豉、楊桃等;咳嗽、咳痰者推薦止咳平喘類食物,如梨、百合、落花生、杏仁、白果、烏梅、小白菜、橘皮、紫蘇等;失眠者可進食安神類食物,如酸棗仁、柏子仁等。根據患者癥狀指導,補氣安神類食物有蜂蜜、核桃、牛奶、茯苓、蓮子、山藥等;補陰安神類有銀耳、百合等[11]。
1.5.4 用藥指導 平喘止咳患者中藥湯劑宜餐前服用。脾胃虛寒者中藥湯劑宜溫服。失眠者中藥湯劑宜睡前服用。
1.5.5 情志調護 由于患者對自身疾病認識不足,多存在恐懼心理。醫護人員需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調節好心態。中醫心理調護強調心神內守之道,可鼓勵患者放空自己或觀察自己,舒緩各種不良情緒[5]。
1.6 中醫適宜技術護理
1.6.1 穴位貼敷 以本院辨證協定方劑外敷特定穴位,利用藥物對機體的刺激和藥理作用,以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調整氣血、改善臟腑等功能。每日1次,每次4~6 h。貼敷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以起到宣肺平喘止咳的作用[12]。貼敷風門穴、肺俞穴、天突穴、云門穴、中府穴、氣海、涌泉穴以起到納氣歸元、溫通助陽的作用。使用前取適當體位,定準穴位,用溫水將局部洗凈,或用乙醇棉球擦拭,然后敷藥。貼敷期間關注患者主訴和皮膚變化,有無不良反應。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紗布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對敷貼藥物過敏者禁用。貼敷期間如起皰,小者可待其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針頭穿破,抽出液體,然后涂擦水溶性碘伏消毒液,敷以消毒紗布固定。
1.6.2 艾灸 利用艾條在體表特定的穴位進行熏烤,達到溫陽扶正,調和氣血的目的。選擇大椎、肺俞、命門、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益氣固本[13]。使用前評估患者的皮膚及局部知覺有無異常,取合適的體位,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置于施灸部位的皮膚上方約2~3 cm進行燒灼熏烤,使患者局部皮膚有溫熱而無灼痛為宜。每穴施灸10~15 min,至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度。灸后如局部出現水皰,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針挑破,涂以0.5%活力碘水劑,以無菌紗布覆蓋。
1.6.3 耳穴貼壓 通過刺激耳部特定的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的功效。每日按壓4~5次,每次2~3 min。可選擇肺、氣管、神門、皮質下等穴以宣肺止咳[14-15];選擇脾、胃、三焦、胰、膽等以健脾和胃。使用前評估患者耳部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耳部皮膚有炎癥、破潰、凍傷的部位禁用。每次應用以單耳為宜,留置3~7 d,兩耳交替使用。
1.6.4 穴位按摩 利用特定穴位的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的氣血的功效。每日1次,每次3~5 min。選擇列缺、內關、氣海、足三里等穴位以益氣平喘[16]。選擇脾俞、腎俞、氣海、足三里等穴位以扶正固本。使用前評估患者的皮膚,取舒適的體位,采取合適的按摩手法,力度柔和、持久、均勻,運力能深達組織深部,每次15~20 min。
42例患者中中醫辨證分型屬肺脾氣虛證型者24例,氣陰兩虛證型者18例。其中40例患者癥狀得以改善并解除醫學觀察,2例患者復陽轉入定點醫院治療。
2.1 主要辨證施護方法應用情況 數據顯示根據疾病表現出來不同證候與癥狀進行辨證施護,與西醫中個體化護理理念的結合,體現了“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的意義所在。見表1。

表1 主要辨證施護方法應用情況Tab.1 Application status of ma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nursing methods
2.2 中醫護理技術應用情況 數據顯示了中醫適宜護理技術在疾病恢復期不同證候與癥狀的應用情況。見表2。

表2 中醫護理技術應用情況Tab.2 Application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ology
2.3 患者對護理的依從性和滿意度 數據中顯示實施例數最多是穴位按摩(40例),其次是耳穴貼壓(39例),穴位貼敷及艾灸次之;依從性最高是穴位按摩(92.50%),其次是穴位貼敷(90.32%),耳穴貼壓及艾灸次之;滿意度最高是穴位貼敷(93.55%),其次是穴位按摩(92.50%),耳穴貼壓及艾灸次之。見表3。

表3 患者對護理的依從性和滿意度Tab.3 Patient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例(%)
綜合表2和表3分析患者對穴位按摩和穴位貼敷較能接受,跟兩項操作患者的舒適度高有關;而對耳穴貼壓與艾灸的耐受度偏低,可能跟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下降與艾煙對呼吸道的刺激有關,需待后期改善。
2.4 護理效果分析 護理效果分析中顯示患者癥狀改善最為明顯的是胸悶氣短(91.67%),其次是乏力倦怠(90.32%),腹脹納呆便秘(89.65%),咳嗽咳痰、咽干口干(82.60%),失眠焦慮(77.27%)。見表4。

表4 護理效果分析Tab.4 Analysis of nursing effect 例(%)
COVID-19恢復期由于機體在祛邪過程中正氣大量消耗,肺脾氣虛,故表現為納差、腹脹、大便不爽[17]。邪熱耗氣傷陰,導致氣陰兩虛,患者表現有干咳少痰、口干咽干、胸悶氣短、倦怠乏力。脾失運化,氣血生化乏源,心神失養,心脾兩虛,患者多有焦慮、失眠癥狀[18]。中醫適宜護理技術是以中醫的基本理論為基礎,通過艾灸、耳穴貼壓、穴位按摩、穴位貼敷等技術在護理中的應用,以刺激腧穴,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臟腑功能,達到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5]。本院制定的針對符合出院標準的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的中醫護理方案,從辨證施護、辨證施膳、中醫適宜技術護理、情志疏導、健康指導、護理難點及護理效果評價等方面詳細全面指導了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的中醫護理方法。
綜合上述分析,此方案簡便、實用性較強,應用中醫護理技術解決了臨床護理問題,對臨床護士實施中醫辨證施護有一定的指導性,并加強了護士與患者交流,提高了患者依從性,有利于恢復期患者的生理心理康復,促進疾病的預防,有利疫情的防控。但此護理方案對患者的咳嗽咳痰、咽干口干、失眠焦慮干預措施效果偏低,有待進一步探討及改進。不足之處在于本組病例樣本容量偏小,僅供探討性研究,后期將擴大樣本容量,進一步研究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