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 ,杜雪晨 ,趙佳 ,周伽 ,李春潔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2.天津市胸科醫院,天津 300222)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指出,中國心血管患病率仍呈持續上升態勢,推算冠心病患者約占心血管患病總數的3.33%,且心血管病死率仍占首位,而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導致心血管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1]。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侵襲,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例基礎的一組臨床征象,主要包括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AMI),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以及不穩定型心絞痛(UA)[2]。
對于ACS的治療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為常見方案,但PCI術后易造成血管機械性損傷及再狹窄等事件,導致繼發性心絞痛[3]。目前,臨床對于PCI術后藥物治療以抗血小板聚集、降脂類藥物為主,但治療效果相對有限。
中醫學將ACS歸屬于胸痹、心痛范疇。《醫林改錯》有云“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認為其病位在于心,基本病機為瘀血內停、日久氣虛,病性總屬本虛標實,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治當扶正祛邪,益氣活血[4]。芪參益氣滴丸(QSYQ)是中醫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氣虛血瘀型胸痹的推薦中成藥,具有益氣通脈,活血止痛的功效。臨床研究表明,QSYQ可有效改善AMI患者PCI術后血清炎癥水平,減輕心梗面積,改善心功能及內皮功能[5-6]。此外,QSYQ聯合西藥可有效緩解UA患者的癥狀,降低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7-8]。
然而,中藥復方具有化學成分復雜、作用機制多樣的特點,QSYQ治療ACS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因此,利用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的方法對QSYQ治療ACS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點進行分析,對于解釋其治療ACS的作用機制并拓寬臨床思路有重要意義。
1.1 QSYQ有效成分及核心作用靶點篩選的方法分別以QSYQ的藥物組成黃芪、丹參、三七、降香為關鍵詞,按照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類藥性(DL)≥0.18為篩選標準,在 TCMSP(http://lsp.nwu.edu.cn/tcmsp.php)及 Batman(http://bionet.ncpsb.org.cn/batman-tcm/)平臺分別檢索有效成分,并提取對應作用靶點。
1.2 AMI和UA靶點的收集的方法 通過Gene Cards (https://www.genecards.org/),OMIM(https://omim.org/),drugbank(https://go.drugbank.com/),pharmGKB(https://www.pharmgkb.org/),TTD(http://db.idrblab.net/ttd/),CTD(http://ctdbase.org/)平臺,分別以“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Unstable angina pectoris”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明確疾病相關靶點。
1.3 QSYQ治療AMI和UA的潛在作用靶點確定的方法 將QSYQ與AMI和UA疾病靶點取交集,得到二者的交集靶點,即QSYQ治療AMI和UA的潛在作用靶點。
1.4 “藥物-有效成分-作用靶點-疾病”網絡構建的方法 將藥物、有效成分、作用靶點、疾病的相關數據信息導入Cytoscape3.7.2軟件并建立網絡圖。
1.5 PPI網絡的構建及分析的方法 將作用靶點上傳至STRING數據庫,導入Cytoscape3.7.2軟件,繪制PPI網絡圖,以≥2倍DC中位數21,再取≥2倍BC中位21.3數作為篩選標準,得到關鍵靶點。
1.6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的方法 將作用靶點上傳至DAVID平臺,對潛在有效靶點進行GO和KEGG注釋分析。
1.7 關鍵活性成分-關鍵靶點分子對接的方法 下載小分子配體文件2D結構,下載核心靶點蛋白質結構,除去水分子,分離原配體,加氫、格式化后保存大分子受體,利用Autodock Tools 1.5.6確定受體和配體結合的可能區域。進行分子對接,以結合能≤-5.0 kJ/mol作為篩選標準,建立對接相互作用模式圖。
2.1 QSYQ有效成分及核心作用靶點篩選 利用TCMSP及Batman平臺,分別以黃芪、丹參、三七、降香為關鍵詞,檢索有效成分,共得到有效成分130個,其中黃芪20個、丹參65個、三七8個、降香37個。利用TCMSP平臺檢索有效成分對應靶點,其中黃芪943個、丹參2 652個、三七709個、降香965個,經去重后得到作用靶點2 022個,以OB值大小排序,列出前10位有效化學成分,見表1。

表1 QSYQ有效成分信息表Tab.1 Active ingredient information of QSYQ
2.2 AMI和UA的相關靶點 分別以“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Unstable angina pectoris”為關鍵詞檢索,分別得到相關靶點747個、155個。
2.3 QSYQ治療AMI和UA的潛在作用靶點 將QSYQ作用靶點分別與AMI和UA相關靶點進行交集,得到共同作用靶點36個,見圖1。

圖1 “藥物-有效成分-作用靶點-疾病”互作網絡圖Fig.1 Interaction network diagram of“drug-active ingredient-target-disease”
2.4 PPI網絡圖構建及分析 將共同作用靶點導入STRING平臺,得到蛋白互作信息,見圖2。建立PPI網絡圖,見圖3。篩選出關鍵靶點7個:IL-6、SERPINE1、IL-1B、TP53、NOS3、FOS、F3。

圖2 蛋白質相互作用圖Fig.2 Protein interaction diagram

圖3 PPI網絡圖Fig.3 PPI network diagram
2.5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經篩選共得到217條,其中生物過程180條,分子功能18條,細胞組分19條,見圖4。KEGG通路富集分析經篩選共得到69條,見圖5。

圖4 GO功能富集分析Fig.4 GO function enrichment analysis

圖5 KEGG通路富集分析Fig.5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2.6 關鍵活性成分-關鍵靶點分子對接 以PPI蛋白互作網絡選取7個關鍵靶點與相應關鍵活性成分進行分子對接,見表2。建立分子對接互作模式圖,結果顯示所有關鍵靶點與關鍵活性成分均可自發結合,形成較為穩定的構象,說明QSYQ關鍵活性成分與治療AMI、UA的關鍵作用靶點具有較好的結合活性,見圖6。

圖6 QSYQ關鍵活性成分與關鍵靶點分子對接互作模式圖Fig.6 Interaction diagram of QSYQ key active ingredients and key target molecules

表2 QSYQ關鍵活性成分與關鍵靶點結合能Tab.2 Binding energy of QSYQ key active ingredients and key target
本研究通過網絡藥理學篩選得到QSYQ的成分主要有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芒柄花素、丹參酮ⅡA、人參皂苷rh2等。研究顯示,槲皮素可通過上調SIRT1降低心肌梗死的微血管通透性[9]。木犀草素發揮抗心肌損傷的作用可能與NF-κB通路相關[10]。β-谷甾醇通過ERKI/2信號通路發揮抗心肌氧化應激和炎癥損傷,減輕心肌細胞凋亡[11]。芒柄花素可調節TNF-α、IL-1β水平,發揮抗心肌缺血的作用[12]。丹參酮ⅡA通過調節AngⅡ-(AT-1R)-Cx43信號通路,發揮抗冠心病血瘀證再灌注損傷的作用[13]。人參皂苷rh2可明顯改善氧化應激及炎癥水平,增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EPCs[14]。
通過“藥物-有效成分-作用靶點-疾病”的網絡,發現 PTGS2、NOS2、CASP3、TNF、CCND1、ICAM1、IFNG、MMP9、TP53、CD40LG 等核心靶點而達到治療ACS的作用。PTGS2(COX2)是NF-κB的下游因子,NF-κB活化后,啟動COX2的轉錄,上調TNF-α,IL-1β,IL-6,ICAM1 的表達,在機體免疫、炎癥中發揮作用,并且可升高Caspase3水平,誘導心肌細胞凋亡[15]。CD40L是活化的CD40細胞,在心臟功能異常情況下大量分泌,與炎細胞水平呈正相關[16]。NOS2通過cGMP途徑對下游靶蛋白進行磷酸化等多種翻譯及修飾,引起心肌損傷[17]。TP53INP1介導p53的抗氧化活性,表達升高易導致心肌細胞自噬小體的破裂,加重心肌損傷[18]。
GO富集分析發現,QSYQ治療ACS的生物學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氧化氮生物合成過程的正調控、對缺氧的反應、細胞對脂多糖的反應、細胞外間隙等方面。KEGG通路顯示,QSYQ各關鍵靶點主要涉及TNF信號通路、NF-κB信號通路、NOD樣受體信號通路、HIF-1信號通路等。缺血時HIF-1α的表達是內源性保護機制的始動因子和共同途徑,此時HIF-1α表達降低,加重心肌損傷程度,降低心功能[19]。NOD樣受體蛋白3調節心肌細胞焦亡,而由其介導的心肌損傷可能與調控NLRP3相關,同時研究表明改善NF-κB信號通路、TNF信號通路相關的IL-6,IL-1β,Caspase1等炎癥因子水平,有利于減輕心肌細胞損傷[20]。
綜上,本研究通過網絡藥理學聯合分子對接的方法,發現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芒柄花素、丹參酮ⅡA、人參皂苷rh2等為QSYQ的主要活性成分,PTGS2、NOS2、CASP3、TNF、CCND1、ICAM1、IFNG、MMP9、TP53、CD40LG為主要作用靶標,主要與TNF信號通路、NF-κB信號通路、NOD樣受體信號通路、HIF-1信號通路等通路相關,分子對接驗證了木犀草素、槲皮素、人參皂苷rh2、丹參酮ⅡA的化合物與 IL-6、SERPINE1、IL-1B、TP53、NOS3、FOS、F3 的核心靶點。鑒于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的局限性,后期需對本研究結果進行,為QSYQ治療ACS提供實驗和臨床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