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園 彭玉榮
青春成長類題材的影視電影作品,大多是以生動的情節和故事表現青少年內心的認知發展為主要目標。《怦然心動》是一部美國小眾電影,它憑借精良的制作,使觀眾看到了讓人動容的少男少女的成長故事。影片講述的是初戀,卻深入淺出地道出了成長的真諦,用感情的明線穿起了成長與人生的許多面。
美國導演羅伯·萊納在63歲“高齡”時導演了這部純情味十足的愛情喜劇片,影片2010年上映,改編自美國作家文德琳的同名小說,豆瓣評分9.1。該片情節簡單,講述了女孩茱莉和男孩布萊斯在青蔥歲月里發生的萌動愛情故事。電影的獨特之處是,除了表現少男少女懵懂愛情之外,還細膩地展現出他們個人內心的自我成長。
一、認知發展對故事情節的推動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戴維·謝弗在《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一書中這樣定義認知:“指人類獲取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求知活動和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有助于人們理解和適應周圍環境,它主要包括注意、知覺、學習、思維和記憶。”[1]青少年要想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就必須有社會、自然和自我等方面的認知發展,因此,認知發展是少年成長的重要內容。
青春成長類題材影片往往和青少年認知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構建的關系。一方面,認知發展豐富的內涵成為電影創作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時,青少年認知發展的心路歷程可以成為電影的敘事動力,影響著電影敘事情節的發展。另一方面,優秀的青春成長類題材影片對青少年成長的認知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通過藝術的形式擴展和提高他們對社會、自我、情感、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認知。[2]
關注電影故事情節,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影片的敘事結構,它包括事件、地點、人物等。青春成長類題材的影視作品,著重表現青少年認知發展的過程,因而故事大多圍繞人物即主人公展開,事件往往成了表現人物的輔助手段,離開了人物的成長和認知發展,故事再精彩也算不上成功的影片。這與中國“以文載道”“言在象中”的審美傳統與審美情趣,是相契合的。
《怦然心動》一片中,女主人公茱莉認知發展成長過程的表現,對影片敘事結構有內在的推動力,是關鍵的結構支撐。影片情節的具象化展開,事件的發生,時空背景材料的選擇和組織,都是根據主人公的認知發展過程或者認知發展需要安排的。主人公認知發展的過程往往就是電影情節發展的過程,電影故事情節的敘事結構往往直接摹寫了主人公認知發展的軌跡。[3]
二、茱莉懵懂愛情下的認知發展
(一)情感認知萌芽的“畫畫”
情感認知是情感調節和自制的基礎,它必然會成為青春成長類電影描寫和表現的重要對象。《怦然心動》也不例外。女主人公茱莉的成長必然要涉及她的情感方面的成長。
電影劇情梗概如下:7歲的小女孩茱莉看到新鄰居搬到了自家的對面,好奇心讓她一直盯著載著鄰居搬家行李的車。突然,一雙清澈的大眼睛讓茱莉心跳不已,擁有這雙藍色大眼睛的男孩叫布萊斯,茱莉熱情地要幫忙布萊斯搬家,當她發現布萊斯轉到她所在的班級讀書后,更是在學校里不停地追逐著布萊斯,她的舉動讓布萊斯無所適從,甚至很抗拒。
一天,茱莉的父親在庭院里畫畫,和女兒聊天。他問茱莉為什么會看上布萊斯?茱莉說:“我不知道,也許是覺得他的眼睛很清澈”,父親告訴她:“你得看整體啊”,他耐心地告訴茱莉,欣賞一幅畫,不能只看局部,“牛本身不過是只牛,草地不過是草和花而已,陽光透過樹木,不過就是一縷光線,但是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就會產生美”。
父親的話讓茱莉深思什么是怦然心動?什么樣的人值得怦然心動?茱莉喜歡布萊斯的眼睛,喜歡他的外表,喜歡和他在一起的感覺。父親的話讓她開始思考,并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懂得,真正值得怦然心動的,一定是一個人內心豐富的、充滿正義和善良、堅強的靈魂。之后,因為梧桐樹和雞蛋事件,茱莉開始覺得布萊斯徒有其表,內心膽小懦弱。茱莉對布萊斯感情的取舍,讓她的情感認知得到成長。她喜歡布萊斯,卻能夠在感性中存著理性,愛得明明白白,懂得自省和反思,然后迅速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她掌握了自己的主動權。就是在這種成長的過程中,茱莉明白了人不僅僅為愛情而生,她還有自己的家人。
(二)社會認知成長的“梧桐樹”
社會認知是青少年認知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是青少年對他人和社會的認識和態度,以及相應的社會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怦然心動》中茱莉社會認知的成長是從一棵梧桐樹開始的。一次,茱莉為了撿風箏,爬上了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正是在樹上,茱莉發現自己生活的小鎮竟然如此美麗:遠處的山隱約可見,無限寬廣的地平線展現在眼前。電影通過畫面,表現了茱莉對眼前風景的喜悅、迷茫,和隨之而來的敬畏感。這次“高峰體驗”讓茱莉迷醉,后來她又一次次爬上這棵樹,這種體驗對她來說永遠清新,永遠不會有審美疲勞。這是影片很重要的一個情節,它與傳統人本心理學的解釋一以貫通:人的認知發展常常不是水平進行的,而是有跳躍性,其觸發點往往是一次或反復的“高峰體驗”。[4]
在茱莉看來,她所捍衛的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她的精神樂園。她在這個樂園里欣賞自然之美,感受到了內心的喜悅和歡樂。可以說,梧桐樹為茱莉打開了一扇感受世界的窗口,觀景中她感受到了許多非常重要和有價值的東西,梧桐樹見證了茱莉身心的成長。茱莉認為梧桐樹是上帝送給小鎮的禮物,所以當有人要毀壞這份珍貴的禮物時,她義無反顧地表示抗議,讓她傷心的是,當她請求布萊斯和她一起保護梧桐樹時,懦弱的布萊斯沒有答應,頭也不回地走了,茱莉第一次對布萊斯感到了失望。梧桐樹被砍,茱莉郁郁寡歡,父親為了安慰她,給她畫了一棵梧桐樹。這份充滿尊重與理解的深沉父愛,讓她漸漸找回內心的平靜。她將父親的畫掛在床頭,梧桐樹成了茱莉心底一塊柔軟的記憶。
(三)自我認知提升的“雞蛋”
《怦然心動》中,許多場景都涉及到男女主人公內心自我認知的發展。在沖突的畫面中,表現主人公的成長。在心理學上,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是指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識、洞察和理解,它是通過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來實現的。自我觀察指的是對自己感知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則是指對自己人格特征的判斷,和行動想法的評價。
隨著故事的推進,女主人公茱莉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發展。前期,她對于梧桐樹的捍衛,就是作為獨立個體對認知的表達和發聲。后來,她在科技展中嶄露頭角,成功孵化出小雞。孵化出的小雞沒有地方安置,她不顧母親的反對,選擇自己養育。布萊斯嫌棄她家的院子雜亂無章,于是她開始賣雞蛋,并用賣雞蛋的錢精心裝飾院子,看著修整后漂亮的庭院,茱莉十分高興。為了和布萊斯多說說話,也為了和他分享喜怒哀樂,茱莉開始每天早上按時給布萊斯家送雞蛋。當茱莉發現布萊斯扔掉自己送的雞蛋后,覺得自尊受到了傷害,十分失望和憤怒,激怒之下,她和布萊斯斷了往來。如果說“梧桐樹事件”讓茱莉對布萊斯的行為感到傷心,那么“扔雞蛋事件”則讓她對自己迷戀布萊斯進行自我反思和思考,自我意識被完全激發了出來,自我認知在這一刻得到成長。通過兩種價值觀的碰撞和沖突,茱莉的自我認識更加獨立,她開始懂得堅持自我,維護自我,自尊自愛。被“扔雞蛋事件”激怒和處理激怒的過程,讓茱莉的自我認知得到很大的提升。
電影的美好之處便是在戀情進入死胡同時來了個峰回路轉,布萊斯有一個睿智、洞察力敏銳的外公,他最先看見茱莉身上彩虹般絢爛的閃光點,于是告訴布萊斯,有的人看上去道貌岸然,內心卻很膚淺。“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像彩虹一樣的人,當你遇到這個人,其他都是浮云。”正是外公對茱莉的偏愛,讓布萊斯開始留意茱莉,并逐漸被她吸引。可此時的茱莉已經對布萊斯充滿失望,不再愛慕。劇情反轉,追逐者換成了布萊斯,在學校的午餐拍賣活動中,他勇敢地獻出自己的吻,卻遭到茱莉的拒絕。后來,布萊斯來到茱莉家,為她種下代表青春和純真情感的梧桐樹,茱莉原諒了他,兩人一起為樹培土。圓滿的結局,讓男女主人公自我認知的成長過程得到很好的呈現,兩人都學會了直面內心,并且在沖突與和解后相互理解。
(四)道德認知覺醒的“叔叔”
如果說,《怦然心動》前段大多在講感情的發生,那么丹尼爾叔叔的出現就是對人性及道德感的詮釋。丹尼爾叔叔是茱莉父親的親兄弟,因為臍帶繞頸出生后智商受損,一直住在療養院里。茱莉父親默默承擔起照顧他的職責,并把家里的積蓄幾乎都用在了他的身上,影響了家庭生活。布萊斯愛上茱莉后,很想找人說說心里的感受,他找到朋友加俐特。可加俐特對茱莉很沒有好感,他甚至嘲笑茱莉家的智障叔叔丹尼爾,這一切被茱莉無意中聽到,她因此確定自己不再喜歡布萊斯,同時產生了想見一見丹尼爾叔叔的想法。周末的早晨,得知爸爸要去療養院,給丹尼爾叔叔過生日,茱莉提出同去。父女倆帶著丹尼爾到甜品店吃冰淇淋,思維意識像一個三歲小孩的叔叔因為一個冰淇淋而狂躁地撞倒了桌子,茱莉這才真實地體會到丹尼爾叔叔的人生有多么不容易,同時,她從父親身上感受到了愛和對家人的責任,重新認識了父親。于是,面對發瘋的丹尼爾,她沒有害怕,而是用冰淇淋安撫住了叔叔。從療養院回來,丹尼爾叔叔真正地在茱莉心里變成了家人。茱莉父親對兄弟長期的關愛照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茱莉,在他身體力行的影響下,茱莉的道德認知迅速覺醒,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心,熱情、開朗的女孩。
三、獨特的敘事手法表現男女主人公認知差異
《怦然心動》的敘事手式十分獨特。影片由八個大的組合段落架構而成,分別是初次相遇、梧桐樹被砍、雞蛋被扔、整理院子、看望叔叔、共進晚餐、午餐拍賣活動和正視愛情。在前面的7個段落中,男女主人公分別用自己的口吻講述同一事件,而最后一段則是兩人共同完成了段落敘事。同樣的事情在兩人分別敘述后形成截然不同的看法,男女主人公不同視角,讓一件事呈現出相反的面貌,帶給觀眾不同尋常的新鮮體驗。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男女主人公認知發展上明顯的差異,以及他們成長的差異。最后一段兩人開始共同完成敘事,這也隱喻著男女主人公在此刻開始真正用心交流和溝通,獲得重新認識。[5]怦然心動最終完成合拍。
雙重的講述手法,讓茱莉和布萊斯展現了自己真實的個性和對社會對自己對成長的認知,把他們眼中的真實呈現給了觀眾,讓觀眾更好地將自己代入影片中,感受青春的魅力。因為是兩種視角的敘事,影片的獨白非常密集非常細膩,觀眾在為男女主人公成長的煩惱與收獲嘆息和感動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為他們純真的戀情怦然心動。
《怦然心動》通過一段青春愛情故事,展現了主人公的自我成長。女主人公茱莉從開始的任性,到學會審視自己,理性思考,成長的腳步清晰可見。茱莉通過努力,不斷認知自己的現實和未來,不斷自我完善,漸漸實現更好的自己。換個角度,這部青春電影也提醒著我們:你,是否也在實現著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美]戴維·謝弗.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鄒泓,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37-38.
[2]楊春.21世紀美國青少年小說與青少年認知發展[ 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04):134.
[3][4]芮渝萍.范誼.認知發展:成長小說的敘事動力[ J ].外國文學研究,2007(06):29-35.
[5]李靖.《怦然心動》的雙重敘述探析[ J ].青春歲月,2013(14):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