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在應試教育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下,教師群體顯然是當下的高壓人群之一。我的教育記者、教育研究者、心理咨詢師的多重身份,使我在工作中有機會接觸各類學校的教師群體和個體,能夠了解到他們在學校教育工作之外的個人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狀況。我的個人交往圈里也有許多教師朋友,我同他們經常就職業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親子關系、婚姻關系等問題進行探討。
通過交流我發現,教師朋友的生活與心理狀況大致呈現三大特點:
1職業壓力巨大,應試教育下的升學壓力,直接轉化成教師的工作壓力;
2職業為教師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更高,所以他們的孩子肩負的期望和壓力都會更大,親子關系緊張者居多;
3教師的職業特點使得教師工作非常繁忙,陪伴自己配偶的時間也非常有限。
綜上所述,建議教師朋友要做好三個善待,呵護好自己及家人的心理健康。
教師的職業特點注定了他們是非常忙碌、非常操勞、非常辛苦的一群人,他們的私人時間實在太有限了。
他們往往早上六七點就要出發趕赴學校,這時候自己的家人可能還沒起床;而等他們忙完學校、班級的各種煩瑣事務,一身疲憊地回到家里時,已經是晚上六七點甚至更晚了。
有時候他們想和家人共進晚餐都成了奢望。草草吃完晚飯,他們還要批改作業、接待家長溝通、做好明天的備課等,連和自己家人說句話的工夫都沒有。等他們忙完這些終于能夠和家人聊一聊時,家人可能已經進入了夢鄉。
所以,教師是一群忙碌而孤獨的人—在家人眼里,他們就像機器人一樣不分晝夜地工作。在學校,要管理班級的眾多學生,要參加各種競賽評比,還要考慮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而教師職稱評比的嚴苛、優秀評選的艱難等因素又制約了教師的上升通道。因此,教師的幸福感很低,在各種職業幸福感排名中非常靠后。
越是這樣,教師朋友就越要善待自己,為自己減壓,給自己留一些私人空間。要關注好自己的飲食起居,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職稱沒評上也不要過于執著,有學生調皮也不要大動肝火,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健康第一、生命至上。有了健康才能擁有更長久的職業發展。
教師職業被大眾賦予了高期待,大眾理所當然地認為教師家長就一定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能讓孩子成績好、考名校—這個想法實在有點想當然了,不僅給教師家長們帶來極大的壓力,連他們的孩子也難以幸免:
“你爸爸是校長,你怎么還和同學鬧矛盾?”
“你媽媽是優秀教師,你的學習成績怎么很一般?”
“你媽媽是班主任,你怎么也玩手機游戲啊?”
校長的孩子就一定不能和同學鬧矛盾?優秀教師的孩子一定是優秀學生?班主任的孩子不能玩手機游戲?我們無形中對教師子女的偏見、預設、道德綁架,“贈予”了他們這樣一種“專享壓力”。
教師的孩子肩負的“專享壓力”不僅來自外人,同時也來自他們的家長:
“你爸爸我是校長,你在學校要注意形象和影響。”
“你媽媽我是老師是班主任,你在班里不要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孩子。”
“你是優秀教師的孩子,你還考不好的話,怎么說得過去?”
其實孩子很無辜,他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更無法左右父母的職業。父母是教師,在學習方面的確能給他提供一些便利,但與此同時也給孩子帶來了無所適從的壓力。
身為教師的家長們一定要意識到,你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多承受了這樣一份莫名其妙的“專享壓力”,他不想享有卻難以擺脫,他無奈而無助。
教師家長首先要敢于擺脫旁人對自身賦予的不合理預設,放下“我是教師我的孩子就必須做到……”的偏執想法;同時還要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告訴他們學習上需要的是盡力而不是盡美,讓孩子從“我家長是教師我就必須做到……”的心理陰影中走出來,得以比較自如地成長;減負之外,教師家長還要給自己和孩子留一些專屬時間,就算每天只拿出30分鐘時間專注陪伴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專屬時間”日積月累,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大有益處的。
大部分教師朋友與自己配偶之間的交流時間也很有限。等他們下班回家,往往是晚飯已經吃完了,配偶又忙自己的去了。別說促膝長談了,連坐在一起促膝短談的機會都很渺茫。如果長期這樣缺乏交流,兩人之間勢必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隔閡,影響婚姻質量。
所以,教師朋友在敬業工作、陪伴孩子之余一定不能忽略了配偶的感受,不能淡化了婚姻的經營。婚姻是需要維護的,夫妻之間是需要溝通、互相給予力量的。實在忙碌的話也要一周至少一兩天準時下班,和配偶共同準備晚餐,讓家有家的味道。
還可以在周末專門拿出兩個小時,一起散步、運動,其間和配偶聊聊天,說說一周以來的工作、心情。這是你們共同搭建的二人世界,也是為你們的婚姻長期保鮮的有效做法。
為人師表不易,教師朋友要兼顧自我發展、為人父母和為人配偶則更加不易。正因為不易,才要加倍呵護心理健康,不能忽略心理健康對工作和生活的助益。
請善待自己和家人吧!愿教師朋友們都能獲得身心健康、職業發展和家庭幸福的三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