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雪華
【摘要】為了讓情境體鍛中的評價策略更加優化和完善,同時讓情境體鍛在評價中獲得推進和發展,讓其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從而有效促進幼兒能力、情感、技能的發展,我們深入研究了有效評價和情境體鍛發展之間的關系,旨在發揮評價的助推作用,促進戶外情境體鍛的發展。
【關鍵詞】有效評價;情境體鍛;戶外活動
一、戶外情境體鍛背景
富有趣味、具有多元情境的體鍛活動能有效激發和調動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而充分、有效的體育鍛煉能促進幼兒身體健康發展,提升幼兒各項能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為了讓體鍛更具創造性、趣味性,我們從內容、形式、效果上進行了新的調整,結合本園的繪本特色,借助繪本資源,將繪本故事作為體育鍛煉的背景,借助相關角色、生動的內容、具有發展性的場景,賦予戶外體鍛生命力和開拓性,讓體育鍛煉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需要,進而調動幼兒參與體鍛的積極性、主動性。
目前,我園處于情境體鍛研究的第二階段,我們借助繪本故事《十四只老鼠去春游》,將故事內容作為整個情境體鍛的主線,圍繞這本繪本內不同場景、角色、事件,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健康領域的發展目標,分區域設計情境體鍛及游戲內容。比如,我們設置了老鼠們快樂的一天(鉆爬區)、小老鼠撲蝶記(跑跳區)、小老鼠運果子(投擲區)等區域,并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從情境創設難易程度、材料多元、動作要求等方面體現差異。為了不斷優化情境體鍛的內容、指導策略、發展要求,我們依托多元評價進行觀察、分析、反思、調整,對體鍛進行了跟蹤式、潛入式研究。
二、有效評價,促進情境體鍛的深入推進
(一)有效評價優化情境體鍛環境
適宜、有效的體鍛環境能助推體鍛活動的有效開展,加強幼兒與場地、材料、同伴之間的互動,讓體鍛變得富有情趣、更具挑戰性。判斷體鍛環境是否具有多元性、有效性、趣味性、挑戰性,以及其是否有助于促進幼兒在最近發展區的動作發展,需要我們對環境“審時度勢”,做出合理的分析。評價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從兒童、教師等多維度視角進行觀察分析、研究梳理、綜合診斷,從方位、區域格局、情境創設、材料投放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助推情境體鍛環境的完善與優化,為體鍛活動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二)有效評價助推體鍛情境推進
體鍛情境是否具有延續性、關聯性、整體性,幼兒能力和動作發展是否具有遞進性,教師的支架是否具有挑戰性,一系列圍繞實現體鍛發展目標的情境推進需要我們結合實踐探索進行思辨。以“幼兒為本”,我們通過實踐診斷,評價檢驗,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助推體鍛游戲情境的深入。比如,第一階段,9月份,結合季節特征和主題內容,我們選擇適宜的繪本《十四只老鼠的秋天進行曲》展開情境體鍛,創設了老鼠們快樂的一天(鉆爬區)、小老鼠撲蝶記(跑跳區)、小老鼠運果子(投擲區)、小老鼠過河(平衡區)、小老鼠與蒲公英之旅(綜合區)五個游戲情境,每個情境中又分別設置了不同區域,如區域“老鼠們快樂的一天(鉆爬區)”情境內,又設置了“巧過小池塘”“收集小松果”“穿過大叢林”“松果大作戰”等小區域,以不同的游戲內容激發幼兒多樣化地進行體育運動。
那如何讓游戲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將情境縱向深入、橫向拓展呢?我們以幼兒發展為目標,以情境創設為內容,以師幼互動、觀點碰撞為形式,立足情境推進,從情境內容的廣泛性、情境創設的形象性、情境游戲的豐富性、情境材料的充足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分析,優化情境設置、調整游戲小區域內容,從而助推情境體鍛的深入發展。
(三)有效評價助推教師專業指導能力的提升
評價的過程一定會引發多元的互動方式,如師幼互動、幼幼互動、教師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互動、親子之間的互動等。以評價為載體的互動,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指導能力,優化、調整教學策略。教師應借助觀察記錄、撰寫系列案例分析、不定期個別對話、分組討論及集體研討和話題分享的方式,和幼兒在互動中互相啟發、互相促進,思考如何優化和完善情境體鍛的策略。
三、情境體鍛,增強評價方式的科學性、合理性
對于情境體鍛是否有效、是否有助于幼兒發展,我們依托評價來研究、分析。反之,我們通過情境體鍛的不斷實踐和檢驗,來增強評價方式和策略的科學性、合理性。我們通過優化評價策略,讓評價與體鍛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共同對幼兒的發展發揮作用。比如,一開始,我們多選用敘述性評價,通過對情境體鍛的描述、分享,有目的地進行敘述性評價,分析判斷哪里合理、哪里需要調整;哪些材料是有效的、哪些材料需要補充等。敘述性評價有助于詳細描述情境體鍛的發展狀況,但是不容易進行統計、匯總、對比,因此,隨著情境體鍛的深入開展,我們的評價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形式越來越豐富,從呈現方式上來說,有敘事性評價、數據性評價、表格式評價、線型評價;從評價方式上來說,有啟發式評價、自主式評價、探究式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方式。總之,體鍛促進評價,評價促進體鍛,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
四、多元評價,促進情境體鍛中的深度互動
(一)評價主體多維度,讓評價與體鍛的發展更具辯證性
1.立足兒童,發揮助推情境體鍛游戲的主體作用
兒童是評價的主體之一,評價的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如個體評價、小組評價、集中評價等。不同的評價方式、不同的評價過程與相同的歸結點,能讓幼兒通過對游戲情境的再現、材料方法的使用、策略的挑戰等評價,學會自主探究、自我解決情境體鍛中出現的難題,從而讓幼兒真正成為“能說會評、善思考”的評價的主人。
2.立足教師,發揮助推情境體鍛游戲的主導作用
對幼兒的行為看得見、聽得到、能理解,教師才能做出適宜的回應。《另一種評價:學習故事》中提到評價的四個特征之一是“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包括與兒童交談)”[1],因此,教師需要觀察、解讀兒童行為,為幼兒穿針引線,在幼兒自主評價的基礎上建立有特色的評價體系,讓評價過程“看得見”“有線索”,讓體鍛評價具有條理性、層級性、階段性。針對情境體鍛游戲內容的深化及幼兒具體表現,教師應根據評價需求分階段梳理,建立涵蓋主題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階段性評價、個案評價的評價體系。
(二)評價形式多樣化,讓評價與體鍛的發展更具生動性
1.及時記錄與分析評價
幼兒的自主評價基于幼兒對自身行為的認識,它包括和環境、材料的互動,和同伴的交往,和自我、教師的對話。為了便于幼兒及時對情境體鍛進行自我感知、認知與發展的評價,我們為幼兒提供了恰當的評價時機與載體,讓幼兒隨時可以進行自我評價。比如,在情境體鍛區域活動現場,幼兒可以運用手環的形式來記錄該區域是否獲得了自己的喜歡,檢驗評價區域的參與性;也可以在每一個區域留言板上,以簡單的符號,在教師的支持與幫助下進行圖文記錄,及時記錄該區域材料、環境的適宜性;還可以以故事的敘述形式,簡單描述在情境體鍛過程發生的值得記錄的片段,這有助于后續分享與交流。評價區域內容、環境和形式的合理性,為優化情境體鍛提供了依據。
2.個別回顧與小組分享
情境體鍛活動中,幼兒有很多“哇”時刻,需要個體內化及與同伴分享。為了讓幼兒的評價有依據,我們采用不同的記錄表進行記錄,有表格式(便于統計)、圖畫式(便于描述)、貼標式(便于小班幼兒操作)、墻面記錄(足夠的空間,便于小組協商記錄)等。
評價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它不僅僅是個體的自我思考,更是同伴間、師幼間互相交融的過程。有了評價依據,我們可以借助幼幼互動、師幼互動的形式,利用幼兒已有經驗,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進行小組討論或集中分享,使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也讓游戲中的難點、重點得到解決。
3.教師提煉與集中梳理
在幼兒評價與分享的基礎上,教師會進行提煉式評價,即借助多媒體手段,如手機、相機、攝像機等,或者借助口袋本(隨時記一句、畫一筆,記錄瞬間),捕捉幼兒的驚喜時刻,并結合幼兒的回顧與評價進行補充、提升,從而優化體鍛游戲情節的設計、內容的設計,促進情境體鍛不斷深化。
(三)評價周期結構化,讓評價與體鍛的發展更有過程性
評價是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教師除了評價每日游戲情況(游戲前、游戲中、游戲后),還要進行每周匯總、每月梳理,對每一個主題背景下的情境體鍛進行綜合評價,形成一個又一個評價周期,周而復始,不斷深化。為了讓評價有主線、有發展、有延續,讓話題不斷深入,在日常評價的基礎上,教師圍繞階段性評價內容,重新梳理,將每一個片段融合成一個系列,找出具有共性和個性的話題,以不同形式開展話題式研討,深入優化評價策略。比如,借助班級研討,教師研究本班幼兒在情境體鍛中的評價方式的適宜性;年級組圍繞平行班情境體鍛的評價策略,研究其可行性、有效性;全園圍繞焦點問題,如情境體鍛大、中、小班不同年齡段體現的差異性展開評價策略的研究。不同層級的評價研究能讓評價方法更優化、更有效。
評價,讓我們一起記錄、一起分享、共同提升,它不僅僅是幼兒成長路上的“助推器”,更是師幼關系發展的“孵化器”,還是使情境體鍛不斷深化和優化的“服務器”。評價,讓幼兒在情境體鍛中成為主人,使其具有主動性、主體性,也讓體鍛更具無限發展性。
【參考文獻】
〔新西蘭〕瑪格麗特·卡爾.另一種評價:學習故事[M].周欣,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