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郁湖
摘 要:在我國社會的快速進步下,我國是逐漸注重教育方面進行發展的,對學生能力和素質方面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標,教師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加以創新和改善,特別是在高中時期的教育中,更需要重點去引導學生提高相關的學習水平和素養。因此,文章對高中語文課程人文性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人文性教學;策略分析
一、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深化以及改革,我國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也變得更加的重視,為了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暢通無阻,就必須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由于在高中時期,學生高強度的學習知識,長期在精神極度繃緊狀態下,教師能夠在這個時期,用合適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話,是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相關的能力和素養的,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并且我們會發現,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具備對他們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的。所以說就更應該在高中階段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人文性教學,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
二、 對高中階段的學生進行人文性教學
(一)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知識的講解
在以前語文教育的時候,教師在課堂里都把握著教育的主導地位。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擁有著對課本的解釋權利,就連課堂的教育內容以及上課所使用的教育案例都是教師所選的。學生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發言的權利,并且學生好像就是一個聽教師講解知識的“器具”。而且學生得到知識的多少,主要是看教師的講解。在以前教師對學生教育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探索能力基本上也沒有提高。因此,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慢慢地改變自己以前的語文教育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人,注重人文性教學,教師要積極去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知識,并且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
(二)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的時候,很多的教師只看重學生語文成績的高低,關注高中生們的高考模擬成績有沒有過了合格線。很少的教師會關注學生學到的知識有多少或者有沒有實際性的提升。他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不是很在意,也沒有關心學生能不能明白學習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的時候,不僅要給學生講解很多關于語文的優秀作品和文化知識,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當學生接收到教師的問題后,他們的腦子就會更加快速地思考,“這個知識點是怎么來的,我應該怎樣去運用這個知識點”,從而更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學生進行了思考,就多多少少都會有疑惑,那些沒有產生疑惑的學生才是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到知識的人。他們只是對這些知識有了一點的認識,并沒有去思考,所以他們的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
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都是自己不斷地講授知識,從來都不是特別注重學生的意見和看法。如果只是教師自己一個人的講解,那么課堂氛圍就不是特別的活躍,學生也不喜歡死氣沉沉的氛圍。所以就感覺語文課沒意思,就會做一些小動作或者是跑神。為了減少這些現象的發生,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的時候,都可以在課前利用多媒體放映一段有關課文的視頻或動畫。通過這些有趣的學習前奏,進一步吸引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一旦學生的興趣被提高了,那他們就會特別積極地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且都搶著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樣的課堂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讓他們喜歡上這門語文課程,更好地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
三、 高中語文人文性教學的措施
(一)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
高中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是發展得很好了,他們對于語文課程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語文課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從中可見這門課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如果教師沒有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那對高中生的語文發展也沒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進行自己閱讀,多看一些有益的名著,看完之后可以充分地發達自己的觀點,注重發展自身,提高人文性教學工作的質量。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對語文知識充滿了求知的欲望。然后,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教學的方法,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學之間合作完成任務,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然后,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總板著臉,一定要平等地和學生進行交流,活躍一下課堂氛圍,給學生更多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二)教師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而努力
教師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就要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而努力,注重人文性教學。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比較活躍的話,那他們在語文課上的學習上就會更加的積極主動,并且會非常活躍地回答問題。這樣一來,不僅減輕了教師講課的壓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在現在的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在上課之前,可以先引入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且對本篇的課文內容進行思考。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開設一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也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能力的發展。在教學時,教師也一定要關注到學生語文學習的知識。比如說一些簡單的聽說讀寫的過程,它們雖然看上去非常的簡單,但是依然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也有自己的思維能力的參與,在讀書的過程中,他們對于課本中的內容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才會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而且教師在讓學生寫作文的時候,也必須要經過思考和構思才能夠完成。這些知識雖然很簡單,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每一個地方都要思考。因此這些進一步地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也達到了教師的人文性教學目的。
(三)進行生活化教學
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的教學時,不只是使課本中的知識靈活運用,更應該注重課本外的生活化瑣碎知識,也可以是學生平時想不通的知識疑難點等等。進行語文教學的研究分析就是應該從邊碎的知識點開始的,并且能夠使這樣的問題成為一個主題,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語文專題,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進入知識的海洋汲取知識,掌握獲得知識的技能。因為只有學生完全地參與到這個生活化當中,學習到知識,這個生活化教學模式才能夠起到它的作用,教師的教學目標才能夠實現。顯而易見,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當中最主要的,使學生掌握知識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生活化教學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好能夠把學生帶入教學當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在連續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到輕松,自在地進行學習。生活化教學能夠引領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思考,強化課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人文性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