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彩萍
摘 要: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要真正培養出迎合時代發展的綜合性人才,保障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性以及良好的綜合素養,應緊跟時代的發展腳步,高度重視對教育領域的改革與創新。針對教育領域的改革與創新通常情況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理念等等。隨著中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領域迎來了更多方面的改變,高考改革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內容之一,文章就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適應性教學做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新高考改革;高中歷史;適應性教學
一、 前言
時代的不斷發展促使新高考的改革得到不斷推動,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再是考核的唯一標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發展成為考查的重點。面對這樣的社會背景,高中歷史教學有了全新的挑戰,為了能夠更好地迎合這個挑戰與轉變,高中歷史教學應當作出適當的轉變,針對適應性教學作出深入的研究并將其應用于實踐成為當下高中階段歷史教學的首要任務。
二、 新高考改革下考試評價制度的變化
“3+1+2”模式是指:“3”為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1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2科。考生的選擇性考試科目,須符合高校要求,方可報考相關專業(類)。高校各專業(類)根據本校培養實際對考生的物理或歷史科目提出要求,“僅物理”表示首選科目為物理的考生才可報考,且相關專業(類)只在物理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僅歷史”表示首選科目為歷史的考生才可報考,且相關專業(類)只在歷史類別下安排招生計劃;“物理或歷史均可”表示首選科目為物理或歷史的考生均可報考,且高校要統籌相關專業(類)在物理、歷史類別下分別安排招生計劃。歷史與原來的考試評價制度最大的變化就是由等級要求變為原始分計入,提高了考試要求。
三、 新高考改革下課程內容的變化
深化高考考試內容的改革是改革考試形式與內容第四點意見中明確強調的指導性意見之一。這一意見提出的是充分參照當下中國高校人才選拔要求以及國家課程標準而進行設計的策略,對考試命題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保障考試內容的綜合性以及基礎性,對學生獨立思考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進行重點考查。與此同時,評分方式的改變,評卷管理的強化,成績報告的完善等都多當下高中歷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高考改革之后,綜合化、基礎化以及科學化是考試內容的基本特征。
新高考課程類別由原來的必修加選修調整為必修加選擇性必修加選修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開設,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校招生錄取提供參考。
四、 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歷史適應性教學策略
一線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對新高考改革內容進行充分的了解,明確高考改革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影響,進而更好更快地使用新高考改革開展高質量的高中歷史教學。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需要面對較大的升學壓力。因此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對高度重視對于基本歷史知識的講述,引導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同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技能以及歷史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社會與現實的聯系,讓學生真正將歷史知識帶入到實際生活中。
國務院辦公廳在2019年提出的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導意見中指出: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打好基礎,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在2020年全國卷和山東卷的考查中都重點考查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命題人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比如2020年全國Ⅲ卷高考·42題命題人設計了表1摘自1995年7~8月對江蘇昆山,浙江樂清的部分農民進行的調查統計,調查對象中近60%為18~35歲的青壯年,調查內容為你是否同意以下說法:農民的孩子應以種田為本、父母在,不遠游、改革雖然有風險,但比吃大鍋飯強、富貴貧賤是命定的。如果有機會重作選擇,你將選擇經商、去鄉鎮企業工作、讀書上大學、去大城市打工、繼續種田。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它從學生的切身相關的職業選擇出發,考查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等知識點,明顯強化了學科知識應用性的要求。而2020年的山東卷第17題以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作為切口,給出詹天佑,鄒容,周恩來三個典型人物的相關材料,談對梁啟超認識的理解,考查近代中國相關史實,旨在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擔當意識,強化家國情懷,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體來看,材料題的選擇更貼合實際,但設問更加靈活多變。所以,關注學科前沿與實際運用,重視學科知識在實際領域中的應用是新高考改革的趨勢。
在客觀題的考查中,山東卷中對地圖、表格、歷史文獻的應用明顯增多,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史料,再現歷史情境,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考題往往貼近現實生活,然后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的考查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的理念。在2020年的山東卷中,15個選擇題考查地圖和表格解讀的有5題,占到了三分之一,而同年的江蘇卷20個選擇題中沒有出現地圖和表格,僅出現了兩幅圖片,2019年的江蘇卷20題僅出現2題,2018年的江蘇卷20題僅出現1題,考查要求有了明顯變化。
那么怎樣實現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呢?這首先要求一線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特別注重對歷史情境的設計,通過創設學習情境、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學術情境,對歷史形成合理的想象,設身處地進行體驗,進而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