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曹辰

董強民:秦皇島北戴河海濱變電站站長
“一天聽不到變壓器的嗡嗡聲,我就渾身不舒服,睡覺也不香。一出家門,就不由自主奔單位來了。只要在單位晃上一圈,心里邊兒啊就踏實了?!?/p>
39年來,從一線工人到變電站站長,8000多天變電站運行管轄,10萬余項倒閘操作,發現各類缺陷1000余條……一串串數字,填滿了董強民半生履歷。
今年58歲的董強民,1982年一出校門,就加入電力行業,成為秦皇島北戴河境內的海濱變電站一名電力工人。幾十年來,他憑著一股不怕吃苦、與難題死磕到底的較真勁兒,練就了一種“聽看聞”就能識別電力設備問題的“獨門絕技”,成為同行中的傳奇。
“小時候學習雷鋒螺絲釘精神,這釘子擰到哪兒,就在哪里穩穩當當地干,39年來我從未想過離開這里、離開這個行業。人的一輩子,能一門心思干好一件事,就不容易。我這一輩子就是努力干好這一件事—保電。”作為秦皇島地區特級保電部門,董強民所在的海濱變電站,擔負著北戴河地區居民和重要客戶保電任務。
“變電運維不同于其他崗位。每一天我們都要巡查各個變電站,隨時掌握設備運行工況,及時發現設備異常、隱患和缺陷?!倍瓘娒裰饕撠?座重要變電站的運維工作,轄區包括北戴河區和南戴河區域,工作職責是保障用戶用電穩定,“對我們而言,沒有節假日的概念”。
無論是預試作業、大修技改還是工程增容,董強民總是第一個到現場,倒閘操作、布置安全措施,當檢修工作結束后,最后一個離開變電站。董強民說,我們擔負著千家萬戶安全用電,“電亮”萬家燈火的責任。
走進北戴河濱海變電站設備間,100多臺變電設備整齊劃一,發出微不可察的“嗡嗡”聲。
“這種聲音表示機器運轉正常。”幾十年來,每臺設備發出的聲音,已深深刻錄進董強民的頭腦中了,但凡有一點點微小的變化,他就能迅速判斷出設備是否出了故障,大概是什么問題。
“聽到均勻、有節奏的嗡嗡聲,表示正常運轉;如果發出不規則、斷斷續續的聲音,甚至有鍋糊的味道,必須馬上處置。”他練就了憑耳朵聽、眼睛看、鼻子聞,看一眼變電設備,就能發現設備運行是否正常的本領。
安全是一切生產生活的重要前提,供電保電更要安全第一?!敖涷災茏尮ぷ鞲扉_展,但不能完全依賴經驗。尤其在特殊時期,必須做得更細,才能讓群眾用上安心、放心電。”
在保電這件事上,董強民帶領北戴河濱海變電站可謂追求到了極致。他1990年走上變電站班長崗位,總結出“四要四比”變電站工作流程及工作規范。
“四要”即倒閘操作要腿勤、設備巡查要眼尖、設備驗收要心狠、異常處理要沉著。
“一副勤快的好腿才是安全的好引擎?!倍瓘娒裾f,一個最簡單的10千伏設備停電需要29步操作,一次復雜的新建變電站送電就需要將近1000次無差錯操作。
“操作票上短短一行字,通常看到的是室內室外、樓上樓下,快速跑動的運維工作者腳步。”
作為變電站的“急診護士”,運維人員需第一時間發現設備異常異動。而有一雙如同預警機雷達一般的敏銳眼睛,是保護電網全天候安全穩定的定心針。
作為最后關口,在設備驗收階段,運維人員必須要心狠不講人情地“扮黑臉”,做到不放過一個隱患、不遺漏一項檢查。
董強民處理過的缺陷異常數不勝數,“不慌張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好理論知識、工作經驗。”沉著心態加上過硬的技術,才能保證故障處置萬無一失。
董強民還總結出一套變電站“四比”作風,即要求全體員工和“變壓器比團結互助、互感器比工作協同、錄波器比又細又實、避雷針比付出奉獻”。
他幽默地比喻:避雷器是“最冤枉”的設備。美名避雷,實則引雷上身。通過擊穿自己、犧牲自己換取其他設備的安全運行。這種奉獻精神堪為表率,電網人學一學“它”又何妨?
“四要四比”不僅是他們的工作規范與作風,也成了變電站的班組文化。
按照國網冀北秦皇島供電公司考核要求,供電可靠性要達到99.9999%,這意味著區域內年戶均停電時間不能超過30秒,其余時間都要保證電力正常。
這一堪比黃金純度的安全保電要求,董強民帶領團隊創下幾十年無差錯的傳奇紀錄。
電網先鋒黨支部、企業文化建設示范點、河北省先進集體、電力行業優秀班組……走進董強民所帶領的變電運維中心第二黨支部,滿墻的榮譽證書和獎牌,見證了他們在“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不普通”。
每一張證書、每一個榮譽,背后都是一份份付出的故事。面對記者的問題,董強民說:“這些榮譽都是集體的,我只是其中十八分之一?!?/p>
變電運維工作的特點是24小時不停歇。這一工作特“拴人”,職業特性讓變電站工人常常比在自己家待的時間還長。
“主變區設備正常、電容器正常、消弧線圈正?!彼臀覀冸x開時,董強民仍在細致地查看著每臺設備的參數值。“只有設備正常運轉,才有千家萬戶‘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溫暖和幸福?!?/p>
“我一輩子就干了這一件事。”39年來,董強民就是這樣,全副身心投入,做了“保電”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