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華 王愛華 儲婉姍 李誠
摘 要:該文介紹了岳西縣生物多樣性資源概況以及從保護地建設、小水電站管理、動植物資源保護、傳統文化保護到減貧示范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模式,并分析了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存在的問題,以期為貧困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現狀;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TS262.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2-0016-03
Study on Statu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Yuexi County
XU Songhua et 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b-bureau of Yuexi county, Anqing 466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the statu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Yuexi County, and develops a series of new model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rotected areas,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s,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overty alleviation demonstration,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Conservation status; New model
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綜合體以及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1],主要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2]。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是經濟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樣性資源不僅可以直接提供食物、藥物、工業原料和生態能源等物質產品供給,而且具有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大氣凈化、氣候調節和美學價值等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3]。當前,我國多數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生態功能意義重大,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環境,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推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是貧困地區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4]。
1 生物多樣性資源
岳西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邊境,大別山東南部,是大別山區唯一純山區縣,位于東經115°50′~116°33′,北緯30°39′~31°11′。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四季分明,梅雨明顯,年平均氣溫14.5℃,極端最高溫度可達39.4℃,極端最低溫度為-15.2℃。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2340mm,年蒸發量1210.1mm,年平均日照時數2034.8h。在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屬生態功能調節區大別山常綠、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3級功能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屬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大別山區;在安徽省生態功能區劃中為皖西大別山生態區。生態環境極其敏感,承擔著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等一系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于維護大別山區乃至安徽省的生態安全極其重要。森林覆蓋率75%,動植物資源豐富,被稱為“物種基因庫”。
1.1 植物資源 岳西地處大別山腹地,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北亞熱帶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過渡地帶,植物區系屬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亞區的華東區,有維管束植物2368種,占安徽的65%,分屬197科925屬。其中蕨類植物33科59屬112種;裸子植物7科17屬35種;被子植物157科849屬2221種。珍稀植物24種,古老孑遺植物193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杏、銀鏤梅、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和莼菜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水蕨、大別山五針松、金錢松、香榧和巴山榧等26種,大別山特有植物有都支杜鵑、美麗鼠尾草、大別山石楠和霍山石斛等。
1.2 動物資源 岳西縣在動物地理區劃上處于東洋界的北緣,與古北界接壤,呈明顯的區系滲透過渡特點。哺乳綱動物40種,分屬7目18科,占安徽總種數的43.8%,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和安徽麝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穿山甲、水獺、豺和小靈貓4種;兩棲綱動物22種,分屬2目8科,占安徽總種數的59.0%,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鯢和虎紋蛙2種;爬行綱動物32種,分屬2目8科,占安徽總種數的47.1%,大別山原矛頭蝮為近期在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新物種;鳥綱動物172種,分屬15目45科,占安徽鳥類種類的48.6%,其中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白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白額雁、大天鵝、小天鵝、鴛鴦和黑冠鵑隼等28種;目前已鑒定昆蟲綱動物1143種,分屬20目194科,其中中華虎鳳蝶和拉步甲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 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貧困山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利用會導致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5]。岳西縣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通過保護地建設、小水電站管理、動植物資源保護、傳統文化保護和減貧示范等一系列措施,創新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模式。
2.1 保護地建設 岳西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發展戰略規劃和保護行動計劃,全縣域設立自然保護地。在生態敏感區和生物富集區設立保護地,建立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小區、農業野生植物保護點、濕地公園和種質資源保護區為補充的就地保護體系。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古井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約16300hm2。大王溝大別山五針松、鷺鷥河石斛、黃尾及天峽銀縷梅保護小區的建立健全了珍稀瀕危植物的就地保護,對其野生種質資源的保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在青天鄉爛泥坳籌建大別山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空間布局為“一軸、一區、九園、四中心”,不斷穩步推進大別山國家公園建設。在物種豐富度較高的區域、各類保護地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域,實施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公益林工程,對有關區域進行全面封禁,面積達122563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1.1%。對各類保護地、公路、河流沿線實行零采伐制度,有效保護了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生存環境。建設全域保護地,為完善我國自然保護區及其保護地網絡,也為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系統的恢復提供試驗場所及示范基地。通過有關生物多樣性的科研監測和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加大保護力度,珍稀動植物資源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2.2 小水電站管理 作為貧困山區能源利用方式,小水電站在特定歷史時期,對岳西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壩和電站等人為工程分割天然水域,阻斷水生動物自由活動。水庫蓄水使水位抬升、涵洞引水使壩下河床干涸和發電后水溫下降等破壞了水生動物棲息和繁殖的環境。大規模工程建設、水庫蓄水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和水電建設配套設施系統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分割侵占,嚴重影響野生生物的生存,加劇了生物物種的滅絕。另外,水庫水長期對山體的浸泡易引發滑坡、崩岸等。岳西對于保護區內的小水電站,一律依法拆除,并對退出水電站進行資產評估,實行合理合規補償。2018年共拆除自然保護區內的17座小水電站,落實了生態恢復措施。全縣開展縣內6條水系小水電站的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對非保護區小水電站實行臨時環保備案管理。縣直相關部門和屬地鄉鎮政府共同加強日常監管和執法檢查,落實生態流量泄放措施,實施“一站一策”,科學合理地實行小水電站保留、整改和退出機制。保證穩定的生態流量,改善和恢復河流生態功能,持續有效地維護保護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3 動植物資源保護 岳西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資源,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利用和發展的良性循環。積極開展大鯢、蛹蟲草等人工馴養繁殖和保護利用工作,大力開拓種植基地建設,加大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花草、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薇菜是岳西傳統的外貿出口商品,遠銷至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市場。竹筍、郎菜、蕨菜、苦菜、香椿等隨著岳西旅游業的發展已成為土特產和旅游紀念品走向市場。縣境內石斛分布面積達66.67hm2以上,形成霍山石斛野生種群,縣政府集中安排石斛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萬元,加強石斛基地建設和產品開發,支持石斛產業科技研發。岳西瓜蔞籽因粒大飽滿、口感好,一直受到消費者青睞。大力發展瓜蔞產業,依托徽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從事瓜蔞新品種研發、推廣、技術服務以及瓜蔞籽的收購、加工、銷售,延伸產業鏈條,不斷健全產業發展體系,創立了“徽相印”等8個自主品牌。岳西因山區獨特的地形土壤氣候條件,適宜各類藥材生產種植。目前擁有道地中藥材基地面積5333.3hm2,66.67hm2以上中藥材基地21處,6.67hm2以上中藥材基地116處,年產值突破10億元。道地藥材獨特的優良品質,其藥用經濟價值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道地產區生態產業的發展。天麻、茯苓種植對森林和自然資源具有較大的破壞,以創新思維變純山區的對抗性傳統作物種植為適應性特色種植,大力發展保水土性能好、經濟附加值高的茶桑產業,分別達到11420hm2、4466.7hm2,毛竹、經果、油茶、香榧、山核桃等特色經濟林種植面積13333.3hm2。推廣冷水魚養殖、桑枝木耳種植、稻鱉蝦共養等生態種養模式,茶、桑、菜、果、藥等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充分發揮大別山區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高效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培育生態產業,變產品優勢為經濟優勢。生態產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保護了生物多樣性,解決了當地留守老人和婦女的用工問題,同時對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4 傳統文化保護 文化是人類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載體。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必然導致文化多樣性的消失,而文化多樣性的消失同樣也會加快生物多樣性的流失。生物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形成的基礎,而文化多樣性也可以豐富并保護生物多樣性[6]。岳西縣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岳西桑皮紙采用大別山腹地安徽省岳西縣境內毛尖山鄉地區為主生長的桑樹皮為原料,經過30多道傳統手工工藝制造而成的特種紙張。岳西縣生產桑皮紙的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2008年桑皮紙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出身岳西縣毛尖山鄉造紙世家的王柏林先生獲該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成為該項目目前國內僅有的三個代表性傳承人之一。香荷、豆腐柴等特有植物,被開發成傳統特色小吃。神仙豆腐以豆腐柴嫩葉為原料制作,其豆腐暗綠色,煮炒涼拌,潤滑可口,清香宜人,有清熱、潤肺、排毒、通便、養顏之功效,入選岳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傳承人名單。
2.5 減貧示范 生物多樣性是寶貴的自然財富,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7]。岳西因地制宜地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示范項目以及試點建設,依托自然保護區的技術力量,從增強保護意識以及特色資源開發方面著手,引導周邊居民自力更生,改變貧困現狀,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通過養生、養老、休閑和運動體系建設構建新型健康產業體系。包家鄉石佛村通過生態補償和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導向的減貧示范,探索保護和發展雙贏模式,通過發展合作社,助力脫貧攻堅。茶產業在岳西屬于農業主導產業,岳西翠蘭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8]。2013—2016年發放茶農紅利420萬元,通過貧困戶入股扶貧方式,每年向包家鄉近百戶貧困戶發放24萬元的入股紅利,成立生物多樣性村民保護隊,進行相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培訓。修改完善了周邊村規民約,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傳統知識的保護與傳承納入其中,打造以石佛村社區為載體,以茶葉種植資源和石佛寺文化為核心,自然生態觀光為內容的休閑旅游度假村。開展傳統藥材、岳西翠蘭和高山蔬菜種植示范,與相關的企業開展合作共建,建設有機茶園53.3hm2、年產干茶52.5t,6.7hm2高山蔬菜,5.3hm2中藥材,實現了特色資源開發、生態旅游、社區共管“三位一體”相結合。岳西高寒山區的水田特別是冷浸田,種植水稻產量低,易青封,困擾著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阻礙著山區廣大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岳西立足于自身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轉變劣勢為優勢,大力發展高山茭白種植,把高山茭白產業作為加快全縣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優勢產業,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形成“一鎮一品、一村一品”。高海拔、冷浸田生產的高山蔬菜茭白、西紅柿、四季豆和辣椒等,因其綠色無公害、營養價值高,廣受全國大中城市消費者的歡迎。“大別山牌”高山蔬菜更是享譽海內外,被亞丁灣護航編隊指定為專用食品[9]。
3 存在的問題
3.1 機構職責不清 對于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環保、林業、農業等各部門都有自己的管理機構,各部門之間的職責雖有大致分工,但很多地方職責與管理范圍不清,時有推諉扯皮現象發生,不利于縣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統籌規劃和實施。
3.2 專業人員缺乏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是要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認識野生動植物的種類,能對受傷的野生動物進行必要救治。在基層,管理方面的人才較多,而動物植物分類、野生植物栽培、動物馴化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極為缺乏,不能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需要。
3.3 專項資金缺乏 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缺乏,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設施建設不足。各部門均沒有或很少有這方面的專項預算用于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對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研究課題基層也無法申請,導致基層許多迫切需要開展的工作無法展開。
3.4 資源本底不清 生物物種資源家底不清,系統調查的只有鷂落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3次資源本底調查及古井園保護區建區時的本底調查,其他相關資料來源于各部門的歷次專項調查及各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到岳西開展研究時成果的綜合。受調查范圍、方法及時間的限制,岳西縣的動植物資源種類、數量及分布仍不是很清楚。
參考文獻
[1]傅伯杰.景觀多樣性分析及制圖研究[J].生態學報,1995,15(4):345-350.
[2]牛翠娟,婁安如,孫儒泳,等.基礎生態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0,312.
[3]Hooper D U,Chapin F S Ⅲ,Ewel J J,et al.Effects of biodiversity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a consensus of current knowledge[J].Ecological Monographs,2005,75(1):3-35.
[4]李剛,儲婉姍,劉明慶,等.“兩山論”指導下的典型山區綠色發展道路探索[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43(6):23-26.
[5]張麗榮,王夏暉,侯一蕾,等.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協同發展模式探索[J].生物多樣性,2015,23(2):271-277.
[6]裴盛基.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1,26(02):190-196.
[7]陳靈芝,馬克平.生物多樣性科學:原理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8]王似保.岳西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模式提升策略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16(6):105-109.
[9]朱宜娟,周萍萍.安徽省岳西縣“大別山”高山蔬菜品牌建設之路徑[J].宿州學院學報,2015,30(6):8-1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