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苗 宋向陽 鄧睿 孫喜軍 呂爽



摘 要: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檢索源進行“耕地質量監測”主題檢索,利用文獻計量法對1994—2020年國內刊發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1994—2020年間以“耕地質量監測”為主題發表的文獻共計732篇,從2008年開始,年度文獻發表量隨年份的推移呈顯著增加趨勢,但高水平文獻的數量仍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在耕地質量監測領域,發文數量最多的研究機構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刊文數量最多的期刊是《現代農業科技》,最主要的項目支持基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未來將進一步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擴展監測結果應用范圍,為各級政府制定耕地質量保護與糧食安全政策提供決策支持。
關鍵詞:耕地質量監測;文獻計量;發文量;研究熱點;研究力量
中圖分類號 S159.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2-0084-03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in China
——Literature Analysis Based on CNKI Database
CAI Miao1 et al.
(1Xi′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The subject retrieval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China from 1994 to 2020 were analyzed by bibliometri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94 to 2020, 732 papers were published on this theme. Since 2008, the number of annual literature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years, but the number of high-level literature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e field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is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XIANDAI NONGYE KEJI is the journal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and the main project support fund i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the future, w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monitoring network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xp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monitoring results, and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for governments to formulate policies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Bibliometric method; Published paper number; Research hotspot; Research power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質量關系著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是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保證。耕地質量監測是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重要內容,是及時了解和掌握耕地質量狀況,促進耕地資源合理利用、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公益性、基礎性工作,也是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1]。我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歷經起步探索(1988—1997年)、規范發展(1998—2003年)、完善提升(2004—2015年)、穩步推進(2016年至今)4個階段。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建有國家級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1344個,涵蓋全國主要耕地土壤類型和種植制度,已連續15年發布耕地質量監測年度報告,為各級政府制定耕地質量保護與糧食安全政策、指導農業生產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持。
農業農村部調查顯示,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30年來,我國耕地基礎地力下降了至少10個百分點。耕地退化緩慢不易覺察,耕地治理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久久為功[2-4]。本文運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對我國耕地質量監測研究的發展歷程及特征進行了統計分析,以期為促進我國耕地質量提升和實現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方法
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文獻數據檢索來源,以“耕地質量監測”為檢索詞在“主題”字段進行中文文獻檢索,時間跨度為199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檢索到文獻732篇,運用計量法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在Excel 2016軟件中進行數據分析與繪圖。從發文數量、研究熱點、研究力量等方面分析我國耕地質量監測的研究發展態勢與展望。
2 結果與分析
2.1 發文量年度變化趨勢 我國研究人員對耕地質量監測相關領域的關注度可以用年度文獻發表數量來直觀地反映。通過CNKI檢索發現,截至2020年底,國內以“耕地質量監測”為主題發表的文獻共計有732篇,其中期刊論文549篇,占比達檢索文獻總數的75%(圖1)。國內最早有關耕地質量監測的研究文獻為1994年12月發表在《新疆環境保護》雜志的題為“耕地質量及其管理問題淺議”的文章,探討了耕地質量管理的觀念問題,提出了在新疆開展以耕地質量監測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管理的建議。由圖1可知,1994—2007年的14年間,國內關于耕地質量監測的相關研究文獻數量非常少,僅有32篇,占文獻總量的4.4%,說明在這一階段我國耕地質量監測研究處于緩慢探索時期。從2008年至今,國內耕地質量監測相關研究進入了穩步增長階段,年度刊文量從16篇(2008年)穩步增加到94篇(2020年),表明我國科研及技術人員對耕地質量監測領域技術總結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此外,從2006年起國內高校開始產生以“耕地質量監測”為研究方向的學位論文,至今已累計發表70篇,但年際間學位論文數量波動不定且相對較少,說明我國還尚未形成持續、穩定開展耕地質量監測相關研究的高校科研團隊。
2.2 研究熱點 表1顯示了我國耕地質量監測研究文獻中涉及的主要學科和關鍵詞情況。從學科角度來看,我國耕地質量監測研究主要涉及的學科有農業基礎科學、農業經濟、農藝學、自然地理學和測繪學等,其中涉及農業基礎科學方向的發文數量占比最高,達到發文總數的近70%。通過檢索發現,耕地質量監測、監測點、耕地質量保護、耕地質量、耕地保護等關鍵詞在文獻中出現的頻次最多。由此可以看出,開展耕地質量監測是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途徑。
2.3 主要研究力量
2.3.1 主要作者、機構分布 由表2可知,我國在耕地質量監測領域的研究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作者是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吳克寧教授,其長期從事土壤資源調查評價與監測、土壤發生與分類、土壤功能與土地利用研究,引領了土地質量評價等相關成果在土地利用規劃、耕地質量監測、土地整治與保護等方面的推廣應用。耕地質量監測研究發文量前10位的機構發文數總和為144篇,占檢索文獻總數的20%。在發文量前10位的機構中,有7家單位是高等院校,其中發文量排名第1位的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此外,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中國農資雜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對我國耕地質量監測領域的關注度也遠高于其他機構。
2.3.2 主要期刊 通過統計1994—2020年發表主題為“耕地質量監測”論文的期刊(見圖2),刊文量位列前3名的分別是《現代農業科技》《中國農業綜合開發》《中國農技推廣》,分別占期刊總發文比例的5.5%、4.5%和4.4%。在發文量前10位的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是《農業工程學報》,為3.118,且被EI收錄。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涉及耕地質量監測領域刊文量最高的10種期刊中,高質量的核心期刊非常少,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研究人員在耕地質量監測領域的科研深度和創新能力存在薄弱點。耕地質量建設和保護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需要堅持不懈,糧食安全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2.3.3 主要支持基金 圖3列出了以“耕地質量監測”為主題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項目來源基金名稱。從圖3可以看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我國耕地質量監測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基金,其支持的文獻發表量占檢索文獻總量的3.4%。在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項目來源基金中,有6個基金屬于國家部委支持的,另有江西省、浙江省、陜西省等3個省份對于耕地質量監測研究的基金支持力度高于其他省區。
3 結論與展望
1994—2020年的27年間,我國耕地質量監測技術研究日益受到關注。近年來,我國在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評價、建設和保護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工作基礎,單年文獻發表數量隨著年份的推移呈現出顯著增加的趨勢,然而發文質量與發文數量之間的匹配性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水平文獻的數量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是一項基礎性和長期性的工作,目前尚存在耕地保護職責不明、耕地質量監測基礎薄弱、評價結果應用相對不足等問題[5]。現有的1344個國家級耕地質量監測點覆蓋范圍依然有限,其余監測點多為臨時取樣點,受項目、資金變化的影響較大,不利于保持長期定位監測的連續性和可比性。
下一步應以耕地調查監測與評價為抓手,全面摸清不同區域耕地質量存在的主要障礙因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生物和化學等多種措施,因地制宜開展耕地質量培肥改良與治理修復[6-8],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也為各級政府制定耕地質量保護與糧食安全政策提供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天儀,徐春玲,鄭愛霞,等.加強耕地質量監測,推進耕地質量建設[J].農業工程技術(綜合版),2018(10):30-31.
[2]陳印軍,肖碧林,方琳娜,等.中國耕地質量狀況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11,44(17):3557-3564.
[3]張桃林.守護耕地土壤健康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J].土壤,2021,53(1):1-4.
[4]付國珍,擺萬奇.耕地質量評價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資源科學,2015,37(2):226-236.
[5]謝英凱,楊顥,胡月明,等.縣域耕地質量等別監測分區布點研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0,37(6):845-855.
[6]沈仁芳,陳美軍,孔祥斌,等.耕地質量的概念和評價與管理對策[J].土壤學報,2012,49(6):1210-1217.
[7]張超,喬敏,鄖文聚,等.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綜合監管體系研究[J].農業機械學報,2017,48(1):1-6.
[8]劉曉霞,陳正道,陳一定,等.浙江省耕地質量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技推廣,2020,36(11):9-1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