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華
摘 要:該文闡述了無為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下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2-0111-02
近年來,無為市為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切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以提升農產品質量、保障農產品生產和群眾消費安全,確保全市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穩步發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無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打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1 工作現狀及主要成效
1.1 監管人員網格化,監管工作有針對 目前,全市20個鄉鎮都配備鎮級監管人員1~2名,各行政村設有1名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監管網格化基本形成。監管企業范圍除“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外,年初各鎮根據鄉鎮自身產業類型的特點,做到涉鎮產業類型全覆蓋,實行動態的監管名錄,做到“一戶一檔”,“一企一冊”,力求監管有針對,巡查、督導有目標。
1.2 檢測數據上傳平臺,監管工作落實效 各鎮配有1~2名檢測人員分工負責水產、畜牧、農殘的檢測工作,并將相關檢測結果上傳至安徽省農產品快速檢測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抽檢采樣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抽檢,采樣對象主要是本鎮轄區內種養殖大戶、大型超市及農貿市場的農產品。鎮級檢測室向社會開放,對消費者送檢產品進行免費檢測。至2020年12月31日,無為市共上傳檢測數據23651組,以檢測為手段,嚴格控制有機磷農藥、獸肉精、孔雀石綠、呋喃唑酮代謝謝物等超標行為,將監管工作落到實效[1]。
1.3 追溯體系平臺建設,監管工作抓源頭 監管人員指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平時農業生產中,規范用藥、加強對農獸藥、肥料等投入品使用技術指導、動物疫病記錄、屠宰銷售記錄、種植業的安全收獲期和用藥間隔期等。嚴防禁用農獸藥、飼料及添加劑和有毒有害物質流入生產環節,督促指導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建立生產經營檔案記錄,并指導企業將農事生產記錄信息上傳到安徽省農產品質量監管與追溯平臺,產品生成二維追溯碼,掃碼知源頭。
1.4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的推進,監管主體承諾有依據 截至2020年年底,無為市共有150家新型經營主體主動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通過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明的開具,增強了新型經營主體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更大程度上發揮了主體自律性。主體承諾的內容醒目,條款一目了然,強化了主體責任。
2 存在的問題
2.1 質量安全意識淡薄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的意識不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認知度不高,學習、宣傳不到位。部分農產品生產主體的責任感不強,片面追求產量、忽視質量安全,缺乏農產品安全意識。一些經營者、消費者質量安全意識欠缺,銷售、采購農產品的隨意性較大[2]。
2.2 監管機構體系不夠完善,檢測體系能力較弱,支撐保障乏力 隨著無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不斷推進,各鎮的監管機構逐漸形成,但由于監管工作量大,任務較重,雖然鄉鎮已掛牌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仍是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兼職負責,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監管機構體系不夠專業完備。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檢測范圍相對較窄,目前主要開展蔬菜農殘、畜牧瘦肉精、水產農藥殘留等速測為內容的檢測,且只能進行定性檢測,如大米、蛋、奶類等質量檢測鄉鎮無法開展,難以滿足農產品檢測工作的需要。生產企業、批發市場等環節自檢體系尚未完全建成。
2.3 涉及產業鏈長,生產經營分散,監管難度大 農產品質量安全鏈條包括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多個環節鏈,產業鏈條長有時需要多個部門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實現質量安全全過程的監管。當前,有少數監管部門在監管權限、職責上既有交錯、又有空白地帶,如豆芽的生產過程監管等。目前,無為市市場準出制度已經推出,但市場準入門檻較低,準出制度措施更多的是自我承諾,下游的準入需求小、回音弱。市場準入、準出制度尚未實現無縫連接,使得農產品質量存在安全隱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多而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更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2.4 信體系不健全 鄉鎮農業部門只是根據本地農業生產和發展的特點,建立了規模農資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息檔案,但檔案內容只是主體粗淺的基本信息。目前,各行業、系統檢測的農產品數據平臺信息、市場信用信息、行政執法信息都未實現數據信息互相共享。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廣泛宣傳教育,著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組織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帶頭學習《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標語、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投訴電話12316在交通要道口張貼、宣傳,以提升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的知曉度,從而引導農產品生產者安全生產,經營者質量、品牌至上,消費者健康消費的一種良好的意識氛圍。
3.2 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提升監管服務能力
3.2.1 加大政府投入,保障監管工作有序運行 把相關監管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中去,加強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的監管隊伍建設。通過有計劃地招錄、引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人才擴充到鄉鎮監管隊伍中去,從而提高鄉鎮監管隊伍實力,實現由“兼職班”到“專業班”的轉型升級。強化鄉鎮監管工作年度目標考核,落實監管職責,保障監管工作正常、有序運行。
3.2.2 優化檢測體系資源結構 統籌推進檢驗檢測工作,充分利用好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現有檢測資源,加強檢測隊伍能力提升,可多開展檢測專業技術培訓、資格認證等,提高檢測質量,著力解決好監測技術人員少、力量弱的問題。加大對檢測硬件設備的投入力度,保證硬件設備的更新能適應鄉鎮農產品多樣性、豐富性的需求。著力健全生產企業、農貿市場相匹配的農產品自檢體系。
3.3 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調優產業產品結構,實現產銷監管一體化。
3.3.1 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生產示范基地等項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引領、帶動輻射作用,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
3.3.2 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 大力支持農業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加強對農業企業內檢員的培訓,不斷實時更新其知識體系,充分發揮內檢員在企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重要作用。實施新獲認證的產品獎勵補助政策,大力推進精品、名牌力度,提升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的市場影響力。
3.3.3 持續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 持續支持鼓勵規模企業建立農產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的政策,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如實填寫農事生產記錄,實現從生產源頭到餐桌的全程嚴格監管,讓綠色農產品獲得消費者充分信任。
3.3.4 完善市場準出、市場準入體系 農業、市場監管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建立相互聯合的協調機制。農業部門管生產準出環節,市場監管部門管銷售準入環節,嚴格執行農產品市場索證索票及臺賬管理,逐步規范化、制度化。
3.4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力行“紅榜”和“黑名單”制度 有效整合行業和部門之間的公共信息,以數據信息共享來共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格局。加大對獲“紅榜”主體宣傳和支持力度,以“紅榜”激勵主體增強示范引領作用,努力提高無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安全。對“黑名單”企業通過信用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推動其他部門依法依規對失信行為采取聯合懲戒措施,如3年內取消農業項目扶持、貸款申請等。同時,涉企鄉鎮相關部門要加大對主體監管的頻次和力度[3]。
參考文獻
[1]胡虹.績溪縣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9(04):66-67.
[2]張麗萍,陳大營,李廣鉆.建設示范鄉鎮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J].安徽農學通報,2013(24):100-101.
[3]朵學玲.互助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及追溯體系建設工作現狀與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7(30):220-22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