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芬 楊菊
摘 要:少數民族地區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發展旅游業成為特色村寨經濟增長新的賦能點,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但在實踐中也面臨內源式動力欠缺、傳統民風民俗危機化、特色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困境,阻斷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推進。因此,做好旅游發展定位、整合旅游資源、復原村民主體的話語權、產業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2-0141-04
Selec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under the Vis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Y Village, Huangp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for Example
PAN Yanfe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rich in resources and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enabling point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and it is also a powerful measure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wever, in practice, it is also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endogenous power, crisi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lack of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which block the effective progress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doing a good wa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restoring the voice of the main body of villager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 to integra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s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村落建筑、鄉土風俗和社會治理,是各族人民團結共創的聚落形態。鄉村旅游是集觀光度假、體驗鄉情、農業產品等立體化的經濟活動,被定位為經濟增長的新生引擎。截至2020年11月,我國共有鄉村旅游重點村998家,國家休閑旅游與鄉村旅游示范點641個。2019年,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客流量達32億人次,創收高達8500億元[1]。這些數據表明,旅游已成為鄉村經濟新的賦能點,發展鄉村旅游在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優化產業結構方面具有較大活力。
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各地依托自身資源存量,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少數民族地區資源豐富,特色顯著,但是社會經濟發展常規資源欠開發,主觀發展意愿與內生能力不強,由此經濟發展的滯后性較為突出[2],很多土地、房屋、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未充分發揮效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基于要素非農化、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發展不協調等深層矛盾[3]應運而生,在城鄉深度融合下有助于鄉村功能的綜合發展和提升,解決“三農”突出問題。而鄉村旅游是提升農業多重價值與迎合旅游者體驗需求多元性的重要平臺[4],在發展要求與價值功能層面兩者具有耦合性。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利用其自然生態與民族特色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成為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但如何依托鄉村旅游促進村寨全面發展是未來需要長期探索的重點和關鍵。
1 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邏輯關系
1.1 鄉村振興戰略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優質資源 “體現民族特色,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記得住鄉愁”是鄉村建設的基準,也是鄉村旅游的核心指標,在一定程度上綠色發展、精品開發成為發展要義。鄉村振興強調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新業態[4]。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相應的保障機制將會傾向農村建設,資金跟進、技術配置、人才引進、教育重視、環境治理等都是鄉村旅游得以實施的重要條件。綠色發展理念是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強調在發展中注重經濟、文化、生態綜合效益,而村寨的民居原貌、鄉土文化、生態環境正是鄉村旅游的物質載體。
1.2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助推器 發展鄉村旅游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力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渠道。現階段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動,促使農村土地、房屋、山林大量閑置和荒廢,鄉村旅游的開發使土地得以流轉和使用,增加土地創收能力,閑置的房屋改造成度假旅社,被擱置的資源轉化成經濟效益。當前,鄉村旅游正向觀光、度假、體驗等高質量、復合型轉變,對地區生態環境形成高標準。山水林田湖是經濟發展的生命共同體,鄉村旅游能促進旅游地“五位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改善村落人居環境。隨著城鎮化發展,鄉村逐漸呈現“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等深層矛盾[3],社會治理要求傳統禮治和地方精英群體教化與外源權力機制齊心發力,形成外生和內生權力機制抗衡,達成權力責任共同體,對村級治理造成約束力。
2 Y村鄉村旅游開發的優勢條件
Y村是地域性的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國務院審批為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被批準為貴州省第四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當地擁有文化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等優越條件,發展后勁足。近年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和自身的努力下,交通得到裂變式改善,生態環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傳統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蓬勃興起,木樓、田地、山水、森林融合為一體,構成了詩意般的村落空間,有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2.1 地理區位和氣候條件優越 Y村位于貴州省黃平縣谷隴鎮東部,清水江貫穿Y村全境,依山順江而建,與周邊順沿山勢垂直分布的村寨形成鮮明對比,民風淳樸,風景優美。距離谷隴鎮17km,距凱里市、臺江、黃平縣城均不到40km,為清水江的航運咽喉。Y村與對岸的臺江縣隔江相望;順江而下可到臺江縣施洞鎮,沿江逆流而上可到旁海鎮。Y村處于山凱至仰朵白改黑鄉村公路的重要節點,這是黃平縣的第一條鄉村旅游油路,油路穿村而過交通較為便利,是鎮上為數不多的兼備水陸交通的村落。村內全境地形起伏平緩,為低山丘陵地貌,為河谷農業區。黃平縣境內最低海拔為519m左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20mm以上,植被完好;清水江四季流過,無霜期較長,適合多種種植物地生長,村內柚子樹、枇杷樹、桃子樹等果樹品種品質優良。
2.2 歷史文化深遠厚重 Y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具有土司府、文昌閣、城墻炮臺、Y城墻、觀音廟、望江亭、紅巖堡軍事古堡等歷史文化資源。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Y古城垣遺址和軍事古堡。長官司城墻始于明朝,距今有300余的歷史。在史書《二十五史》清史稿列傳三百二十四載明:“巖門長官司,在州東北。明成化六年,何清以征苗有功,授凱里安撫司左副長官。萬歷四十二年,改屬黃平州。傳至何仕洪,清順治十五年,歸附,改授巖門長官司,世襲。”Y古城墻沿村落山體蜿蜒修建,全長1642.2m,寬2.67m,高4.5m,城墻以青石精砌而成,上下安砌墻垛[5]。設有東、南、西3座城門。1982年Y村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單位,并修建Y城垣保護標志碑,2013年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價值高。距離Y3km的下游便是擁有著600余年歷史的紅巖堡,是清水江邊方圓百里唯一的軍事古堡。寨墻石頭壘砌而成。兩端與崖壁銜接,墻中設有寨門。在紅巖堡西南角的崖壁上,完整保留著30余個字的摩崖志記,可見當時的繁華盛況。
2.3 民俗特色資源富集 Y村民居集中,建筑屬于傳統的苗族建造樣式,房屋構架一般為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樓,屋頂鋪蓋小青瓦,四周木板相隔。門窗花格精致,大門設計獨特,村落還留有徽式建筑結構的房子。苗族刺繡、織布、染布、竹編等特色手工藝保留完好,傳統的紡織杼制作技藝、建造木船技藝、蘆笙制作工藝等,在當地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手工藝品銷往其他縣城。Y村臨江,渡河、農活、打魚、運輸等生產生活活動,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自然環境限制下,當地村民習得了高超的造船技術。如今,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村民也購買了比較耐用、不易腐蝕的小型鐵船,部分村民家的庭院里停放著不再使用的木船,江面停泊著大小不一的船只。苗族地區大量存在著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崇拜的宗教信仰現象,清水江流域尤為突出。土地廟、山神、樹神、指路碑在村里比比皆是,每逢傳統節日,祭山、祭樹、祭橋等現象比較普遍。Y村傳統節日有二月二、四月八、卯節、龍舟節、吃新節、蘆笙節等,是附近賽龍舟的聚集地。
2.4 具備多元化經濟發展模式 Y處于江河地帶,日照充足,水量充沛,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蔬菜、林果及藥材種植、養殖占一定比重,山地梯田稻作農業占主導地位。部分村民靠職業養魚、業余捕魚為經濟來源。由于與對岸的臺江縣尚未通車,往來基本靠船通行,擺渡船過河成為了當地居民一項獨特的生計方式。當地水土濕潤,水源豐富,柚子、枇杷等種植產業初見規模。獨特的氣候條件,也為魚苗繁殖提供了天然場所,Y村一組是傳統培育魚苗天然場所,基于這一優勢,當地的魚苗和稻田養魚產業興旺,很多居民在稻田養魚項目獲得可觀的收益。因此,近年來稻田養魚經濟模式已成為本村的一大特點和重要經濟來源。這些經濟作物可作為開發旅游的特色農產品亮點,是開發農村生活體驗、農耕文化、農家樂餐飲服務、特色農產品等旅游產品的很好載體和資源。
3 Y村鄉村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3.1 空心村現象嚴重,村民參與開發度低 鄉村振興是人的全面振興,如果村落缺乏人的存在,旅游也就失去了活力和溫度。老人、婦女等弱勢群體留守鄉村已是中國鄉村人口的常態化,鄉村旅游地往往呈現只見物未見人與生活的旅游窘態。Y村同樣面臨著這一難題,年輕人口外地求學與謀生,中年人外出打工,部分老人進城帶娃,常居人口大幅減少,老人成為村寨的常居群體,這一鄉村人口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村寨內生動力不足,文化與資源的自主轉型能力減弱,村落文物修復工程上等重大項目上,由于技術的專業性和常居村民的文化局限性,村民參與也是以短工的方式實現,無法激活廣大村民的參與度。目的地居民獲益感知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把握要點,鄉村振興依賴于社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增強[6]。當地居民的思維觀念以及勞動力結構影響著村落文化的傳承,村落歷史年代久遠,很多村民對當地文化地了解日漸模糊,文化底蘊失傳,很多村民對城墻的解讀是”沒什么好看的,就是一堵墻而已”的文化認識,村民對自身的歷史文化的闡述大多通過口傳的方式。
3.2 傳統民風民俗遭遇破壞,鄉俗鄉味淡化 旅游活動作為一種外力與內生環境系統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流,在動態變化中互相競爭、適應[7]。民俗民族村落發展旅游的過程是當地空間和景觀再造的過程,民俗作為一種地域的文化符號,但在景觀再造中“原真性”“傳統性”失真嚴重。Y村在開發中,路面得到修復,水泥路穿梭于村寨其間。現代化的磚房正在公路兩旁紛紛林立,電視機、冰箱等現代電器搬進新家,傳統民居逐漸消逝,新式的生活方式正在取代傳統的農耕方式。部分具有年代感的民居貼上危房標簽,傳統房屋修復和保護力度不足,嚴重影響村寨特色化,也導致“傳統”表征的定位日趨現代化。傳統的生產生活工具逐漸被淘汰,火塘、農具、水井、牲畜圈等傳統民俗正在以一種無聲的方式悄然退場,旅游經濟方式的進入促使村落的家屋結構發生戲劇性的轉變,鄉民、鄉俗、鄉情、鄉禮、鄉味等鄉土氣息的濃郁度被淡化。
3.3 特色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村民獲得感有待提升 2016年,Y村是黃平縣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之一,該村積極抓住發展機遇,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開發優勢產業,探索旅游興村、能人帶戶的發展模式。經過扶貧駐村隊伍和村民自身努力,Y村發展了初見規模的村集體經濟產業群,以稻田養魚、林下生態雞養殖和精品水果種植為示范產業,其他產業協同發展。稻田養魚、精品水果產業利益覆蓋全村貧困戶,2019年,生態雞養殖覆蓋15戶88人,稻田養魚已經見效產值,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截至2019底,僅有4戶還要兜底保障,貧困發生率降至0.79%[5],產業扶貧效果顯著。然而,這種集體經濟目前規模較小,難以形成產業園,缺少科技支撐,產業結構單一,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較為突出。我們在調研中得知,生態雞養殖產業由于缺乏生禽醫療技術趨于倒閉;而稻田養魚項目各家成效不同,收益差異大,不少村民產生了抱怨心理,造成“土地租了收不回,租了又不種地,收成效果不佳”的困境。
4 Y村發展鄉村旅游的路徑選擇
4.1 做好旅游開發定位,把握歷史文化核心 鄉村旅游發展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適度開發相符的旅游項目,避免造成旅游開發失當或是民族文化異化方向發展[2]。Y村的土司文化是其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在旅游開發中,以當地的山水林田草屋為旅游基礎,以歷史厚重的土司文化和軍事古堡文化為核心吸引物,以水產養殖、山地養殖、水上娛樂項目、蔬果園區等產業為支撐,突出歷史文化、民俗特色、山河村寨的地域風情,形成溯源歷史,純凈自然的發展定位,打造穿越歷史、泛舟、河畔休閑、農事體驗等旅游產品。通過對傳統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整合、挖掘和開發,實現“以旅興文,以文促旅”的文旅耦合發展模式,有效推進文化振興。
4.2 打造全域旅游模式,整合資源提升體驗度 Y村全境面積為8.68km,村落呈空間線性分布,沿清水江而建。每一個村民小組均有自身的特色和亮點。如Y村的第一個自然村,擁有大片草地和河畔休閑區域,稻田養魚項目也集中在此,魚產業發達。擁有傳統的紡織杼制作工藝,是Y村人口最多最集中的行政村;其他自然村寨具有長官司古城墻遺址和土司文化,歷史悠久的軍事用地,產研學價值極高;蘆笙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養殖業、種植業、畜牧業規模形成,河灘面積大,水上娛樂項目種類多。全域將近長達9km,一路沿江而下,民族特色鮮明。因此,可以利用每個自然村寨的特色資源,設計豐富度高、體驗感強、差異化的旅游線路,保證旅游產品多樣化、特色化的特質,提高感官體驗強度,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旅游需求。立體化的旅游發展是全境村民實現旅游扶貧的重要一環。Y村也可與鄰近村寨聯動整合、開發旅游資源,形成優勢互補、資源互生的區域化發展格局。
4.3 尊重村民主體性的話語權,激發內生動力 在現代都市文化的強勢沖擊下,Y村的土司文化保護和傳承是一大難題。歷史故事和傳說掌握在少數老年群體頭腦中,年輕人長年外出,未認識到文化本身就是經濟利益的衍生轉換體。當地居民的參與和支持是鄉村旅游順利發展的重要保障,振興鄉村要考慮村民的切身利益[8]。在旅游開發中,突出村民主體性,避免村民地位邊緣化和發展精神危機。充分激發鄉土各類人才就業創業的活力才是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關鍵,以利益激活居民的內生發展動力,留住當地年輕人就近就地發展,發揮主體參與作用。鄉村旅游會涉及村民更多的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為了避免村民互相進行利益爭奪和鄉村精英群體攫取大部分利益,鄉土強權奪取知識文化水平低和弱勢群體的利益,加劇族群沖突和利益分化的不良競爭[9],要建立內外權力監督機制,保證當地旅游健康發展,實現文明友善的和諧鄉村。
4.4 穩健發展特色產業,強化產業互相支撐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民族地區長持發展的關鍵催化劑。Y村目前已培育了稻田養魚業、禽類養殖業和果園業,處于發展探索階段。因此,今后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旅游宣傳力度,打響知名度。積極與高校達成合作機制,建立產學研基地,實現人才輸入和技術支撐。依托村寨的特色資源,鼓勵村民各施其長,以“技”帶富,發展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民族文化商品、餐飲小吃等,打破“守著財富的手藝,過著貧窮的生活”的傳統生活,提升致富能力。進行村境產業融合發展,相互支撐,利于打破產業結構單一、農業發展質量的桎梏,也是實現產業興旺、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渠道。
5 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快速發展當地經濟,筑牢脫貧攻堅戰果,鄉村旅游助興鄉村振興展露了希望。鄉村旅游在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資源合理利用、帶動農民就業創收、生態環境改善、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像谷隴鎮這樣的深度貧困鎮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在開發旅游過程中,民族地區鄉村旅游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找好自身定位,激活文化內核,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避免走入千村一面、失真化的歧途。然而,民族地區鄉村旅游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還需要社會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慧.2020年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萬億規模市場待開啟[EB/OL].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01201-a852b7b6.html,2020-12-01/2021-02-21.
[2]李忠斌,鄭甘甜.特色村寨建設、民族文化旅游與反貧困路徑選擇[J].廣西民族研究,2015(01):153-159.
[3]郭曉鳴.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維度觀察[J].改革,2018(03):54-61.
[4]蔡克信,楊紅,馬作珍莫.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種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8(09):22-27.
[5]楊錦燾.谷隴鎮巖門司村:發展旅游助脫貧[EB/OL].https://www.sohu.com/a/366119500_684413,2020-01-10/2021-01-10.
[6]徐宏,李軍.民族地區全域旅游開發驅動鄉村振興機理與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21(11):184-188.
[7]何星.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旅游扶貧中的生態化建設——以阿壩州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02):73-79.
[8]胡劍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文化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05):120-128.
[9]周巍.鄉村旅游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影響及應對策略——以惠州市霞角村為例[J].社會科學家,2020(03):94-9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