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紅醫精神”的研究綜述

2021-07-25 05:08:32柴穎
老區建設 2021年10期
關鍵詞:醫學生

柴穎

[提 要]目前國內有關“紅醫精神”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雖形成了一些理論和實踐成果,為“紅醫精神”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支撐,但在其內涵、價值、意義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繼續深化和拓展。為此,要注意對“紅醫精神”進行歷史性梳理和科學性研究,在追溯“紅醫精神”歷史軌跡的同時,要把握“紅醫精神”與“紅色精神”“革命精神”和“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之間的關系,以此厘清“紅醫精神”的實質。

[關鍵詞]紅醫精神;紅色文化資源;醫學生

[作者簡介]柴 穎,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貴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醫學人文教育。(貴州貴陽 550025)

近年隨著紅色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界開啟了對紅色醫生的研究,尤其是對“紅醫精神”內涵與價值的研究初顯成效。從研究意義上來說,對“紅醫精神”的關注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不僅延展了紅色文化的研究深度,拓寬了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廣度,增強了對“紅色精神”的研究厚度,而且能夠為所有醫務工作者、醫學院校的教師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具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但目前學界對“紅醫精神”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不多,甚至對“紅醫精神”概念都尚未達成共識,這極大影響“紅醫精神”的深入研究。因此,梳理“紅醫精神”的研究現狀,對進一步加強“紅醫精神”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紅醫精神”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有關“紅醫精神”的記載始于革命戰爭時期對“紅色醫生”“軍隊醫生”的記載

有關“紅醫精神”的記載散見于紅軍醫學教育史、紅軍衛生工作史、軍事醫學史以及革命衛生工作回憶錄中。毛澤東于1931年首次提出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目標。1932年朱德在紅軍衛生學校的開學典禮中提到紅色醫生“要充滿階級感情,要有艱苦奮斗、舍己救人、救死扶傷的工作精神,同時還必須具備科學知識和精湛的醫療技術”[1]。1987年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歷史簡編》記錄了紅軍從南昌起義到抗日戰爭期間,作為紅軍中的一股特殊力量的紅色醫生為保障革命取得勝利的奮斗歷程。1994年出版的《中國解放區醫學教育史》詳細記載了紅色醫生從無到有再到為革命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歷史過程。2001年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教育史》不僅完整梳理了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培養醫學生的歷史,而且在豐富的史料中再現了政治堅定、技術優良、救死扶傷的“紅醫精神”實質。另外,在一些對紅色醫生的回憶錄中如《紅色醫生傅連暲》《軍隊醫療事業的奠基人賀誠》《賀誠與紅色衛生學校》也體現了當年紅色醫生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熱情以及舍己救人、無私奉獻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

(二)有關“紅醫精神”的概念界定

孫海濤認為“‘紅醫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形成的,是黨的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性質、宗旨及其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2]孫幫寨等認為“‘紅醫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央蘇區醫療衛生戰線在服務軍民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革命精神。”[3]鄭宏穎認為“‘紅醫精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醫療精神。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產物,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在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醫療衛生實踐中發展、成熟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結晶。‘紅醫精神的產生、發展和成熟是與中國革命歷史交織在一起的,它在醫療領域中體現著中國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4]汪行舟認為“‘紅醫精神是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在醫療衛生實踐中形成的,為廣大紅色醫務工作者認同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精神氣質,是蘇區精神在醫療衛生戰線的具體體現,也是無數紅色醫務人員在革命戰爭中用生命鑄就的醫魂。”[5]

(三)有關“紅醫精神”主要內容的把握

黃惠運認為“救死療傷,衛生防疫,革命人道,軍民融合”是“紅醫精神”的主要內涵。[6]贛南醫學院的一些學者們認為“‘紅醫精神主要內涵有:生命至上、一心救護的人本精神;堅定信仰、舍生忘死的獻身精神;自力更生、博極醫源的探索精神;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7]

(四)有關“紅醫精神”當代價值的認識

蔡運荃針對醫學生教育,認為“紅醫精神”的培養將有利于“當前醫學教育實踐語境的重塑、公共向度的重構、服務目標的重定及輔助素材的豐富”[8]。黃娜娜從文化、社會、教育三方面論述了“紅醫精神”在醫學生教育過程中的時代價值。[9]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紅醫精神”形成于革命戰爭時期,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與特質,伴隨著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又被賦予了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新的時代內涵。

(五)有關傳承“紅醫精神”的研究

贛南醫學院從2017年開始,通過激活紅色基因并將其融入對醫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形成了以“聽”“說”“講”“做”為四字攻略的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王鋒旗、萬永勇認為,通過凝練“紅醫精神”內涵形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模式。2019年5月于中國醫科大學召開的“紅醫精神教育聯盟”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將“紅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積極探索“紅醫精神”為主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大力提升高校人文素養,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中國好醫生的育人目標。

二、對研究現狀的分析評價

以上研究不論在歷史梳理還是在育人模式的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都是“紅醫精神”進一步研究的理論支撐。與“紅醫精神”本身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實質相比,仍有很多方面需要繼續深挖。特別是對“紅醫精神”的概念、內涵、價值、意義等還需進一步確定,以完善“紅醫精神”的理論積淀。目前,就“紅醫精神”的理論研究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

(一)內容指向不明確

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依托于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條件,所以“紅醫精神”的發生和發展同樣也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的。要科學地研究“紅醫精神”就必須準確地標注出“紅醫精神”發生的時間,這樣才能使“紅醫精神”的研究具有科學的實證性和歷史的準確性。目前,就“紅醫精神”研究的內容來看具有以下三個不明確。

1.內涵與外延的研究存在擴大傾向。一些學者并沒有對“紅醫精神”發生的時間進行明確判定,籠統地認為“紅醫精神”形成于中國革命的實踐中。這樣的界定使得“紅醫精神”的概念不具準確性,失去了“紅醫精神”在紅色文化研究領域中的特殊性。

2.主要內容的不確定性。鄭宏穎認為“紅醫精神”體現著革命精神;黃娜娜、王未強認為“紅醫精神”體現為長征精神;贛南醫學院的一些學者們認為“紅醫精神”內含著人本精神、獻身精神、探索精神和包容精神;黃惠運認為“紅醫精神”的內涵是“救死療傷,衛生防疫,革命人道,軍民融合”。

3.時間上限的不一致。鄭宏穎認為,“紅醫精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產物,即時間上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海濤、王鋒旗認為,“紅醫精神”形成于革命戰爭時期;汪行舟認為,“紅醫精神”是在蘇區時期的醫療衛生實踐中形成的;黃娜娜、王未強認為,“紅醫精神”是長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即“紅醫精神”始于紅軍長征時期。

(二)學理支撐尚不充足

“紅醫精神”的發生、發展寓于中國共產黨人奪取革命事業偉大勝利的過程中,其具有豐富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意蘊,對其進行多視角和多層次研究的同時,還需要運用多學科融合的方法進行理論性研究。從現有成果來看,其學理性的支撐上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第一,中共黨史的支撐不足。紅色醫生為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紅醫精神”作為紅色醫生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革命斗爭精神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總和,對其研究必須要有中共黨史作為理論和史料的支撐。只有這樣,才能夠把握“紅醫精神”研究的方向性。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大多就紅色醫生的培養、紅軍衛生工作來談“紅醫精神”,少有學理性的深入思考。對“紅醫精神”的研究,一旦離開中共黨史的理論指導,不僅會犯歷史性、常識性的錯誤,而且還會陷入“自說自話”的境遇。因此,要增加“紅醫精神”理論研究的學術含量,必須從中共黨史出發,通過厘清“紅醫精神”發生、發展的脈絡,才能對這一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支撐不足。“紅醫精神”是一種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019年5月于中國醫科大學召開的“紅醫精神教育聯盟”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將“紅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目標,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對“紅醫精神”的研究,尤其是其當代價值的發揮必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作為支撐。只有這樣,才能使“紅醫精神”的研究具有時代性、親和力。但就目前研究成果來看,并沒有將“紅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諸如缺乏對“誰來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等問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性思考。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性思考和理論性支撐,很難實現“紅醫精神”這一紅色文化資源在當代的轉化、運用。

第三,醫學人文教育理論的支撐不足。說到底,“紅醫精神”還是一種醫學人文教育資源。“紅醫精神教育聯盟”大會上提出要“通過大力提升高校人文素養,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中國好醫生”的教育目標。然而當前,我國醫患關系依然緊張,“物化”的醫療關系依然存在,“紅醫精神”能夠對醫學生的培養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從而促進醫學院校育人目標的實現。為此,必須要有醫學人文教育理論作支撐,將“紅醫精神”植入醫學生的人文教育環節中。只有這樣,才能使“紅醫精神”的研究具有實效性。但就目前研究成果來看,很多研究成果都談及“紅醫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尚無從醫學人文教育理論的角度來予以學理性的探討和研究。

(二)研究視域不夠開闊

“紅醫精神”的研究目的就是要運用好這一文化資源,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一批又一批為祖國奉獻、為社會服務的“中國好醫生”。因此,對“紅醫精神”的研究必須站在醫學人才的培養角度去認識、研究、深化、發展。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集中體現了以下三個缺乏:

第一,缺乏歷史厚重。“紅醫精神”的研究不應該只局限于紅色醫生的教育史和紅軍衛生工作史,還應該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醫生的培養教育史,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奮斗史以及國際人道主義的救援史。研究的視角應該從紅色醫生的培養出發,逐步到歷史性的縱向擴展和借鑒性的橫向延伸來進行。但現有對紅色醫生的記述依然散落在一些黨史資料中,還沒有形成“紅醫精神”專題性的梳理,使得研究缺乏多維度的歷史感,程度較淺顯。

第二,缺乏大局視野。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需要均有明顯改變。用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面貌或價值取向讓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生面對這種變化?這是對“紅醫精神”進行研究的根本所在。為此,對“紅醫精神”的研究必須站在社會主義矛盾已轉變的大背景下去深化研究。盡管現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論及“紅醫精神”的教育重要性和時代價值,但仍然缺乏寓于時代背景的相關研究。

第三,缺乏戰略思維。目前,我國醫生總人數已達到450萬人。對醫生的職業道德的持續性和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個關乎如何培養醫學人才的系統、全局性問題。需要系統地、具體地的規劃;理順全局與局部、重點與一般、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統籌規劃,促進全局的發展。因此,對“紅醫精神”的研究需要在“為誰培養,培養什么樣的人(醫生),怎么培養”的前提下運用戰略思維來立足當下并把握未來。

三、“紅醫精神”的研究需要厘清兩個問題

“紅醫精神”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要保護好和利用好這一紅色文化資源,從而形成對紅醫文化的系統性研究。還原“紅醫精神”的面貌、厘清歷史背景,是研究“紅醫精神”乃至對紅醫文化的起點。因此,要科學梳理“紅醫精神”的發展脈絡,才能準確地把握“紅醫精神”的當代價值。

首先,要追溯“紅醫精神”的歷史軌跡。

1921年誕生于嘉興湖畔的中國共產黨,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洪流中的一股堅強力量。鑒于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力量較薄弱,加之國共兩黨的領導人有較強的合作意愿,1924年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形成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革命政策,使得國共合作得以正式形成。但在“不宜黨中有黨”的影響下,蔣介石提出“軍事北伐,政治南伐”,于1927年公開發起了“四一二”反共政變。面對國民黨反共浪潮的席卷,中國共產黨人不懼危難,于同年的8月1日發起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自此,中國共產黨開啟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艱難之旅。

南昌起義后,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南下潮汕。由于天氣炎熱,加之行軍疲勞,使得起義部隊傷病人數增加。當時部隊中沒有健全的救護組織,僅有幾名技術水平不高的醫官和看護,致使傷病員沒有得到及時救治。直到部隊到達汀州后,在傅連暲任院長的福音醫院內得以妥善救治。在1927年9月的蘆溪戰斗中,為避免瘧疾的傳染,特意將傷病員和戰士們分開,組建了衛生隊專門治療傷病員。10月紅軍抵達茅坪,在攀龍書院舊址以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衛生隊的部分人力物力為基礎成立了紅軍第一個醫院——茅坪醫院。1928年4月,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部隊在井岡山順利會師以后,“毛澤東對衛生工作非常重視,不僅將衛生工作看成是鞏固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方面,而且還把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作為鞏固軍事根據地的三項措施之一,從而使衛生工作完全脫離了單純治療的范圍,使它和軍事、政治斗爭結合起來,并為軍事、政治任務服務。[10]1929年12月,在古田會議上總結了自南昌起義以來軍隊建設過程中的若干經驗,為軍隊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確定了指導思想。會議討論了“全軍軍事政治機關對傷病兵重視不充分”問題,將“優待傷病兵問題”作為決議中的重要內容,并把衛生問題列為士兵政治訓練的十九項內容之一。在古田會議決議的指導下進一步明確了人民軍隊衛生工作的性質,加強了黨對衛生部門的領導,擺正了衛生工作的方向,健全了各級衛生組織機構,使人力、物力不斷得到充實和加強。

在《革命衛生回憶錄》中,記載了賀誠初到蘇區時的一段回憶:“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前線戰斗節節勝利,紅軍隊伍日益壯大,我們醫務人員的數量、水平和衛生工作的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形勢發展和作戰的需要。盡管從白軍中俘虜過來的一些醫生經過教育、改造后擴充了我們的隊伍,但人數極其有限,看來這種辦法還不是解決問題的長遠之計。我們曾經打算辦醫務學校,培訓我們自己的醫護人員。毛主席肯定了我們這個建議,說:‘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應該多訓練些軍醫。并且關切地問:‘辦學校,什么人教課?毛主席聽說教員主要是從白軍俘虜過來的醫生立即指示說:‘要注意,要重視政治教育,培養紅色醫生。”[11]1931年9月,紅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毛澤東在戰地對賀誠強調,對“白色醫生”要加強政治教育,以實現“白色醫生”由“白”變“紅”。1932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正式成立,賀誠任校長。朱德在開學典禮上對學校全體學員作了“怎樣做一個紅色醫生”的報告,報告中提出:“醫療衛生戰線是我們進行革命戰爭的一條重要戰線。軍政方面,我們有工農紅軍學校,我們還必須建立各種專業技術學校,要有軍醫學校,培養我們自己的紅色軍醫。同志們是從各軍團派來這里學習的,要十分珍惜這個機會。我們的紅色軍醫應該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對人民,對傷病員要滿懷階級感情,要有艱苦奮斗、舍己救人、救死扶傷的工作精神,同時還必須具備科學知識和精湛的醫療技術”。[12]最后,賀誠校長宣布了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指示而制定的“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方針。1932年4月,中央紅色醫務學校成立,原福音醫院院長的傅連暲擔任校長。1933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并于同年10月與中央紅色醫務學校合并。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是中央蘇區最重要的一所醫務學校,是無產階級醫務學校辦學方向的一面旗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醫務人員到中央蘇區的各個戰場上。“意義更深遠的是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還是我軍無產階級醫務學校大規模發展的奠基石和搖籃,后來以它為基礎,中國醫科大學等一大批高等、中等醫學院校如雨后春筍,隨著一個個解放區的建立,一個個崛起在中華大地上。”[13]

通過歷史的梳理,不難發現,“紅醫精神”形成于中央蘇區時期,表現為紅色醫生為革命事業的付出和犧牲。由于在古田會議上軍隊衛生問題受到重視,使得對紅色醫生的培養成為黨的重要工作。隨著1932年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在江西興國正式成立,該校“培養政治堅定,技術優良的紅色醫生”的辦學方針成了培養“紅色醫生”的發端。朱德在開學典禮中提到紅色醫生“要充滿階級感情,要有艱苦奮斗、舍己救人、救死扶傷的工作精神,同時還必須具備科學知識和精湛的醫療技術”[14]是“紅醫精神”內涵最好的詮釋。

其次,要科學區分和正確處理“紅醫精神”的“源”與“流”的關系。

第一,“源”要解決的是分清“紅色精神”與“紅醫精神”之間普遍與特殊的關系。

“紅醫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國醫藥衛生工作者在革命中進行衛生實踐的歷史寫照,這一精神發起于中央蘇區時期,并延續至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它體現了紅色醫生“一切為了革命事業”的大局觀念,“一切聽從黨的指揮”的政治立場,“一切為了傷病員”的工作態度。究其實質,“紅醫精神”的“源”在于為革命事業不懈奮斗的“紅色精神”,即“紅色精神”是“紅醫精神”的一種普遍表達,“紅醫精神”是“紅色精神”的一種特殊形式。

“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隊伍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所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建設精神和改革精神的總稱。[15]“紅色精神”是一種思想體系,貫穿于中國共產黨人對民族解放和社會發展問題的理性思考,在對紅色醫生培養的過程中引申出“紅醫精神”。一方面,在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中就開設了政治、拉丁語、生理學、解剖學、內外科學等十幾門課程,并設有臨床實習基地專供學員們實踐學習。此外,還要學習軍事知識,以便更好地在戰地中進行救援和護理工作。另一方面,1934年1月,總衛生部根據軍委關于“用全力看護傷病兵,爭取傷病兵迅速歸隊”的指示,向全軍衛生部門提出了“一切為了傷病員”的口號。這一口號的提出,得到廣大衛生人員的熱烈響應和擁護,在救治傷病員的過程中充分發揚舍己救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其次,由于國民黨的瘋狂“圍剿”和戰爭防線的封鎖,從白區購買的醫藥物資無法送至蘇區革命根據地。為此,“1931年賀誠籌建了紅軍第一個衛生材料廠,生產出了大量醫用棉花、繃帶、酒精和一般外科器械,及西藥、中藥。”[16]最后,在對傷病員的救治過程中,并不只使用西醫技術來進行診療,尤其是在藥品十分匱乏的情況下,賀誠創造性地改良了劑型的中藥,如把粉針劑改為片劑,在軍中大受歡迎。

第二,“流”要解決的是分清“革命精神”“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精神”與“紅醫精神”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從“紅醫精神”的發生背景來看,其與革命精神融為一體。革命,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是一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過程。革命精神,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革命斗爭中所有可歌可泣的精神風貌的總和。紅色醫生們與全軍戰士們一樣,浴血奮戰在一個個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精心醫治所有傷病員。“紅醫精神”與“革命精神”同樣表現為一種英雄主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堅韌不拔、頑強奮斗的大無畏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英勇頑強、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振興中華頑強拼搏的精神。此外,從“紅醫精神”的發端來看,同樣也展現出一種“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17]的革命精神。

另一方面,從“紅醫精神”的內容來看,其體現為一種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精髓。人道主義雖然是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來的資產階級強調人的自我價值的思潮,但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共產主義才能使人性走向真正的復歸。與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精神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思想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作為世界觀、歷史觀的人道主義,另一層是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人道主義。

首先,從作為世界觀、歷史觀的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來看,“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18]也只有共產主義才能實現真正的人道主義,那是一個以揚棄私有財產為中介的人道主義:“正像無神論作為神的揚棄就是理論的人道主義的生成,而共產主義作為私有財產的揚棄就是要求歸還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財產,就是實踐的人道主義的生成一樣;或者說,無神論是以揚棄宗教作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義,共產主義則是以揚棄私有財產作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義。只有通過揚棄這種中介——但這種中介是一個必要的前提——積極地從自身開始的即積極的人道主義才能產生。”[19]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以廣大無產階級的被剝削和被壓迫為起點,以消除人們的苦難為終點,從真實的人性出發來探索未來現實生活和社會制度的建構。在對紅色醫生的培養過程中,他們通過學習政治理論知識,逐漸了解了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他們和所有的紅軍戰士一樣,為革命事業的順利進行拋頭顱灑熱血,為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

其次,從作為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人道主義來看,中國共產黨在當時實行了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革命人道主義)。正所謂“醫者仁心蘇萬物,懸壺濟世救眾生”。毛澤東非常重視醫學生的培養。1941年中國醫科大學第一期畢業生畢業前,毛澤東將“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親筆題詞贈予學生。這種人道主義之精神既是毛澤東對所有醫學生工作和學習的要求,更是表達了他對醫學生未來事業的無限期許。同時,也詮釋著一種“救人活命”的醫學人道主義。“醫學的人道主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具有‘治病救人的‘人道能力,這更多地反映在醫學的技術層面;二是作為一種價值觀,醫學人道主義表現為‘尊重人的價值,這更多地體現在醫學職業道德上。”[20]這種醫學人道主義原則體系具體包括:敬畏、尊重、共濟。在戰場上紅色醫生通過學習醫學知識,精湛自己的技術,讓傷亡的士兵數量盡可能減少,讓士兵的疼痛盡可能減輕,同時也消除著他們心靈的痛苦。正如希波克拉底所言,醫務人員“既是肉體的醫師,也是靈魂的醫師”[21]。

總之,對“紅醫精神”的研究需要追溯歷史的軌跡,分清“紅醫精神”與“紅色精神”以及“革命精神”“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精神”之間的關系問題,以此把握在“紅醫精神”研究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問題。加強“紅醫精神”的研究將有利于當代醫學生培養,在激活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的同時,增強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此為社會培養更多中國好醫生。

[參考文獻]

[1]贛南醫學院蘇區衛生研究中心編.中央蘇區醫學教育資料匯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

[2]孫海濤.紅醫精神文化傳承與高校黨風廉潔常態化建設——以中國醫科大學為例[J].世紀橋,2017,(4).

[3]孫幫寨.論中央蘇區紅醫精神的思想內涵[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9,(12).

[4]鄭宏穎.論中國革命時期的紅醫精神[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5).

[5]汪行舟.四字攻略 激活紅醫精神[J].江西教育,2017,(8).

[6]黃惠運.井岡山時期的紅軍醫療衛生事業[J].求索,2019,(2).

[7]弘揚“紅醫精神”創新思政教育——贛南醫學院“紅醫精神”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9).

[8]蔡運荃.論紅醫精神在醫學教育中的價值[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9,(12).

[9]黃娜娜,王未強.淺析紅醫精神在醫學生教育中的時代價值[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

[10]高恩顯.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工作歷史簡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7.

[1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治部宣傳部.革命衛生工作回憶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12]王林松,郭秀芝.中國醫科大學歲月[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

[13]張興榮.中央蘇區幾所主要醫護學校史略[J].江西教育科研,1987,(6).

[14]郭秀芝.朱德與中國醫科大學[N].健康報,2011-6-24(06).

[15]黃遵斌.論紅色精神與中國夢的內在邏輯[J].求實,2014,(3).

[16]王龍.軍隊醫療事業的奠基人賀誠[J].炎黃春秋,2007,(4).

[17]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11-5(03).

[18][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李振良.技術與美德之間:西方醫學人道主義思想淵源[J].醫學與哲學(A),2013,(10).

[21]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北京:中醫藥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馬麗莎]

猜你喜歡
醫學生
“五個結合”強化高職醫學生數學素養培養
淺談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醫學生怎么看待現在的醫學教育
中國衛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人文教育要給醫學生另一種智慧
中國衛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7:00
對醫學生德育實踐的幾點思考
醫學生技能考試改革的探討
基礎醫學對醫學生的重要性
淺談醫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醫學生科學素養問題及其培養途徑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19:51
醫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分析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本www|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色噜噜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99精品欧美一区|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国产精品女主播|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欧美天天干|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99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精品影院|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91精品国产福利| 欧美日一级片| 欧美成在线视频|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欧美日韩福利|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天堂啪啪|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高清免费毛片|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欧美a在线|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