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凡
摘 要: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對計算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得到快速提升和發展的錄音技術,已經成為藝術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技藝,錄音方式由早期的單軌模擬方式逐漸演變為多軌數字化錄音,要求錄音師既要具備計算機相關知識,也要具備文藝修養及錄音技巧相關的技藝。同時,音頻制作形式已經從傳統的開盤錄音機、多軌磁帶錄音機、CDR、MD光盤錄音機,轉變為在音頻工作站電腦上應用專業音頻制作軟件制作音頻的電腦錄音。音頻工作站錄音使得錄音的前期聲音采集和后期的編輯、合成變得精準化和可視化,大大提升了音頻制作的錄音效果,并簡化了錄音的繁瑣過程,使表現力更加突出。
關鍵詞:音頻工作站;音樂錄音
中圖分類號:G4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1064(2021)03-033-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3.015
所謂音頻工作站錄音,是模擬的聲音信號通過采樣、量化轉換為數字音頻信號,在電腦上完成混響、延時、回聲、合唱等效果,進行多軌合成,最后根據需要形成WAV、WMA、MP3等格式的音頻文件。使用電腦制作音頻和音樂錄音時,主要包括前期音頻素材采集制作、后期編輯處理和縮混合成兩部分。在軟件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背景下,制作高品質音頻從原本需要非常昂貴的硬件配置轉變為通過電腦軟件編輯處理即可完成,具有更強專業性和便利性。
1 電腦制作音頻的技術配置
通過音頻工作站電腦制作高品質的錄音作品,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頻響平衡的高品質拾音話筒,例如,錄制人聲時可采用Neumann U87、AKG C414大振膜電容話筒,錄制打擊樂時可采用動態范圍大、靈敏度不高的動圈話筒Shure Bat58a、AKG 330,錄制低音貝斯可選用Neumann U47,等等。
第二,配置高性能的電腦硬件設備,因為無論是前期聲音采集錄制,還是后期縮混直至和合成音頻成品,都需要以電腦為核心來完成,所以,需要高配置的電腦CPU、主板等,保證電腦運行順暢。為滿足音源采樣插件、效果器插件越來越多和存儲保留節目的需求,應配置大容量的存儲硬盤。選擇高品質的聲卡尤為重要,其是聲音采集和重放音質的重要保證。目前,國內許多專業錄音棚、商業影視后期公司選用性能穩定、價格高昂的Mac pro,更多的自由音樂人、網絡電臺工作室選擇性價比更高的Windows系統Dell、惠普PC電腦工作站。
第三,錄音制作工作站軟件,目前專業錄音棚大多采用可與Mac系統完美適配的Pro Tools錄制軟件,以及英夫美迪的PowerEditorTM錄制軟件,而Cubase、Nuendo、Audition、PreciAudio等錄制軟件在普通工作室中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1]。
第四,高保真的監聽還原設備。
2 使用音頻工作站制作音頻的優勢
目前,音頻工作站錄音制作軟件有很多,其中大多是完全漢化的,功能大同小異,操作非常方便。
筆者就經常使用PreciAudio錄制音頻,這款音頻編輯軟件支持任意聲卡及各類驅動(MME、ASIO、WDM、DIRECTSOUNDT等),可以根據需要開設音軌數量,還可以在錄制過程中添加和清除音軌,在進行復雜的音頻制作時特別方便。其支持WAV、MP3、S48、WMA等多格式文件的導入和保存,能夠進行多軌混音、MIX混音器控制,可以對音頻片段進行音效處理,在錄音方式選擇上,PreciAudio也特別靈活,可以無限次進行覆蓋錄音、插入錄音、切入切出錄音、定時錄音等多種錄音方式,且不會產生磁帶錄音時的復映效應。在后期編輯時,可以對選中的整個音軌或部分區段音頻進行降噪、混響與回聲添加、合成音效等多種效果處理,滿足錄音師個性化的創作需求,使音頻節目更加豐富多彩。其還支持標簽標記點、標簽命名、標簽域操作等多種靈活應用,錄音師可以命名每條音軌,便于記憶和識別;支持軟件音軌縮放功能,音軌水平放大可以對音頻細微瑕疵進行精準剪輯,音軌垂直縮放可以直觀看到音頻幅度大小,避免出現削波失真。另外,其可以支持文件雙備份保存功能,避免因斷電、電腦死機系統崩潰等故障導致文件丟失。在傳統的錄音方式中,音頻的提取都需要播放音源,然后才能錄制到磁帶或光盤上、如今,可以直接從CD、DVD和視頻文件中抓軌提取音頻,工作效率得到明顯提高。在錄音過程中,其可以將兩條單聲道音軌轉為立體聲軌,也可以將立體聲轉為單聲道輸出,并對合成后的單聲道音頻進行相位檢測,并修正反相音頻進行,避免立體聲轉單聲道時容易出現的反相問題。在歌曲、戲曲等節目的錄制中,利用其可以改變音頻的音調及節拍速度、支持速放和包絡線控制等功能,極大程度地滿足不同演員的演唱需求。相較于傳統錄制方式,電腦錄制方式的另一突出特點是支持歷史記錄功能及無限次歷史記錄恢復功能。
3 利用音頻工作站進行音樂錄音的實踐和體會
在使用磁帶和光盤錄音機進行錄音的時代,如果想在劇場錄制一場交響音樂會的實況節目,大多采用一次性合成為雙聲道立體聲音樂的錄音方式,這給現場錄音師造成了很大壓力,稍有不慎,就會留下后期無法彌補的遺憾。雖然當時已有多達24軌的多軌錄音機,但由于其價格極其昂貴且體積較大,很難搬運到現場,令大多數錄音師不敢奢求進行交響樂現場多軌錄音。如今,采用音頻工作站的電腦錄音方式,交響音樂會的實況錄音可以輕松實現多軌錄制。下面,結合筆者使用音頻工作站進行交響音樂實況錄音工作的一次實踐,暢談一下體會。
交響樂的實況錄制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錄音師必須做好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首先,要了解整場音樂會所有曲目的音樂風格,并結合單支曲目的演奏特點制定總體錄制方式,根據現場樂隊編制和話筒儲備條件,確定拾音話筒數量和選型。本場音樂會的樂隊由弦樂樂器組(一提琴、二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貝斯)、豎琴、木管樂器組(長笛、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銅管樂器組(圓號、小號、大號、長號和低音長號)、打擊樂器組(定音鼓、低音鼓和鈸镲)等組成。由于現場有擴聲需求,現場采用主輔拾音方式錄制,以點聲源拾音方式為主拾音,并在樂隊前吊掛了一只Shoepus的ORTF立體聲拾音話筒進行輔助拾音,以增強樂隊整體感和空間感信息。在弦樂器組架設10只Shoepus(心形指向)電容話筒,其中一提琴3只,大提琴3只,二提琴、中提琴各2只,低音貝斯架設Neumann U47低音話筒2只,豎琴架設Neumann U89話筒1只,木管組架設Shoepus(心形指向)電容話筒2只。由于銅管組坐在木管組后方,其聲壓級較大,沒有專門架設拾音話筒,利用木管組的2只話筒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拾音效果。打擊樂架設AKG 330動圈話筒2只,另外架設獨奏話筒(solo)1只,滿足《白毛女》組曲中《紅頭繩》一段的板胡演奏。錄制方式和話筒數量確定后,筆者及同事在錄制音頻工作站中命名了一個20條音軌的音頻工程文件,每條音軌對應記錄一只話筒拾取的音頻,并分別對每條音軌進行命名(例如,一提1、一提2及木管左、右等),為后期縮混、合成提供便利。
在樂隊彩排過程中,筆者和同事反復調整每個拾音話筒的拾音電平,使樂隊各個聲部演奏拾音達到響度平衡。由于是多軌錄音,現場沒有對各個點話筒進行音色調整,均衡保持平直,既保證現場擴聲達到真實還原樂隊演奏效果,又為后期精調縮混留有余地。現場擴聲中只對所有點話筒拾音信號進行擴聲,無需將ORTF立體聲話筒拾音信號編入擴聲系統,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現場發生回受嘯叫情況。在做好上述前期工作后,現場錄音就變得簡單了,只需在現場正式演出時點亮所有錄音音軌的錄音鍵,并按下開始鍵,就可以拾取現場多軌信號。
在錄音過程中,現場多軌信號的拾取只是多軌錄音的一部分,就像完成了“取樣”過程,要想獲得一部好的錄音作品,必須完成好后期的“縮混”工作。在圓滿完成現場擴聲和錄音“取樣”后,筆者和同事在錄音棚內對現場錄音進行了分軌精調,針對每個音軌記錄的樂器組音色特性進行均衡處理;分別調整點話筒的拾音聲像(pan),使點話筒的聲像位置與吊掛的ORTF立體聲話筒拾取的聲像位置保持一致,保證錄音效果既有橫向的寬闊感又有縱向的清晰層次。
縮混工作還找到了現場沒有發現的瑕疵。在一首曲目的演出過程中,二提琴聲部的一只話筒可能被演員碰到,產生了噪音,通過對該音軌音頻進行橫向放大處理,很精準地剪除了噪音,對錄音的總體效果幾乎沒有任何影響,這是采用電腦錄音之前無法實現的。縮混完成后,把這個音頻工程文件保存為WAV格式,同時轉換成MP3(有損格式但文件較小易于網上傳輸)文件,分別傳給樂隊指揮和現場導演,請他們審聽并提出修正意見,達到了滿意的錄音效果[2]。
4 結語
工作站是一種用來處理、交換信息、查詢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數字音頻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簡稱DAW)是一種用來處理、交換音頻信息的計算機系統,其是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將兩者相結合的新型設備。數字音頻工作站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廣播電視系統高質量的節目錄制和自動化播出水平,隨著采用數字技術處理音頻信號技術的提高和成熟,尤其是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日趨完善,各種性能優、功能齊、質量好、自動化程序高的數字音頻錄制軟件紛紛面世。數字音頻工作站(DAW)已經全面取代了傳統的音視頻模擬制作模式。使用數字音頻工作站進行音樂錄音時,可以通過一個直觀的工作窗口,即可進行音軌編輯、縮混工作,并可以隨心所欲地調用包括多種內置插件包中的各種錄音效果插件,例如壓縮、EQ、失真、合唱、延遲效果,以及聲場模擬、混響、延時等效果。根據不同的要求,可自行調整音頻質量,如64kbps、128kbps、192kbps、256kbps、320kbps,在進行非線性編輯過程中,原聲收藏可重復多次編輯,多個編輯接頭不損壞,大大完善了編輯功能[3]。
參考文獻
[1] 陳岷.不同品牌型號的話筒在錄音中對聲音音質的影響[J].電聲技術,2020,44(4):38-39.
[2] 鐘金虎.錄音技術基礎與數字音頻處理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3] 胡澤.數字音頻工作站(錄音技術與藝術 系列叢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