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心悅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偶像養成類選秀競技網絡綜藝節目逐漸走入大眾視線,相較于其他粉絲群體,從購買力到宣傳支持力度,選秀粉絲群體具有黏度強的顯著特點。文章通過自我身份認知、新型造星模式、選秀粉絲群體歸屬感和資本引導下的從眾心理四個方面,分析探究選秀粉絲群體黏度強的心理原因。
關鍵詞:大眾傳播;青少年社會認同;粉絲心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064(2021)03-051-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3.02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流量經濟”在2015年正式被商業競爭領域提及并研究,在人人都擁有線上話語權的時代,新媒體環境下的行為心理逐漸開始占據一席之地。自2016年韓國首個打破娛樂公司界限的競爭類真人秀節目《PRODUCE 101》上線以來,我國國內偶像養成類網絡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相繼上線,從《超級女聲》之后就沉寂多年的“選秀”一詞再度引爆網絡,粉絲經濟引發熱潮。
隨著媒介的發展和對于娛樂的需求,新媒體極大地豐富了粉絲消費方式,增加了更多操作空間,偶像養成類綜藝出身的偶像的粉絲群體的黏度遠遠高于其他粉絲群體,其購買能力、宣傳能力、支持力度等各個方面也尤為突出,通過探究新媒體與互聯網環境下的粉絲心理,可以為研究粉絲經濟成因、“飯圈文化”心理形成及后果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
1 研究背景與研究對象
1.1 研究背景
在電視傳媒時代,“選秀”節目已經展現出現象級的帶動力與影響力,但觀眾始終是信息接收方,參與度十分有限。參與感是在核心參與關系中由消費者與參與客體(如品牌等)的互動、合作而產生的一種包含行為、認知、情緒三個方面的一種綜合狀態[1]。總體來說,參與度越強烈,心理依附感與歸屬感就越強。
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逐漸發現,通過“選秀”選拔出的偶像藝人,其粉絲的所具有高黏度大大超過了其他粉絲群體。本文立足于偶像養成類網絡綜藝的粉絲受眾,探求在互聯網新媒體環境下,偶像養成選秀類節目的粉絲具有規模大、黏度高、行動統一等特征的心理原因。
1.2 研究對象
“粉絲”最初只是網絡用語,如今已經是廣泛流傳且具有固定含義的詞語,指喜愛并追求特定人、事、物的群體。“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是依托于互聯網背景下以“偶像養成”為核心的節目形式,是以唱歌、舞蹈競技為內容,以比賽為競爭手段,以偶像組合打造為目的,以練習生制度為節目模式,選拔偶像唱跳藝人,并紀錄、展示其過程的節目。偶像養成類選秀打破以往觀眾只能作為信息接收方的節目形態,其選拔結果由觀眾參與投票決定。而本文中的“選秀粉絲”,則指喜愛參加偶像養成類綜藝選秀節目的某位選手,且無特殊情況下會給該選手消費投票的人。
2 選秀類節目粉絲黏度強的心理原因分析
2.1 青少年身份認同需求與新媒體表達特色的契合
心理學中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20歲左右是選秀粉絲分布較為集中的年齡段,也是在社會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兩種上尋求認同感的階段。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的發展中是需要參照物的,相比大多數長相、天賦超乎常人的明星,選秀偶像通過努力練習實現夢想,更具親和力,也使得粉絲群體有參照比對標準,從而對自我身份認知上更加明晰。
從新媒體時代話語表達特征看,信息即時收發,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的觀點表達更為便捷,只需擁有賬戶和網絡便可進行觀點輸出并影響他人,通過點贊或回復還可以找到具有相同觀點的群體,達到有效提高對自我價值認同感的效果。
新媒體信息時代迎合青少年尋求獨特個性的需求,無論是求新求異的語言表達方式,還是因相同目的聚集起來的粉絲群體,都體現追求個性的想法與需要。賬號可以擁有獨特的名稱和頭像,個人信息可以虛擬,在與他人交流時基本上達到了只輸出觀點而跨越原生身份的差異。青少年群體把網絡空間視為實現獨立人格的天堂,在新媒體中的虛擬身份可以相對自由地、不受社會權威約束地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識和信息[2],符合青少年群體想要脫離社會權威、實現自我判斷的心理。
2.2 偶像養成節目為粉絲帶來沉浸式滿足感與成就感
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的模式是“擁有曝光—收獲粉絲—擁有資源”,偶像所擁有的資源通過流量轉化,即通過節目傳遞“沒有你的支持,TA就無法出道”的觀點,粉絲參與其中行使決策權。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提到,“最成功的電視節目,是那些在情境中留有余地,讓觀眾去補充完成的節目”。一方面,選秀粉絲可以為自己喜歡的選手投票,進而滿足了對于自身存在價值的認同。另一方面,娛樂傳媒領域擺脫了以往的“神秘感”,真正走進了粉絲群體的生活中。選秀粉絲親自參與原本由經紀公司承包的造星過程,在看著偶像從籍籍無名到成功出道的過程中,他們投入的情緒資本收獲了巨大的成就感。
2.3 參與感對于群體歸屬感的提升作用
在互聯網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實時更新的海量信息時,選秀粉絲往往會自動集結成群,共享信息與資訊,呈現共同歡愉的情感狀態。選秀偶像具有特殊性,其動態和周邊產品會加深粉絲的愉悅情緒,這種愉悅感對迷戀程度具有正向作用。而對于同好的粉絲群體的認同感和聯系越深,粉絲會越關注消費偶像的相關內容,進一步提高對偶像的迷戀程度。
有研究表明,消費者渴望通過虛擬品牌社區得到他人尊重,尋求現實中所無法達成的滿足感[3]。如果能為積極參與或有突出貢獻的消費者提供相應的精神回饋,必然對參與感的形成產生影響,互聯網平臺則為此提供了助推力。
以新浪微博平臺為例,新浪微博開辟“超話”欄目,通過互動獲得經驗值并提高頭銜等級。在“超話”板塊增設“練習生”分區,設立排行榜,選秀粉絲群體需要在“超話”內發送圖文微博以提高活躍度,從而提升排名。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處于群體中會產生強烈、短暫卻巨大的力量。“超話”熱度足夠時,可從“練習生”專區移至“明星”專區,這在當下粉絲文化中被稱為“搬家”。“搬家”的行為需要有規劃,短時間內投入大量金錢,不論是簽到、互動,還是“搬家”的群體行為,都讓粉絲擁有極強的參與感,進而轉化為對群體的依附感和歸屬感。加之養成類競技節目的造星模式,選秀粉絲群體對偶像懷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二者呈現正循環效應,進一步提高選秀粉絲黏度。
2.4 產業鏈資本引導下的形象展現與群體從眾心理
資本引導下偶像展現出完整的形象符號。2018年《偶像練習生》節目爆紅后,大量資本涌入偶像選秀節目制作領域,網絡綜藝制作擴大規模與制作速度達到空前水平,造星模式逐漸形成成熟的產業鏈。
除了唱歌跳舞的舞臺實力,選秀偶像的最大特色就是為觀眾展現更為鮮活完整的性格畫像。基于性格與人格魅力的偶像崇拜黏度,要遠高于僅展示單一層面魅力的黏度。所以,在選秀節目的影響下,經紀公司更著眼于前期培養,深諳資本選擇通過主動造星模式引導觀眾。例如,在節目初期鏡頭更多,在鏡頭前給選手安排完整的故事線,樹立“真性情”“傻白甜”“默默努力”“逆風翻盤”等人物設定(人設),通過不同的人設增加親切感,展示個人特色,進而達到增強選秀粉絲黏度的效果。
在成熟的造星產業鏈中,資本引導了粉絲群體的從眾心理,強調在偶像養成類綜藝中的娛樂消費不僅是一種精神消費,更是一種符號象征,更有意將消費行為引導為區別于其他粉絲群體的標志,消費越多越能具備“真愛粉”的屬性。網絡選秀節目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粉絲群體的構建社會認同需求及從眾心理,引導觀眾不斷消費。根據沉沒成本的原理,觀眾付出越多,就越在意結果,此類選秀粉絲心理便成為增加粉絲黏度的無形推力。
3 新媒體環境下粉絲黏度心態造成的問題
3.1 粉絲高黏度導致的非理性行為
隨著群體話語權的上升,選秀粉絲的控制欲也會不斷上升,處于群體中的個體極易出現非理性行為,超出“偶像—粉絲”的合理界限,過度干涉他人私生活與工作事宜。當訴求無法得到滿足時,粉絲群體就會產生極端情緒,更甚者會出現違法犯罪行為。
群體意見的統一性極易導致處于群體中的個體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當明星出現違背社會道德或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時,盲目跟隨的粉絲群體會為其開脫責任,拒絕接受大眾批評。一旦有粉絲客觀地表達想法,也會迫于群體中“你不是真正愛TA”的言論壓力而放棄。
3.2 粉絲高黏度導致的過度娛樂化
選秀粉絲的積極正向反饋與高黏度會對娛樂行業發出“實力并非是第一位標準”的錯誤信號,導致出現“營銷個人形象比努力更重要”的過度娛樂化傾向,并出現更多不以實力說話的選秀偶像出現,從長遠角度來看不利于整個行業生態的健康發展。例如,選秀偶像占據各類IP網劇市場,科班出身的演員則面臨“待業”的窘境,進而陷入網劇風評下滑、觀眾不再買賬的惡性循環。
4 結語
隨著科技的革新發展,新媒體與互聯網環境下的粉絲群體逐步成為社交平臺上最為規模化的用戶群體,選秀粉絲的高強黏度是其最為典型的特征。究其心理原因,可以從受眾群體對于自我身份認同的需求、造星模式創新下的沉浸式體驗、群體對于個體心理影響、現象背后存在的產業鏈資本引導四個方面展開研討,同時提防高黏度粉絲心態可能造成的種種問題。
參考文獻
[1] 柏喆,劉波,馬永斌.虛擬品牌社區特征對消費者忠誠的影響研究——基于參與感的中介作用[J].消費經濟,2015,31(4):55-60.
[2] 喬麗華.論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亞文化及其價值意義[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0.
[3] 金立印.虛擬品牌社群的價值維度對成員社群意識、忠誠度及行為傾向的影響[J].管理科學,2007,20(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