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北京 100007)
2020年,受疫情影響,各大城市普遍暫停了人員密集的線下招聘會,跨區域流動的勞動力受限制,就業總量壓力很大,就業結構性矛盾也更加突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各個就業部門、高校、就業中心也在為就業工作活動積極尋求新的人才服務方式。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為減少人員聚集,阻斷交叉傳染,為切實做好疫情期間穩就業工作,網絡招聘會是大勢所趨。
本文擬對一場為期一個月的網絡招聘會——“北京市中小企業專場網絡招聘會”做數據分析,希望能對日后的網絡招聘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這場招聘會在58同城招聘網站進行,充分發揮互聯網媒體優勢,借助各大網絡平臺、各大網絡媒體,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公眾號等雙微媒體優勢,達到強大的立體式宣傳效果,突破時空限制,打造了“互聯網+就業”的全新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手機端即投即聊,線上全流程管理,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數據具有可視化,實現了招聘活動高效快捷和精準匹配。
根據嚴格的后臺審核,最終優選了116家企業參會,共提供崗位2 096個,其中58同城移動端和PC端每天實時上架職位348個。招聘會期間PV瀏覽量117 080,UV參與數23 416,收到簡歷7 511份,線上邀約面試4 209人次。
參與的企業幾乎覆蓋北京市全區,包括昌平區13家,順義區16家,朝陽區28家,海淀區9家,豐臺區9家,通州區2家,房山區2家,石景山區4家,西城區3家,東城區4家,大興區7家,密云區10家,懷柔區3家,平谷區6家。其中,朝陽區最多,占比24.14%,朝陽區、順義區、昌平區、密云區、海淀區、豐臺區企業占比高達73.27%,六區企業用工活躍度較高,占全市企業近3/4,企業空間分布相對集中。
招聘會企業區縣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招聘會企業區縣分布
中型企業37家,占比31.90%;小型企業78家,占比67.24%;微型企業1家,占比0.86%。可見小型企業招聘需求最大,中型企業其次,微型企業則較小。招聘會企業劃型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招聘會企業劃型情況
第三產業企業數占據產業結構主體地位。據58同城后臺數據顯示,本次招聘會涉及中小企業116家,其中第一產業2家,占1.72%;第二產業44家,占37.93%;第三產業70家,占60.34%。說明第三產業企業在北京市中小企業產業結構中占據絕對主體地位,隨著新興技術產業發展和成長,人才需求的大趨勢更偏向第三產業,成為招聘需求主力,第三產業需求旺盛。招聘會企業產業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招聘會企業產業分布情況
民營企業占據絕對主體地位。國有企業9家,占比7.76%;民營企業104家,占比89.66%;外資企業3家,占比2.59%。民營企業占據了絕對主體地位,成為中國用工需求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招聘會企業性質如圖4所示。
圖4 招聘會企業性質
從企業端來看,共提供2 096個崗位,從學歷需求來看,包括不限學歷143人,高中150人,大專441人,本科1 336人,碩士26人,其中要求本科學歷的占比最高,占比63.74%,說明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企業用工崗位對學歷的要求提高了。企業學歷需求分析如圖5所示。
圖5 企業學歷需求分析
從求職端來看,收到7 511份求職者簡歷,從這些簡歷應聘情況可以看到,求職者中女性占比52%,男性占比48%,說明求職者男女比例相當;學歷為大專的最多,占比42%,其次為高中,占比28%,可見大專學歷的求職需求大;求職者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最多,占比25.50%,大齡勞動者就業面臨挑戰。求職者學歷分析如圖6所示。求職者性別分析如圖7所示。不同年齡段求職者占比如圖8所示。
圖6 求職者學歷分析
圖7 求職者性別分析
圖8 不同年齡段求職者占比
各行業中小企業平均支付薪酬水平為6 500元/月。其中,IT行業薪酬水平最高,為15 000元/月,建筑行業薪酬水平最低,為3 500元/月。薪酬情況如圖9所示。
圖9 薪酬情況
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招工難”和“就業難”現象并存。本次招聘會用工需求數為2 096個,收到簡歷數7 511份,從數量上看是滿足用工需求的,但是從學歷上來看,一方面,企業需要的學歷水平較高,64%的崗位需要本科學歷;另一方面只有11%的求職者是本科學歷,42%的都是大專學歷,供需兩端匹配不高。另外求職者年齡在40歲以上的最多,占比25.50%,大齡勞動者就業面臨挑戰。這些都是結構性矛盾的具體體現。
招聘渠道和載體相對單一。本次招聘會主要通過58同城網站進行,58同城雙微推廣,可能面對的受眾主要是經常使用58同城網站的企業和求職者,還有不少求職者不了解這次招聘會。
缺少互動,信息反饋少。因為缺少與用人單位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求職者在網上投遞簡歷后只能被動等待。
多途徑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化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基礎工程。要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以提升勞動力素質,使其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完善工作崗位供需平臺,通過多樣化的網絡招聘方式,積極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搭起橋梁。
豐富宣傳載體,擴大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比如可以運用抖音、快手、火山等較為新潮的宣傳媒介進行宣傳,讓更多的求職者和用人單位了解線上招聘的平臺。
繼續探索新舉措,創新服務方式,“線上”招聘會缺少面對面的直觀感,可通過招聘網站的云平臺網絡直播來解決。比如企業招聘人員可以通過提供網絡直播的方式,在線實時介紹企業情況、招聘崗位及要求、薪酬福利等,與廣大求職者實時進行視頻互動,并對求職者提出的各類問題進行在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