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慶,張 彥
(1.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西有限公司鄱陽分公司,江西 上饒 333100;2.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經過科學研究表明,人群聚集交叉感染是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和其他傳染病不同,新型冠狀病毒特有的14 d潛伏期使得眾多病毒攜帶者即使在人群中正常活動也不易被發現,容易造成更多人被感染。
由于疫情爆發時正值中國傳統農歷春節期間,大量人口的遷徙為病毒傳播帶來便利。根據國家鐵路集團發布的消息,2020-01-10—02-18總計40 d,發送旅客高達2.1億人次。受春節和疫情影響,在湖北武漢2020-01-23“封城”之前,有500多萬人從湖北武漢離開。從各地已發現的疫情傳播情況來看,大部分源頭傳播者都有著湖北旅居史。因此,準確掌握流動人員運行軌跡,分析各地人口遷徙規律,就成為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環節。
隨著移動通信的普及,手機已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通信和社交工具。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僅在2019年上半年,中國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就達到15.9億,移動電話普及率超過100%(部分用戶擁有1臺以上手機)。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信令位置追蹤,可以獲取到用戶的地理位置、漫游路線、停留時間等信息,再基于通信運營商原有的大數據資源,更能夠精準地對流動人口防疫情況進行監測。在工信部的部署下,運營商大數據從疫情發展初期就已在實踐應用中不斷探索,在疫情防控中運營商大數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2015年開始,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電話實名制工作開展,運營商也開始對全網客戶信息進行實名制補登工作,到2017年已完成電話用戶100%實名制登記,同時增加二代身份證識別設備核驗用戶新入網信息,并加入人證合一的比對環節,確保用戶本人持本人有效二代身份證入網。因此,目前每一張在用的手機卡都能追溯到實名認證信息。考慮到一些未成年人無身份證入網和辦理手機號給其他家庭成員使用的情況,即使手機號實名認證信息不是使用者本人,也能通過認證信息找到相關使用人。在疫情防控中,流動人口來源地復雜、目的地又各不相同,使用運營商大數據獲取準確的身份信息,能夠在發現感染者和追蹤感染接觸者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手機信令使用的定位是基于基站物理位置的定位,不需要用戶通話、上網或者發送短信才能獲得,也不依賴用戶是否登錄某一應用軟件,同時除了位置信息,手機信令還具有很強的實時性,可以獲取不同時間的基站定位,從而勾畫出用戶的運行軌跡。手機作為通訊工具,用戶隨身攜帶的習慣也能確保通過運營商查詢位置信息和運行軌跡的準確性。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流動人員如果要證實自己的旅居地需要通過“打證明”的方式。在疫情期間,過去通過社區或指定機構辦理相關證明的方式既會造成人員接觸,又增加了辦理人的時間和經濟負擔。在運營商提供的“14天內到訪地”查詢服務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用戶可通過編寫“CXMYD”發送至10001、10086或者10010并按運營商相應短信提示,就可以實現到訪地查詢。對于智能機用戶,還可以直接通過掃描二維碼方式獲取到訪地信息,相較于傳統的人工查驗方式,使用運營商大數據可以大大縮短檢驗時間,同時直接在手機上操作對于被檢驗人員而言也十分便捷,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
運營商大數據除了為個人用戶提供到訪地查詢外,還可以發揮其應用價值,為政府部門防疫工作提供決策依據。例如,通過運營商大數據,各地政府可以得到指定時間段內手機信號漫游進入本地的全部用戶數據,由此可以通過對這些漫入數據的到訪地進行分析,分類標注疫情風險等級,確定隔離時長。還可以通過對重點防控人群的手機信號監測獲取到對應用戶的活動范圍,如出現超區域活動可以及時制止。在實踐工作中,三大運營商都已為政府提供了多份大數據分析報告。三大運營商防疫大數據應用如表1所示。
表1 三大運營商防疫大數據應用(截至2020-02-15)
盡管運營商大數據分析在個人用戶軌跡查詢和政府決策中都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運營商大數據在疫情防控的應用還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用戶信息安全保障。運營商大數據涉及用戶隱私,目前個人“14天內到訪地”查詢服務需要用戶勾選授權同意協議才能生效,使用短信方式查詢也需要用戶回復身份證后4位進行驗證。但在疫情總體防控的形勢下,政府部門和其他業務需求部門要求提供的運營商大數據分析報告在數量上將會越來越多、在內容上也要求更加詳盡,這就涉及到大量的用戶隱私數據。因此,如何確保運營商大數據的使用范疇,保障用戶信息安全,規范運營商大數據報告提供形式和提供范圍,需要實施相應的監管。
其次是大數據資源開發不足。運營商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用戶側的到訪地查詢,二是平臺側的數據分析。但無論是哪一側的應用,均是基于地理位置和軌跡查詢的物理性質,而除了物理位置信息外,運營商還擁有用戶實名信息、用戶手機使用習慣、應用軟件訪問等大量數據,這些寶貴的資源在深入挖掘之后也可以加以應用,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乃至城市智慧管理提供決策參考。
最后是大數據融合有待加強。信息化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信息都轉化為各種數據被記錄下來。然而,“信息孤島”“數據煙囪”等現象仍然存在,由于數據的碎片化和傳輸時延等問題,大數據被不斷割裂,未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運營商大數據同樣也無法避免此類問題,可以看到,在疫情防控中運營商大數據的應用僅局限于運營商自身使用,如果能有效統籌政府平臺、醫療系統、交通運輸、各類應用軟件和運營商自身的大數據,將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經歷了疫情的考驗后,運營商大數據的巨大價值得以彰顯,實際應用中的不足也逐一暴露出來。隨著疫情的逐漸平穩,常態化防控將成為未來的重點。在保障用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對運營商大數據的挖掘力度,推進多平臺大數據的融合,是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