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米欣,劉曉龍,周雨寧,李三喜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870)
近年來,高校用水量在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影響下逐年攀升,水資源短缺問題卻并未解決。從2001年我國開始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1]至今,我國節水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作為節水型社會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仍存在用水量相對較大和用水效率偏低的問題,成為影響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因素。2020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2]提出調動社會資本和專業技術力量參與高校節水工作,將合同節水管理模式引入節水型高校創建中。
我國一直積極鼓勵學校開展高校節水工作,“節水”一詞頻繁在教育部和住建部先后出臺的一系列的通知、導則和文件中出現,如圖1所示。直至2019年明確提出建設“節水型高?!保瑯酥靖咝9澦ぷ鬟M入新階段。

圖1 高校節水工作的制度進程
雖然在2019年之前國家并未明確提出節水型高校,但是高校節水工作一直貫穿于節能、節約型校園建設、綠色校園建設等工作中。如2006年,上海市教委《關于加強本市教育系統節能工作的實施意見》(滬教委后〔2006〕8號)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把節約用水作為節能降耗的重要工作,認真落實節水措施,要主動會同計劃用水部門開展水平衡測試”;同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建設節約型學校的實施意見》(京教勤〔2006〕8號)指出“加強用水管理,推廣使用節能燈具、節水龍頭等節能設備,加強對用水設施的檢查和維修,及時制止用水的跑冒滴漏和長流水現象?!钡鹊?。各地方政府也通過下達創建節水型學校通知、建立省級節水型高校評價標準等方式持續關注高校節水工作的開展情況。如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在2007年頒布《關于開展節水型學校(校區)試點創建活動的通知》(滬水務〔2007〕375號);2010年,江西省教育廳、江西省水利廳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節水型高校”創建活動的通知》要求高校依照《江西省節水型高校考評標準(試行)》組織自查。除此之外,各高校也一直進行節水改造,目前高校仍是節水器具和節水科技的推廣使用等方面的先鋒,這些都為我國推廣創建節水型高校提供了穩步、持續和堅實的基礎。2019年,我國明確提出建設節水型高校后,各地政府和各高校在前期基礎上不斷探索新模式,如高校合同節水模式等,各高校開展節水型高校建設呈現良好態勢。只有政策制度保障、政府社會協助、高校師生投入、技術創新支撐才能更好地建設節水型高校。但是也必須看到的是,目前《節水型高校評價標準》《高校合同節水項目實施導則》等相關標準規范雖已頒布,其中內容仍較為寬泛模糊,難以為高校提供更為具體的指導,高校落實實施時存在很多困惑;節水型高校建設需要各級政府部門、水行政主管部門、高校師生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高校和社會對節水工作的重視還不夠深入、節水工作的決心不夠堅定、節水工作的目的不夠明確。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節水型高校創建工作的開展。
通過市場化合作機制,拓寬節水投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和技術力量積極參與節水,實現用水單位和第三方服務機構互利共贏是合同節水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高校采用合同節水模式既是踐行新時代治水思路的具體措施,又能夠以點帶面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還實現了良性循環,在校企間形成聯動。
1.3.1 踐行新時代治水思路
高校實施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是踐行節水優先、兩手發力的重要舉措[3]。高校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在以往完全依靠政府推動情況下,高校開展節水工作的積極性較低。合同節水管理模式使社會資本參與公益性節水工作,實現了從單一的政府推動向市場和政府兩手發力推動的轉變,充分利用市場資本解決高校節水建造或改造中存在的資金和技術問題,降低高校應承擔的風險,調動了高校用節水改造的積極性,助推節水型高校的建設。
1.3.2 以點帶面,示范引領
高校實施合同節水管理模式能夠以點帶面,引領節水行業發展。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是一種創新的節水管理模式,高校理應做節水模式探索的排頭兵,形成一批示范試點,探索出可復制、靈活多變和易推廣的合同節水模式,既為其他高校建設節水型高校提供模式,也為其他行業實施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提供參考。高校也是育才之地,培養高校師生形成良好的節水意識、用水習慣及節水行為,不僅能形成以身作則的節水氛圍,有利于建設節水型高校,還能輻射影響周邊人群,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1.3.3 良性循環,形成聯動
高校實施合同節水能夠在市場、高校和企業間形成一種積極的良性循環,推動節水工作的發展。節水工作涉及方面廣,水資源所具備的公益屬性等特點不利于節水工作的開展。而合同節水模式則發揮專業化的節水服務公司資金和技術優勢,符合市場、高校和社會的實際需求。從市場層面看,高校巨大節水潛力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市場導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節水型高校創建,增強經濟活力;從高校層面看,節水能夠帶來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均有利于學校自身發展;從社會層面看,提高了用水效率,賦予水資源更多的經濟價值,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高校是創新之地,可發揮其自身科學研究的優勢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甚至可實現交叉學科的聯合研究、高素質節水人才的培養和節水創新體系的建設;企業可利用其市場經驗,與高校緊密合作,及時反映產品和技術存在問題,加快節水創新體系建設和節水技術產品研發升級,加速節水科技成果市場化,形成校企聯動的節水產學研體系。
筆者以沈陽工業大學為例,介紹采用合同節水管理模式建設節水型高校時的一些體會。
從2019年2月開始,沈陽工業大學決定抓住國家“節水優先”機遇,探索利用社會資本形式即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推進學校節水型高校建設工作。至2020年8月14日,通過第三次公開招標確定1家江蘇企業為中標單位。
2.2.1 領導重視,大力推動
省級水利和教育主管部門積極推動,是學校開展合同節水的重要動力來源。2019年3月,遼寧省水利廳、遼寧省節水辦將該校列為首家合同節水試點高校。同年7月,國家節水辦領導到學校現場調研指導合同節水工作開展情況;10月,再次專程來遼寧省督促高校合同節水工作,并詳細詢問了沈陽工業大學合同節水工作進展情況。上級主管部門重視高校節水模式探索,增強了學校改革探索的動力。
2.2.2 廣泛調研,各方發力
學校堅持開門問策、各地調研,以期建立完善的高校合同節水模式。從2019年7月起,學校主管副校長多次帶領相關人員赴上海節水設備生產企業、赴北京水利部綜合事務管理局(北京中水新華灌排技術有限公司)、赴魯東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地進行調研。
主管部門實地調研,幫助學校確定了方案的基本框架,助力節水型高校建設。2019年8月,水利部、教育部相關部門到學校對節約用水工作進行實地聯合調研,將學校合同節水改造項目列為“教育部能效領跑者建設項目”。同年9月,水利部綜合事務管理局再次到學校對節約用水工作進行實地調研。
2.2.3 科學決策,合理規劃
2019年,水利部、教育部和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印發《關于深入推進高校節約用水工作的通知》[4]。學校認真研讀通知精神,按照其要求開展高校節水工作,積極創建節水型高校。同年9月下旬,經過前期多次實地調研和論證,依據《高校合同節水項目實施導則》和《節水型高校評價標準》2項標準,在水利部綜合事務管理局專家的指導下,編制完成了《沈陽工業大學節水型高校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遼寧省水利廳、遼寧省教育廳相關工作人員對《實施方案》提出修改意見,并多次溝通研究推進以高校合同節水管理模式推進節水型高校建設的具體工作。
2.3.1 制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編制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問題在《沈陽工業大學節水型高校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制定完成后顯露出來,險些成為項目推進的死結。項目潛在實施單位堅持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再推進后續工作,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費用(約占項目總金額的3%)并未列入學校預算,同時也違背項目費用全部來自節水收益的初衷。由于多次溝通未果,加之疫情影響,致使項目進度推遲半年以上。所以,上級主管部門協助溝通,出臺《節水型高校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導則》等文件,可以為后續學校開展高校合同節水工作節約大量溝通成本,提高高校開展節水工作的積極性。
2.3.2 始終保持節水初心
考慮到整體效果,學校在初期方案設計時追求大而全,加入了主環路易澇點治理及人工湖中水回用設施改造、經營商戶遠程收費、人工湖實時監控等項目作為必需建設的項目,這偏離了節水初心,影響了前兩次的招標結果。后學校圍繞節水初心確定項目方案,終在第三次招標中完成招標工作。所以,回歸節水初心是高校合同節水能夠順利開展的必要保障,也是高校開展節水工作、建設節水型高校時要時刻牢記的要點。
節水型高校建設是落實綠色、創新發展理念,踐行十六字治水方針的具體舉措[5]。合同節水管理模式的提出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破解節水型高校創建工作中存在的“斷點”和“堵點”,為節水型高校創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不論是探索高校合同節水管理模式還是建設節水型高校,高校應始終不忘節水初心,研究和創新高校的節水措施,打破現有節水局面,發揮高校節水標桿作用,帶動全社會持久、自覺開展節水行動。同時,水主管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鼓勵高校進行節水模式創新,指導服務節水型高校創建工作,幫助解決合同節水管理試點和節水型高校創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推動節水型高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