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鳳林,哈建強,張進旗
(河北省滄州水文勘測研究中心,河北 滄州 061000)
滄州市東臨渤海灣、西鄰保定市、北鄰天津市、南部鄰衡水市和山東省德州市,全境屬于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溫度差別很大。滄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51 mm,約80%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即6月1日—9月30日),其中8月是華北平原區的主汛期,也是滄州市降水最多的時期。
2017年8月2—3日,受減弱的臺風低壓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滄州市出現暴雨天氣過程,以下稱作“8·2”暴雨。2018年8月14—15日,受臺風“摩羯”直接影響,滄州市出現暴雨天氣過程,以下稱作“8·14”暴雨,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直接影響滄州最大的一次臺風暴雨。這2次暴雨過程雨量大,具有典型代表性,通過定量分析,能夠為防汛、抗旱、減災和水資源管理等部門提供數據支撐。
“8·2”暴雨從8月2日8時—3日8時作為統計時段,共計24 h。滄州市全地區平均降水量為67.2 mm,其中滄州主城區(新華區、運河區、開發區、高新區、滄縣城區)99.4 mm。
滄州全地區2017年共有雨量監測站167個。量級達到特大暴雨、降水量大于250 mm的雨量監測站有1個,不足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1%;量級達到大暴雨、降水量小于250 mm且大于等于100 mm的雨量監測站有48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27%;量級達到暴雨、降水量小于100 mm且大于等于50 mm的雨量監測站有44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26%;量級達到大雨、降雨量小于50 mm且大于等于25 mm的雨量監測站有36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22%;降水量小于25 mm的雨量監測站有38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24%。
“8·2”暴雨主要降水時段為2017年8月2日14時—3日3時。2日13時 暴雨降水開 始,16時 開始雨勢逐漸增強,19時達到本次暴雨的頂峰;3日3時后降水強度顯著減小,5時基本結束。該強降水過程中,最大1 h降水量出現在渤海新區黃驊市黃驊港雨量監測站,發生時段為8月2日23時—3日0時,降水量達82.2 mm;最大3 h降水量也出現在黃驊港雨量監測站,發生時段為8月2日22時—3日1時,降水量達209.4 mm;最大6 h降水同樣也出現在黃驊港雨量監測站,發生時段為8月2日21時—3日3時,降水量達256.2 mm。該次臺風暴雨最大點雨量出現在渤海新區黃驊市黃驊港雨量監測站,降水量為271.4 mm。降水最大點黃驊港雨量監測站降水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8·2”暴雨渤海新區黃驊市黃驊港雨量監測站降水過程
“8·14”暴雨主要降水時段為8月14日8時—15日8時,滄州市全地區平均降水量為90.4 mm,其中滄州主城區(新華區、運河區、開發區、高新區、滄縣城區)61.9 mm。
滄州全地區2018年共有雨量監測站180個。量級達到特大暴雨、降水量大于250 mm的雨量監測站有9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5%;量級達到大暴雨、降水量小于250 mm且大于等于100 mm的雨量監測站有58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33%;量級達到暴雨、降水量小于100 mm且大于等于50 mm的雨量監測站有29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16%;量級達到大雨、降雨量小于50 mm且大于等于25 mm的雨量站有29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16%;降水量小于25 mm的雨量監測站有55個,約占全地區雨量監測站總數的30%。
該次暴雨主要受臺風“摩羯”影響,降水集中在8月14日11時—15日2時。14日8時 暴雨降水開始,11時開始雨勢逐漸增強,19時達到本次暴雨的頂峰;15日2時后降水強度顯著減小,4時基本結束。該強降水過程中,最大1 h降水量出現在鹽山縣縣城雨量監測站,發生時段為8月14日16—17時,降水量達100.2 mm;最大3 h降水量也出現在鹽山縣縣城雨量監測站,發生時段為8月14日14—17時,降水量達166.0 mm;最大6 h降水量同樣出現在鹽山縣縣城雨量監測站,發生時段為8月14日14—20時,降水量達281.2 mm。由此可以看出,鹽山縣縣城雨量監測站為臺風“摩羯”強降水出現的最大點雨量,降水量達344.6 mm。降雨最大點鹽山縣縣城雨量監測站降水過程,如圖2所示?!?·2”暴雨與“8·14”暴雨降水情況對比,詳見表1。

圖2 “8·14”暴雨鹽山縣縣城站降水過程

表1 “8·2”暴雨與“8·14”暴雨2場暴雨情況對比
2017年“8·2”暴雨發生后,對滄州地區運東所有河道及時進行了查勘和巡測,經過查勘和巡測共有6條河道產流過水。通過巡測數據可知,6條過水河道中,曹莊子監測站(大浪淀排水渠)8月4日9時達到最大流量14.9 m3/s,南大港監測站(廖家洼排干)8月4日9時達到最大流量11.9 m3/s,許官監測站(六十六排干)8月3日9時達到最大流量8.29 m3/s,八里莊監測站(黃南排干)8月4日9時達到最大流量4.00 m3/s,孔莊子監測站(南大港水庫引水渠)8月3日9時達到最大流量3.47 m3/s,乾港監測站(老石碑河)8月3日9時達到最大流量2.89 m3/s。
2018年“8·14”暴雨過后,也對滄州地區運東所有河道及時進行了查勘和巡測,經過查勘和巡測共有10條河道產流過水,與2017年“8·2”暴雨相比,流量有了較大的增長,比較明顯的有:新立莊監測站(宣惠河)流量達136 m3/s,曹莊子監測站(大浪淀排水渠)流量達110 m3/s。從以上2個運東地區典型河道產生徑流增幅說明了“8·14”暴雨強度大、歷時長、匯流時間顯著縮短,這使得徑流流入河道時間大大縮短,河道流量出現了顯著增大。2次暴雨后河道流量對比,詳見表2。

表2 “8·2”暴雨與“8·14”暴雨后河道過水情況對比m3/s
2017年“8·2”暴雨之前,8月2日8時相關部門觀測數據顯示,白洋淀(十方院)水位(黃海高程,下同)6.41 m,相應蓄水量2.080億m3;大浪淀水庫水位11.15 m,相應蓄水量0.784億m3。本次臺風暴雨過后,8月3日8時相關部門觀測數據顯示,白洋淀(十方院)水位6.45 m,相應蓄水量2.147億m3;大浪淀水庫水位11.21 m,相應蓄水量0.794億m3。暴雨之后,白洋淀(十方院)水位增長0.04 m,蓄水量增加0.067億m3,南支和北支入淀9條河道中只有潴龍河和府河2條河流有較小的流量,扣除河道入淀水量后,“8·2”暴雨使得白洋淀蓄水量凈增加0.064億m3;大浪淀水庫水位增長0.06 m,蓄水量增加0.010億m3(大浪淀水庫平均入庫量與平均出庫量持平,蓄水增量全部來自降水)。
2018年“8·14”暴雨之前,8月14日8時相關部門觀測數據顯示,白洋淀(十方院)水位6.95 m,相應蓄水量3.263億m3;大浪淀水庫水位11.69 m,相應蓄水量0.868億m3。本次臺風暴雨過后,8月15日8時相關部門觀測數據顯示,白洋淀(十方院)水位7.01 m,相應蓄水量3.411億m3;大浪淀水庫水位11.79 m,相應蓄水量0.889億m3。暴雨之后,白洋淀(十方院)水位增長0.06 m,蓄水量增加0.148億m3,南支和北支入淀9條河道中只有白溝引河、府河、清水河、潴龍河4條河流有較小的流量,扣除這些河道入淀水量后,“8·14”暴雨使得白洋淀蓄水量凈增加0.098億m3;大浪淀水庫水位增長0.10 m,蓄水量增加0.014億m3(大浪淀水庫引水入庫量為0.007億m3,降水量為相應蓄水量與引水量差值)。
從以上可以得出,此2場暴雨對2個洼淀蓄水量增加都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8·2”暴雨在大浪淀、白洋淀共蓄水約740萬m3,“8·14”暴雨在大浪淀、白洋淀共蓄水約1 120萬m3,洼淀蓄水情況對比詳見表3。

表3 “8·2”暴雨與“8·14”暴雨后洼淀蓄水情況對比
2017年“8·2”暴雨和2018年“8·14”暴雨都使得滄州地區大部分區域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小,淺層地下水位都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抬升。根據滄州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淺層地下水動態監測站網計算,2017年8月底與7月底比較,滄州全地區平均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小了1.12 m,特別是“8·2”暴雨過后,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小較為明顯。各縣(市)地下水埋深減幅不一,其中孟村縣平均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幅最大達到2.02 m,其次是南皮縣平均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幅為1.90 m。2018年8月底與7月底比較,滄州全地區平均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小了0.67 m,特別是“8·14”暴雨過后,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小也較為明顯。滄州各縣(市)地下水埋深減幅不一,其中孟村縣平均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幅最大達到2.07 m,其次是海興縣平均淺層地下水埋深減幅為1.81 m。2017、2018年部分縣(市)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如圖3所示。

圖3 部分縣(市)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
由圖3可以看出,2017年7—8月以及2018年7—8月,由于受到2017年“8·2”暴雨和2018年“8·14”暴雨影響,大部分縣(市)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都不同程度地減小。而且,2018年7月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整體上都比2017年7月小,在經歷了“8·14”暴雨后,2018年8月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比2017年8月更是顯著減小。從做的斜率直線可以看出,“8·2”暴雨和“8·14”暴雨使淺層地下水埋深下降的速度基本相當。
根據相關規定,土壤相對濕度>60%為無旱(或稱為正常),50%<土壤相對濕度≤60%為輕度干旱,40%<土壤相對濕度≤50%為中度干旱,30%<土壤相對濕度≤40%為重度干旱,土壤相對濕度≤30%為特別重度干旱。
相關部門土壤墑情監測站網信息顯示,“8·2”暴雨發生前,2017年7月21日對全滄州區域34處旱地地塊(不進行灌溉的地塊,下同)進行了土壤墑情實時監測,結果為:所有監測地塊中有5處重度干旱,6處中度干旱,12處輕度干旱,11處正常,干土層厚度為0~5 cm,旱情發生率為67.6%?!?·2”暴雨發生后,2017年8月11日對全滄州區域34處旱地地塊又進行了土壤墑情實時監測,結果為:所有監測地塊中有0處重度干旱,4處中度干旱,1處輕度干旱,29處正常,干土層厚度均為0~2 cm,旱情發生率為14.7%。
同樣,“8·14”暴雨發生前,2018年8月11日對全滄州區域34處旱地作物進行了土壤墑情實時監測,結果為:所有監測地塊中有1處重度干旱,2處中度干旱,7處輕度干旱,24處正常,干土層厚度均為0~4 cm,旱情發生率為29.4%?!?·14”暴雨發生后,2018年8月21日對全滄州區域34處旱地地塊又進行了土壤墑情實時監測,結果為:所有監測地塊中有0處重度干旱,2處中度干旱,1處輕度干旱,31處正常,干土層厚度均為0~3 cm,旱情發生率為8.9%。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場暴雨過程都使得滄州區域內土壤墑情得到了增加?!?·14”暴雨過后,旱情發生率從發生前的29.4%下降為8.9%,土壤墑情得到了較為明顯的緩解?!?·2”暴雨前比“8·14”暴雨前旱地作物旱情發生率較高,故“8·2”暴雨發生后土壤含水率變化更多,旱情發生率從67.6%下降為14.7%,區域內土壤墑情顯著增加,旱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
(1)“8·2”暴雨主要降水歷時比“8·14”暴雨短,前者主要歷時約為14 h,后者約為16 h。
(2)“8·2”暴雨降水強度比“8·14”暴雨稍大一些,但是最大1 h降水量后者大于前者。據相關統計,前者時雨量≥25 mm的有147站次,時雨量≥50 mm的有35站次,最大1 h降水量為82.2 mm;后者時雨量≥25 mm的有143站次,時雨量≥50 mm的有24站次,最大1 h降水量為100.2 mm。
(3)“8·2”暴雨日降水總量比“8·14”暴雨小。據相關統計,前者日降水總量為67.2 mm,而后者日降水總量為90.4 mm;后者約為前者的1.4倍。
(4)“8·2”暴雨對主城區降水影響比“8·14”暴雨大。前者24 h滄州主城區(新華區、運河區、開發區、高新區、滄縣城區)降水量為99.4 mm,而后者24 h滄州主城區(新華區、運河區、開發區、高新區、滄縣城區)降水量為61.9 mm。由此可知,前者對于城市防洪除澇影響更為顯著。
(5)“8·14”暴雨比“8·2”暴雨產生徑流的河道多,而且流量也顯著增大。前者由于局部地區降雨強度很大,匯流時間顯著縮短,使徑流流入河道時間大大縮短,徑流以較短的時間匯入河道,使10條滄州運東河道均產生地表徑流,而后者僅使6條河道產生徑流;且從河道產生的最大流量比較,前者約為后者的9倍。
(6)“8·2”暴雨和“8·14”暴雨都使滄州全區尤其是東南部各縣(市)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減小;通過做斜率線可以看出,兩者使淺層地下水埋深下降的速度基本相當。
(7)“8·2”暴雨和“8·14”暴雨都使滄州區域旱情發生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由于前者發生前旱情發生率偏高,故發生后土壤墑情顯著增加,旱情發生率變化比后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