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干部作風問題關乎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農村基層干部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其作風是否過硬,直接關系到黨中央決策部署在農村的貫徹執行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當前,農村基層干部作風建設仍然存在理想信念不堅定、對理論學習不夠重視、服務意識不強、擔當精神不足等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化干部作風建設必須努力把扶貧領域干部的優良作風繼承下來,發揚下去,筑牢思想作風、樹立良好學風、嚴實工作作風、錘煉領導作風,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作風保證。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基層干部;作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1)04-0024-09
收稿日期:2021-01-20"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4.0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XKS014)
作者簡介:魯君,女,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農村基層黨建。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乎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1]。干部作風重在建設,貴在自覺。激發干部自覺投身新時代、體現新擔當、創造新作為的內生動力,是推進干部作風轉變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馳而不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使干部作風呈現新氣象,為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保障。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階段,如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培養扎根農村、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將面臨新目標與新要求。
1.由絕對貧困的全面消除轉向相對貧困的常態化治理,要求農村基層干部在作風上有“新突破”。針對貧困群眾“兩不愁”已基本解決,“三保障”還存在薄弱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嚴格落實“四不摘”的要求,確保群眾脫貧摘帽后仍能長期穩定受益,延伸脫貧成果。隨著脫貧攻堅工作中實時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既要解決整體脫貧地區中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等緊迫問題,又要在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之后,推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麗鄉村生活要求長遠目標達成,需要農村基層干部在作風上有新突破,多管齊下繼續攻堅。
2.百年鄉村振興實踐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加速發展,要求農村基層干部在作風上有“大轉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城鄉融合、產業振興與“四化”同步,解決農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狀況。鄉村振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社會工程和長期工程,要求農村基層干部把做好“三農”工作放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全局中統籌謀劃和推進,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作風大轉變帶動責任意識大增強、服務效能大提升,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
3.扶貧工作中反復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問題,要求農村基層干部作風建設“常態化”。2019年全國共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8.5萬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屢禁不止,數字脫貧、虛假脫貧仍有發生,個別地區‘一發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2],個別干部擠占挪用、虛報冒領、“雁過拔毛”、吃“回扣”、拿“紅包”、送“人情”等“微腐敗”事件時有發生。徹底改變農村基層干部工作作風,堅決剎住“四風”,開展專項治理和廉潔風險防控必須久久為功,形成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的機制。
近五年來,伴隨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學術界密切關注扶貧領域干部作風建設問題,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扶貧領域干部作風建設重要性研究。眾多學者一致認為干部作風建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吳強、李春會認為作風建設是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保障,加強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是確保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落細落實的重要一環[3-4]。房靈敏認為干部作風問題嚴重影響脫貧攻堅的進程和成效,在脫貧攻堅中起關鍵性作用的干部,必然是作風過硬的干部[5]。申國華認為脫貧攻堅戰中,無論是狠剎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促進領導干部“思想減負”、樹立正確政績觀、為基層松綁減負,還是選派“硬干部”、采取“硬措施”、啃下“硬骨頭”,都需要干部隊伍過硬作風作保障[6]。
2.扶貧干部作風問題及其成因研究。莫光輝、過勇認為在脫貧攻堅戰過程中,小部分干部仍存在“四個意識”不強、學習風氣不濃、群眾觀念淡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突出等作風問題,這些問題是由內在素質水平低下和思想認識弱化以及外在工作壓力和干部選拔機制不健全等所致[7-8]。廖金萍等指出公共權力“私用化”的行為是基層扶貧出現的“微腐敗”現象的本質原因,信息擁堵、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容易誘發不良作風[9]。
3.加強扶貧領域干部作風建設對策研究。對扶貧領域干部作風建設的對策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建立監督制度、強化激勵考評機制等方面。殷路路等針對“微腐敗”問題,建議對基層干部強化監督問責、暢通成長渠道,在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創新表揚方式等方面精準治理[10]。張芷婧建議從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工作部署、拓展干部培訓、嚴格督促檢查、嚴肅追責問責等方面強化干部責任擔當。扭轉不良風氣要把經常性教育和經常性談心談話結合起來,糾正泛濫式的督促檢查,建立科學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以提升扶貧成效[11]。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扶貧領域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問題原因等進行了宏觀、中觀層面較豐富的研究,但針對如何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的對策路徑研究,多見外在因素對個人的管理和約束,較籠統、較寬泛,少見弘揚扶貧領域干部優良作風經驗,以及為應對脫貧攻堅勝利后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如何激發干部內生動力、錘煉過硬作風途徑方法的研究。本文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為理論依據,以扶貧干部優良作風先進事跡為事實依據,堅持從系統觀念出發,找準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四個著力點,探析農村基層干部應如何保持和發揚脫貧攻堅中的優良作風,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隊伍基礎。
二、當前農村基層干部作風存在的突出問題
干部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但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復性使得當前農村基層干部作風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突出問題:
1.在思想作風方面,部分農村基層干部理想信念不堅定,黨員意識不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信念堅定才能不忘初心。面對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沉渣泛起。面對體制轉軌、利益多元、思想多樣的發展趨勢,一些黨員干部信仰迷失、信念淡化,黨性原則逐漸喪失,開始追求享受,把人民賦予的權力作為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12],一些農村基層干部思想認識不夠,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忽視黨的理論、方針和政策的學習和落實,宗旨意識淡薄,存在官本位思想[13]。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少數黨員、干部自我革命精神淡化,安于現狀、得過且過;有的檢視問題能力退化,患得患失、諱疾忌醫;有的批評能力弱化,明哲保身、裝聾作啞;有的驕奢腐化,目中無紀甚至頂風違紀,違反黨的紀律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屢禁不止。”[14]12-13在市場經濟和消費主義的影響下,一些黨員干部把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引進黨內的政治生態,表現在具體行為上的本位主義,當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總是站在個人立場或駐村單位角度,不顧及村民和國家整體利益;表現在黨性修養上的黨員意識淡化、黨紀政紀法紀意識淡薄,為名所累、為利所惑,與黨的性質、黨的宗旨背道而馳。
2.在學風方面,部分農村基層干部對理論學習不夠重視,主動學習意識不強。理論創新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這就要求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必須永不自滿,自覺養成扎實的學風,學懂弄通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但在實踐中,一些同志放松對自己的學習要求,覺得依靠現有的工作經驗就能夠搞好工作,所以平時不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和時代發展新知識的學習[13]。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的黨員、干部對理論學習不重視,把自學變不學;有的想起來就學一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拿學習來裝門面,淺嘗輒止、不求甚解;有的學習碎片化、隨意化,感興趣的就學、不感興趣的就不學。”[14]11一些干部認為經驗比理論重要,干活比讀書重要,認為憑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也能完成脫貧任務,認為現有的知識已足夠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一些干部學習和應用不統一、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學一套、說一套,干的又是另一套,不愿向村民請教學習,不了解市場需求變化,不掌握駐村村史和貧困戶信息;有的干部存在重工作、輕學習的思想,借口工作忙、任務重,沒空學,不愿把學習作為終身必修課,對學習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貧困治理觀,不能積極貫徹黨中央關于農村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有的干部學而不思,對鄉村發展缺乏預見性和超前性的思考與規劃,在農村產業創新過程中不認真總結失敗的原因、思考解決的辦法,怨天尤人、懈怠放棄。
3.在工作作風方面,部分農村基層干部服務意識不強,缺乏求真務實的精神。“實干興邦,空談誤國”,部分基層干部受成長經歷、社會環境和政治生態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在政績觀和求真務實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一些黨員干部貪圖虛名,工作中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短期行為,在不正確的政績觀指引下,不顧實際制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少基層干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嚴重,高高在上、不想作為、不會作為[12]。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干部隊伍也存在種種復雜情況,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多、積極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為官不為’”[14]104,“現在,有些部門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說了,但辦事不靈了”[14]106,“有一些黨員、干部還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甚至是假作為的問題”[14]116。有的干部認為“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面對上級決策部署,敷衍了事,缺乏“立即辦、用心辦”的落實態度和服務意識;調研不求真,“坐在車里看、固定路線轉、圍著飯桌談”的“走秀式”調研成為少數干部的應付措施,這樣的調研摸不清村民真實的情況、看不見村里存在的問題、聽不到村民內心的呼聲,找不到農產品滯銷的真正原因、提不出有針對性的工作意見,造成了扶貧對象的“不精準”,使扶貧工作“偏題”。
4.在領導作風方面,部分農村基層干部責任意識不強,缺乏敢于擔當的精神。干部敢于擔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和發展的必然要求。黨員干部如果沒有敢擔當的氣魄和善作為的本領,便不能化壓力為動力,更不可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上致富之路[15]。農村基層干部是貫徹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主要依靠力量,高度的責任意識、強烈的擔當精神是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基本要求。“農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農民對實現美好生活更有信心、期望更高,干部面臨的任務就更艱巨,承擔的責任也更重大。但在實踐中,部分基層黨員干部不愿擔當、面對矛盾不敢迎難而上的現象仍然存在,“基層干部存在著工作倦怠、工作態度消極的現象,缺乏擔當作為的問題十分突出”[16]。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在一些黨員、干部中,不愿擔當、不敢擔當、不會擔當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做‘老好人’‘太平官’‘墻頭草’,顧慮‘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信奉‘多栽花少種刺,遇到困難不伸手’‘為了不出事,寧可不干事’‘只想爭功不想攬過,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有的是‘廟里的泥菩薩,經不起風雨’,遇到矛盾驚慌失措,遇見斗爭直打擺子。”[14]14在廣大農村領域,面對高期望、高要求,少數干部不顧大局、不謀長遠,看到脫貧攻堅的初步成績就放松、懈怠,面對疫情的考驗“一問三不知”,缺乏敏銳性和警覺性;有的干部不愿直面問題和矛盾,對特困區、特困戶以及脫貧攻堅最后難啃的“硬骨頭”,不敢涉險灘、攻堅冰,干部之間推諉扯皮“踢皮球”,規避責任;還有的干部走親情路線,不講紀律不講規矩,對親戚、老鄉“網開一面”“開便利之門”,甘愿被“小圈子”圍獵,“拜碼頭”“搭天線”,部分人之間“互惠互利”的腐敗現象滋生。
三、發揚扶貧領域干部優良作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加強黨性修養,不忘為民初心,筑牢思想作風
加強作風建設必須把思想作風建設擺在首位,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想作風說到底就是干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扶貧干部隊伍的思想作風建設,特別強調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民情懷”,信念如磐石方能“風雨不動安如山”,情懷深切方能“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廣大扶貧干部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秉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始終堅定“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勝信念和決心,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為決勝全面小康、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也為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夯實思想基礎。
1.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帶頭加強思想作風建設,本質上是其“黨性”的體現,在脫貧攻堅一線錘煉黨性,更能深刻認識到黨性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堅定理想信念是加強黨性修養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要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做到有追求、有境界”[17]。 農村基層干部要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在思想深處扎根,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做到思想上高度統一、政治上清醒堅定、學習上及時跟進、行動上堅決有力,克服軟弱渙散、清除精神污染,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無縫銜接”。其次,牢記黨員身份、增強黨員意識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要求。黨員領導干部是普通人民群眾中的先行者、代表者,應努力響應黨中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主動承擔精準扶貧、鄉村建設的重大政治任務,牢固樹立黨性意識,經常對標對表,以更高的政治自覺、更強的政治擔當、更嚴的政治要求,檢視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爭當結對幫扶、定責幫扶的“新標桿”,爭做美麗鄉村、文明鄉村建設的“排頭兵”。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用新時代“愚公精神”擔當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的領頭人、拓路人、探索者,帶領村民歷經7年在絕壁鑿出“天路”,歷經13年培植貧瘠土地上的扶貧產業,探索天坑深處的鄉村旅游,在解決群眾疾苦中錘煉黨員作風,在帶領村民奔向“康莊大道”中樹立黨員形象,增強了黨內黨外對黨的政治認同[18]。
2.厚植為民情懷,恪守初心使命。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困難群眾時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19]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難點在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為帶領群眾把美好愿望變為現實、把設想變成實際,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深入了解貧困戶情況,手繪當地地圖,挨家挨戶上門走訪,為了及時有效與群眾溝通,她主動學習當地的桂柳話方言,流利完整地用方言與貧困戶交流,清晰地記錄了每一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一年后貧困發生率從她上任時的22.88%降至2.71%[20]。廣大扶貧干部不忘為民初心,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用心用情、踏踏實實地為民服務、為民履職、為民盡責,圓滿完成了黨交給的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21]“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就要不斷制定新的階段性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22]在基本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我們黨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只有把脫貧攻堅中“化民之憂、辦民之需、謀民之利”的情操和主動關心愛護貧困群眾的情懷傳遞下去,努力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造福群眾,使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努力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問題,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才能為“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二)增強學習意識,提高學習能力,樹立良好學風
重視學風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堅持學習、善于學習是我們黨獨特的精神氣質,無數革命前輩在學習的過程中錘煉了自己,為黨的事業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扶貧干部切實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把握政策標準、熟悉農村工作,解決農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加強學習,增長才干。在學習中增長才干,要把讀書學習作為新時代扶貧工作的內容和基本功,唯有常懷“空杯心態”,認真學習《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習近平調研指導過的貧困村脫貧紀實》《習近平在寧德》《擺脫貧困》等著作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才能真正做到對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堅定不移、才能時刻不忘將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鞏固拓展、才能為接續推進脫貧地區良好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在學習中增長才干,還要主動向脫貧攻堅先進學、向奉獻基層干部學、向勤勞致富能手學,把握規律,創新方式,將這項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做實、做好,不斷“充電”才能為基層工作“蓄能”。
1.在群眾中學智慧、長才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和思想啟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無限的創造力。要把廣大基層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凝聚起來,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3]農村基層干部應大力弘揚向群眾學智慧的作風,堅持創新發展扶貧攻堅中的“楓橋經驗”,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履職水平,增長知識、增加智慧、增強本領。在扶貧工作中,許多干部虛心進農家、學農話、干農活、解農難、幫農富,在與群眾交談中深入了解脫貧致富路上的實際困難和阻礙,在與群眾溝通中找到了更多更好解決群眾難題的方法。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新義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超堅持廣泛征求村民意愿,探尋脫貧致富新路子,通過積極駐村走訪,主動向村民了解村史,與農戶交流討論,探索出了以“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確立了以苗木、花卉種植、家畜養殖及銷售為主的特色產業,建成20畝林下養雞場,提升貧困戶增收點,順利帶領群眾脫貧致富[24]。
2.在實踐中悟真知、積經驗。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直是我黨的優良作風,也是固化人民主體地位認知結構的根本途徑。決勝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證明,干部要把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的意見、辦法拿到群眾中去“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加深自己對理論的理解、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自愿接受先進思想和技術的培訓教育,只有這樣才能為防止返貧、建立后續幫扶的長效機制夯實基礎。許多扶貧干部在反復實踐中清晰認識貧困地區生產什么、為誰生產、如何生產的問題,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地特色的發展道路。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王廟鎮孫莊村支部書記宋文彬認真總結該村發展大棚蔬菜失敗的教訓,虛心向專家求教,帶領群眾熟練掌握了適合孫莊村堿性土壤種植農作物的技術,實現了生態宜居與產業興旺相結合的融合發展[25]。打通堵點、補齊短板,破解鄉村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改善供給質量,精準扶貧的成功實踐加深了干部群眾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贏得了干部群眾對“易地搬遷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社會救助兜底脫貧”“受災人員生活救助”等政策的肯定與支持,帶動了貧困地區加強農民科技教育、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依托“學習強國App”打造“線上+線下”學習新模式的積極性,營造了以問題為導向學以致用的濃厚學習氛圍,更使“振興鄉村教育”成為農村基層干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為鄉村振興增添動能的重要抓手。
(三)堅持實事求是,提升履職能力,嚴實工作作風
“實事求是”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實事、得實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要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21]他要求扶貧干部要抓住“六個精準”,做到扶貧“落得快、落得實”,與貧困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用實際行動帶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真正把黨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基層、把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每一位農民身上。
1.整治不正之風,清除“絆腳石”,真抓實干振興鄉村。盡管脫貧攻堅已經取得決定性成就,但由于大病、殘疾、災害、產業失敗、就業不穩和疫情暴發等多方面原因,約有500萬人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為實現貧困人口動態清零,“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不能丟。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防止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反彈回潮,農村基層干部要摒棄“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假作為”的思想,對于那些認為扶貧工作只是為完成上級的考核任務,認為完成今年脫貧任務就萬事大吉而疲倦厭戰、盲目樂觀、麻痹大意的干部,需謹記幫扶不是“填表”、考察不是“留影”,要堅決消除“數字式”“盆景式”“指標式”“算賬式”脫貧。六年堅守扶貧一線的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扶貧開發局局長張渠偉,使渠縣130個貧困村脫貧、整縣摘帽,身患“耳石癥”和“青光眼”,他一手拿眼藥水,一手抓工作,晝夜堅守攻堅一線,總結出“九比九看”“鐵軍扶貧”和“六個一”社會扶貧易地搬遷“五個三”等扶貧模式,成為渠縣脫貧摘帽的“加速器”,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歷史擔當詮釋了什么樣的干部才是“優秀扶貧干部”[2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強調‘三嚴三實’,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做到行勝于言、言行一致,不是搞個形式、簽個字就完了。”[27] 45-46對待上級的決策部署,干部要用心、用力,要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的服務精神,少些開會發文、多些實地調查,少些“口頭軍令狀”、多些行動實效;對待需幫扶的群眾,要俯下身子察實情、解民憂,擺正主與仆的位置,把百姓安居樂業、群眾認可滿意作為工作的標準,樹立“實干出政績”的工作觀念,提振扎根鄉村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激發匯聚鄉村發展活力的正能量。
2.深入走訪調研,把脈“開藥方”,用心規劃振興鄉村。調查研究是密切聯系群眾、了解實情、發現問題的關鍵,是科學決策、解決問題、合理規劃的必要前提。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能夠得到順利實施和落實,離不開每一位扶貧干部長期辛勤的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攻堅戰就要用攻堅戰的辦法打,關鍵在準、實兩個字。只有打得準,發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實,打得準才能有力有效。”[28]“寧德扶貧”的成功經驗之所以成為人人稱贊和學習的典范,離不開習近平同志帶領地委專屬一班人歷時3個月走遍9個縣的調查、思考與研究,“弱鳥”的準確定位為其找到方向,有方向就有了突破口和努力的目標,挖山筑路打下經濟發展基礎,“志智”雙扶打下教育發展基礎,終于使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全面脫貧。原原本本地把政策落實好,真真實實地把情況摸清楚,“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造的經驗總結出來”[29],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是推進鄉村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寧德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常去貧困地區走一走,常到貧困戶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難群眾聊一聊,只有在調查研究中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精準調研生產、生態、生活實際,了解群眾的困難,發現潛在的矛盾和問題,明辨是非、識別真偽、弄清緣由,才能提高事前預防的能力、減少既成事實的發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才能更好地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與地方實際結合起來,讓鄉村建設工作走向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農村的高質量發展。
3.提高辦事效率,打造“示范窗口”,改革創新振興鄉村。2020年面對疫情下扶貧農產品滯銷問題,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組織農村基層干部精心部署疫情防控期間商業促銷活動,防止因疫致貧、因疫返貧,打造“科學管理的示范窗口” “農業品牌的示范窗口”,既為脫貧攻堅最后收官提供保障,又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新載體。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農村牧區積極學習和運用好互聯網技術,通過邀請電商專家講解銷售網站的平臺運營模式,運用供求規律進行市場評估,商討制定項目計劃、出臺運營方案、普及銷售技巧,打造了立足本地的“互聯網+農產品”的銷售模式[30]。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時,夸贊當地群眾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業”,由陜央企組建的助力脫貧攻堅“合力團”,利用現代農業集約化投入打造的“智能聯棟木耳大棚”使柞水木耳成為脫貧致富的“金耳朵”,借助“電商”這個新業態,金米村的村民在阿里巴巴、淘寶網等大型線上營銷企業進行專場推銷、網紅推銷、活動推銷,使山野木耳成為當地實施產業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載體[31]。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農村建設的根本,許多扶貧干部帶領群眾用優質的產品和創新的步伐面對市場調整,打出聯動“組合拳”。他們通過指導農戶給農田提供優質肥料,不斷提高土壤肥效,使農作物增加產量、提升質量,打造“科技進步的示范窗口”;通過邀請農業科技專家和種田能手進行科技種植技能培訓,使先進種植生產技術進村入戶,打造“一流服務的示范窗口”;通過研判當地產業資源和市場需求基礎,使傳統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在價值鏈上的地位,并以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創立農林牧副漁多種產品品牌、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培養壯大農村電商人才等方式集中發力,使新興產業充分融入區域產業格局,打造“創先爭優的示范窗口”。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是“十四五”期間鄉村建設行動的重要工作。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需要借鑒致富先進經驗做實產業發展;建設鄉村特色產業,培育返鄉農民工、入鄉科技人員等創業主體,需要尋找新思路,打開新局面。農村基層干部必須始終保持務實創新的工作作風,確保創新投入保障到位、創新政策落實到位、創新機制建設到位、創新監督管理到位,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具備現代科學思想和創新理念,深刻認識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大意義,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適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挖掘創造財富的重要源泉。
(四)樹立責任意識,奮力擔當作為,錘煉領導作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32]眾多扶貧干部始終把這一使命牢記心上、把責任擔在肩上,堅持扎根農村、貼近農戶,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帶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1.心懷“國之大者”,樹立大局觀。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農村基層干部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是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和理解“三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33]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善于從全局的高度、用長遠的眼光觀察形勢、分析問題,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歷史任務,新任務又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農村基層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風上必須與新階段、新任務、新要求相適應,始終心懷“國之大者”,主動服務大局,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國家發展規劃、鄉村振興多作貢獻。農村基層干部,一方面要清楚認識到自己作為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擔負著團結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重大責任,是凝聚廣大群眾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奮斗的引導者。另一方面,助力鄉村振興,不應局限于當前一時的脫貧,要有長遠眼光,樹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要把新發展理念運用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例如,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34],深刻認識“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35],在實踐中不斷為鄉村振興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創建健康的經濟發展環境。
2.忠誠干凈擔當,加強規矩觀。守規矩是對法律、法規、規章制度、道德規范、人文情懷的認同,以及自覺內化和外化的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省級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情況匯報時強調:“要通過較真碰硬的考核,樹導向、言規矩、壓責任,確保脫貧攻堅工作質量。”[27]118農村基層干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責任主體,對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負有領導責任,必須充分發揮率先垂范作用,樹立規則意識,守住做人底線和從政底線,更加規范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在扶貧攻堅的道路上涌現出許多先進干部典型,他們懂規則、敬規則、守規則,不觸法紀、不負群眾、不辱使命。河北省邯鄲市廣平縣扶貧辦原主任鄭貴章,堅守原則、忠于本職,不吃群眾一口飯、不拿群眾一分錢,在他任職期間,連續多年無扶貧資金“跑冒滴漏”等問題,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好評[36]。這些扶貧干部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在扶貧工作中從不接受吃請、禮品,在精準識別貧困戶中,從不搞“人情戶”,全心全意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開展考核評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各地高度重視對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的地區、表現優異的集體和真幫實扶的干部群眾通報表揚,鼓勵其再創佳績、再立新功,形成了講規矩、守規矩、敢擔當的正確導向。“要堅持以嚴的標準要求干部、以嚴的措施管理干部、以嚴的紀律約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37]使領導干部明白“怎么用權,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懸法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知曉為官做事的尺度。”[38]從這些年考核過程看,國務院扶貧辦嚴把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關,通過層層檢查評估等有力措施,使農村基層干部攻堅能力明顯提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治理成效顯著,體現了黨中央嚴明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和組織紀律的要求。
守規矩是支撐敢擔當的“理”,理直才能氣壯,按規矩辦事、按紀律和規律辦事。有一支守規矩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在志同道合的同志關系中步調一致前進,才能激發敢擔當的內生動力,才能在面對任何困難、任何局面時都能形成強大戰斗合力。自2013年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基層扶貧干部為脫貧攻堅作出了重大貢獻,截至2020年底,共有1 800多名扶貧工作者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們在展現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中實現了自己崇高的人生價值。“一分權力,十分責任”,農村基層干部要時刻謹記幫助貧困群眾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努力考量忠誠品質,不斷提升檢驗忠誠度的標準,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忠于黨忠于人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39]。
四、結 語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農村基層干部把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上來,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筑牢思想作風;常學常新,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樹立良好學風;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真抓實干出新績,保持優秀工作作風;不斷提升領導發展能力、組織工作能力、執行落實能力、為民服務能力,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錘煉過硬領導作風。
作風建設沒有終點,確保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需要農村基層干部自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中思考和謀劃工作,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的鄉村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黨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可靠的“戰斗力”、促進鄉村繁榮發展的“主心骨”和“領路人”,農村基層干部必須傳承好黨的優良作風,使黨的根基更加牢固、血脈更加濃厚、力量源泉不竭,必須保持“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意志,努力開創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未來。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8.
[2] 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3-07(02).
[3] 吳強.嚴格作風治理 確保脫貧攻堅成效[J].行政管理改革,2018(8):22-25.
[4] 李春會.在持續改進作風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J].人民論壇,2020(15):165-167.
[5] 房靈敏.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紀律保障[J].黨建,2020(4):16-17.
[6] 申國華.干部隊伍作風建設是脫貧攻堅的關鍵[J].紅旗文稿,2020(14):48.
[7] 莫光輝.精準反腐:脫貧攻堅戰的政治生態保障——精準扶貧績效提升機制系列研究之九[J].行政論壇,2017,24(1):40-46.
[8] 過勇.以過硬作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6):74-76.
[9] 廖金萍,廖曉明.基層扶貧“微腐敗”:生成邏輯與治理路徑——基于交易成本政治學分析框架[J].求實,2020(2):37-45.
[10] 殷路路,李丹青.基層扶貧干部“微腐敗”行為分析與精準治理[J].領導科學,2018(36):10-12.
[11] 張芷婧.全面脫貧從何抓起[J].人民論壇,2019(15):52-53.
[12] 桑學成.構建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實踐路徑[J].學海,2017(5):5-9.
[13] 朱明剛.新時代農村基層干部作風建設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2):13-15.
[14]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5] 陳斌.讓干部敢擔當善作為[J].人民論壇, 2019(1):60-61.
[16] 郭晟豪.基層干部何以擔當作為?測量、動機與前因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20(6):924-934.
[17] 習近平.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32.
[18] 陳達平.毛相林:敢向絕壁要天路[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03-08(07).
[19] 蘭紅光.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 把黨和政府溫暖送到千家萬戶[N].人民日報,2012-12-31(01).
[20] 龐革平.以生命詮釋初心[N].人民日報,2021-02-20(06).
[21] 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3.
[22] 人民日報評論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N].人民日報,2020-12-07(05).
[23] 習近平.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0(02).
[24] 高瑞.種養殖基地讓村民“年年有余”[N].西安日報,2020-04-26(02).
[25] 劉臻.上訪村摘窮帽奔小康[N].德州日報,2020-08-18(06).
[26] 田乙斯.我市3人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N].達州日報,2020-11-25(01).
[2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8] 李濤.認清形勢 聚焦精準 深化幫扶 確保實效 切實做好新形勢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N].人民日報,2016-07-22(01).
[29] 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386.
[30] 譚超.電商助力農牧民脫貧奔小康[N].鄂爾多斯日報,2020-12-18(02).
[31] 原韜雄.小木耳,科技賦能展前景[N].人民日報,2021-03-30(05).
[3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33] 張洋.深入學習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N].人民日報,2021-01-12(01).
[3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9.
[35]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7-12-21(01).
[36] 武萌.鄭貴章:決不讓一個貧困人口掉隊[N].河北經濟日報,2019-07-27(03).
[37]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9(02).
[38]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做遵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帶動全黨全國共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J].人民檢察,2015(4):1.
[3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01).
The Styl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U Jun
(School of Marxism,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 710048,China)
Abstract:The issue of cadres’ work style is related to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and the life and the death of the Party.As the backbon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whether the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have a strong styl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decision and deployment in the countryside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t present,there are still vulnerable spots and urgent problems waiting to be solved in the work styl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such as lack of firm ideals and beliefs, short of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study,inadequate service awareness, and absence of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T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dre work style,we should striv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fine work style of cadres in the 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build a firm ideological style,establish a good and strict style of study,and train a tempered leadership style to provide a strong style guarantee for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grassroots cadres;style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