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晶



歷史學家羅新認為,要掩埋重大歷史事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緘默,一種是喧嘩。他說:“比起記憶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遺忘的歷史,它們是被精心排斥出集體記憶之外的?!痹谥袊飞希砬蹇隙ú皇潜贿z忘的歷史,天朝夢碎的鴉片戰爭、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全民皆醒的甲午戰爭、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可就是在這如此喧囂的局勢中,還是有些政客被遺棄。
事件決定歷史的走向,歷史研究必須還原于事件,否則一切毫無意義。1875年,晚清的“馬嘉理事件”(又稱“滇案”)不僅影響了中英關系,也改變了三個人的命運。他們分別是郭嵩燾、張蔭桓、許景澄。他們是推進歷史進程的人,也是被歷史遺棄的人。他們在史書上只有草草幾頁,百年后更是無人知也無人提。時勢造英雄,英雄湮沒時勢,在“形勢比人強”的晚清,他們從登場到落幕,一切都是那么始料未及。
思想超越時代的人被時代吞噬
1875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員馬嘉理被打死在云南邊境,英國對此大作文章,史稱“滇案”。次年,清廷派李鴻章就此案赴山東煙臺與英國進行談判,并命當地道員張蔭桓協助。張蔭桓拒絕了英國人的一些無理要求,其強硬的外交態度深得李鴻章賞識。此次談判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以“英國得到入侵中國西南邊境特權”為結果,終結了“滇案”。然而,英國事后仍借口不斷,仟人宰割的清政府被迫決定派遣公使赴英圍正式道歉。這個燙手山芋最后扔給了郭嵩燾。郭嵩燾欣賞許景澄的外交之才,想讓他一同前去,卻遭到了拒絕。一個“馬嘉理事件”,張蔭桓、郭嵩燾、許景澄三個人在這個極端的時代得以有了第一次交集。
1818年郭嵩燾生于湖南湘陰,17歲考中秀才后就讀于岳麓書院,存這里他結識了一生摯友曾國藩。1840年,曾國藩已經進十及第兩年,郭嵩燾卻經歷了兩次名落孫山。失意的他經友人推薦來到浙江,成為浙汀學政羅文俊的幕僚。這一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軍隊登陸浙江。當英國的堅船利炮兵臨城下時,郭嵩燾認識到落榜的打擊遠比不上清醒看到時局的震撼。
1847年,郭嵩燾終于考上進士,為了這一天,他辛苦了9年,而他的同榜——李鴻章僅用了兩年。好在二人后來成了知己,始終共進退。就在郭嵩燾將要踏上仕途時,父母相繼離世。按律,他要回湘陰丁憂。此時,他的同鄉好友左宗棠恰好從安化返同湘陰,不久后曾國藩也回湖南丁憂。歷史就是如此巧合,讓他們能順理成章地相遇。
1850年,太甲滅國運動爆發,太平軍一路北上:于1852年9月圍攻長沙。危難之際,湖南巡撫張亮基派人攜帶重金,邀請左宗棠守衛長沙。心高氣傲的左宗棠沒彳了答應。是郭嵩燾勸他出山:
“公卿不下上久矣,張公此舉,宜有以成其美?!弊笞谔囊粦饝鹈?,建功立業由此發端。1853年,郭嵩燾發現,湘軍水師與太平軍實力桕差甚遠,致使湘軍同時耍應對陸路和水路的進攻,腹背受敵,于是建議曾國藩火力興辦水師。曾國藩聽后把水師作為建設重點,逐步贏得水上作戰的主動權。湘軍在對抗太平天國中立下汗馬功勞。可提起威名在外的湘軍,世人只知曾國藩、李鴻章,義有誰知道郭嵩燾也是湘軍的創建人呢?
后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聲名顯赫,攪弄得帝國政界天翻地覆,很多事已經和郭嵩燾無關,可“局外人”郭嵩燾卻說,“三位中興元輔,其出任將桐,一由嵩燾為之樞紐”。時也命也,或許是時機不對。1876年,郭嵩燾終于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滇案”讓他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駐外大使。這一次,郭嵩燾有了姓名,可殊不知卻是罵名。
出使英國時,郭嵩燾已年逾花甲,但他仍苦學英語。他在倫敦看到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國”,不同于當時國人描述的“鬼蜮伎倆”,這是完全迥異于古老中國的另一種偉大文明。他由此自我反省,感嘆國家遲暮,每天用日記的形式寫下來自己的見聞,他想讓國人明白,真正的西方文明在郭嵩燾的文字里。他考察了牛津人學,出席了各種學會,參觀了人英博物館,看到了電蒸汽機。他的筆下,至今還留有150年前的倫敦:“街市燈如明星萬點,車馬滔滔,氣戰煙霧,宮室之美,無以復加”。此外,他還適應了歐洲各種禮交場合中的女性參與,并鼓勵自己的夫人參加公使夫人聚會,在當時,這堪稱是了不起的胸襟。按照朝廷的要求,他很快以《使西紀程》為名,寄同丫自己從上海到倫敦51天行程的日記,還小心謹慎地刪改了其中覺得可能“不中聽”的話。
然而,《使西紀程》卻讓清延開展了一場針對郭嵩燾的大批判,朝野上下紛紛罵郭嵩燾崇洋媚外、美化西方。王闿運說,郭嵩燾大概已經“中洋毒”,李慈銘說,郭嵩燾“誠不知是何肺肝”。民間百姓也人罵郭嵩燾“賣國賊”。1879年,郭嵩燾被召回,心灰意冷的他對朝廷絕望,決定告病回鄉?;氐胶?,“郭嵩燾當賣國賊”的罵聲依然隨處可聞。他仿佛成了過街老鼠,所到之處一片喊打之聲。就這樣,郭嵩燾背著罵名出訪,又在一片罵聲中黯然退出了政治舞臺。存他生命的最后十幾年,無論他做什么,說什么,都會被貼上“通洋賣國”的標簽。他只得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實踐匯編成《罪言存略》?!白镅浴倍郑阋哉f明他的憤恨與無奈。
郭嵩燾為通“夷情”,以洋務之“罪”,負獨酮之累,是巾國近代化的先行者。他曾公開提出“辦洋務,應率先循習西方政教”等觀點,成為當時士人夫階級中最早向曲方尋找真理的人物。作為洋務先知,他的思想已經超越清廷所有人,把李鴻章、丁日昌等洋務名臣遠遠甩在身后。“生世不過百年,百年以后,此身與言者幾具盡?區區一時之毀譽,其猶飄風須臾變滅,良亦無足計耳!”明哲保身不是他的性格,他決定飛蛾撲火。
出使之日,郭嵩燾也曾壯志滿懷,期望以此行引進西方治國之道,無奈鎩羽而歸。1891年,中圍近代化的先驅郭嵩燾帶著滿腔悲憤溘然長逝。好友李鴻章上奏朝廷請求為他賜謚號,但遭到了拒絕。他死得無聲無息,可他的亡靈卻還不得安息。在他去世后9年,也就是多火多難的庚子年,義和團運動高漲,八國聯軍侵華,有京官上奏請求開棺鞭戮郭嵩燾的尸體以謝天下,認為這是他“崇洋媚外”罪有應得的懲罰。
思想超越時代的人會被時代吞噬。那時,郭嵩燾走得太遠了,無法為主流接受,反而被時代唾棄。當時人覺得郭嵩燾獨醉而眾醒,但在今幾看來,實乃眾醉而斯人獨醒,郭嵩燾是那個時代中勇于挽瀾之人,追蹤其人,印證其時、其地,能覺察到他的孤憤與無奈。他的挫折對應的正是那個受挫的時代。
個人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
就在郭嵩燾郁郁不得志時,張蔭桓和許景澄等年輕一輩外交家開始在晚清的政壇嶄露頭角。1837年,張萌桓山生于廣州,史料記載:“幼而奇特,博究書法,鍥意于學,無所不窺,性故通聰”??缮月敾鄣乃麉s存科舉之路上接連敗北,冉到27歲也沒有考中秀才。于是他決定放弁科考,轉而苦學外語,研究洋務。與持之以恒的郭嵩燾相比,張蔭桓可謂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但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他骨子早的變通。
1863年,張蔭桓的舅舅李宗岱獨辟蹊徑,先后通過捐納為他買到了監生出身和山東濟南的候補知縣。因是候補,張蔭桓整日無所事事,時而在大明湖上泛舟下棋,時而去茶同聽大鼓戲。那時候,誰都無法料到,濟南的大明湖竟成了一時落魄的張蔭桓的從政起點。1876年,張萌桓因得到李鴻章賞識,自此一路青云直上,入職總理衙門,旋升戶部左侍郎。他是晚清政壇的一個“異類”,不是科舉正途出身,也沒有赫赫軍功,仝憑個人的能力脫穎而出。
1885年,清廷任命張蔭桓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此后張蔭桓僑居華盛頓三年,主要辦理華工被害案,并對西方社會進行全血考察。美國自由女神像舉行落成典禮之時,各圍政要云集,張蔭桓是唯一受邀的中國人。張蔭桓主持洋務多年,又遍游南北美洲和歐洲各國,他的思想受到巨大震動,這在他出使期間作的《三洲日記》有所反映。回國后,他聘請美國人林余等編譯《西學富強叢書》200余卷,對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進行詳細介紹,對開啟民智功不可沒。
1894年8月,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兩線接連潰敗,清廷不得已派張蔭桓等為全權火臣向日本求和。為了推遲議和,在戰場上獲取更大的利益,日方蓄意挑剔和刁難中國議和使臣。他們狂傲地指責中國與世界各國幾乎完全背道而馳,稱中方的外交文書不合規格,張蔭桓等不具有締約的全權,張蔭桓等無奈回國。張蔭桓在出使前就斷定此行必會無功而返,果不其然,能看清時局的人,時局也不會辜負他。這就是弱國之下的外交宮,雖清醒,卻還得做糊涂人,這不知是張蔭桓的悲哀,還是時代的悲哀。
張蔭桓的出使歷程讓他提出依靠外國資金籌同國防等富國強兵主張,光緒帝對張蔭桓的意見極為重視。1898年,戊成年,也是晚清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聞名中外的戊戌變法在這一年6月拉開序幕,后人熟知的康有為和粱啟超只是報幕人,張蔭桓才是幕后推手,康有為的奏折都是交由他轉遞給光緒。變法的前4個月里,光緒帝13次單獨召見張蔭桓。召見頻率之高,讓朝中大臣懷疑,張蔭桓必有聳動圣聽之言。歷史學家何炳棣也說,如果沒有張蔭桓給光緒帝“啟蒙”,戊戌變法就不可能發牛。
被架在火上烤的張蔭桓很快引起了慈禧人后的注意。時任軍機大臣廖壽恒對慈禧說:“總理衙門所稱能辦事者,惟張蔭桓一人,實亦非伊不可?!贝褥牶笈瓎枺骸叭魪埵a桓死了,則將如何?”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張蔭桓被捕,并被冠上了“漢奸”的罵名,慈禧準備將其與“戊戌六君予”。一起處決,但在英國和日木政府的極力斡旋下,改為流放新疆。作為中國的外交官,卻被洋人救了一命,這不知道是他的幸還是不幸。但此劫注定難逃,兩年后的庚子年,因“庚子之亂”殺紅了眼的慈禧.義想起了三千公里之外的張蔭桓,命令將其就地正法。時年63歲的張蔭恒就這樣枉死在了新疆這片沃十。
史書上可能會有不公,但人心不會
同樣冤死在1900年的還有許景淆。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的命運都自帶悲劇色彩,但如果1876年,許景澄沒有拒絕郭嵩燾,或許他們兩個的死亡都不會如此壯烈。歷史不允許有如果,在拒絕了郭嵩燾后,許景澄在翰林院任編修。在這份閑差上,許景澄并沒有停滯不前。對政治十分敏感的他,預感到未來的圍家大事必重邦交,于是,他刻苦學習國際法和外交,“外交強國”的理想由此萌發。
1880年,郭嵩燾被召回的次年,許景澄的外交生涯剛剛起步。清政府派他出使日本,但因父親亡故,只能返鄉守孝。1884年,重返政壇的許景澄開始在外交圈發揮出驚人的才干,先后出使法、德、意、荷、奧等國。后來又兼任駐比(比利時)、駐俄公使,成為晚清著名的“七國公使”。作為一個傳統中國讀書人,許景澄擔任外交宙的同時,還鉆研近代西方的科技、軍事技術,編出了中國第一部世界海軍通鑒《外國師船表》,并奏請朝廷加強海防。此外,面對列強瓜分中國的慘狀,許景澄明知徒勞無功,仍據理力爭。1890年許景澄被派到俄國、德國、奧地利和荷蘭當公使,參與了當年和俄羅斯的帕米爾交涉。最終使中俄雙方達成協議,在邊界未劃定前雙方軍隊維持現狀。
可風雨飄搖的清廷容不下清醒的人。許景淆與清廷的矛盾存“庚子之亂”中達到了頂峰。當時,義和團運動爆發。義和團覺得洋人都該殺,不分青紅皂白,一路燒教常、殺教士,最后威脅到了很多在華的西方人。端王載漪也提出攻打外國使館的建議,無人反對。在危急時刻,許景澄表現出一個職業外交家的素養。他說,“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遭到了主戰派的攻擊。1900年5月28日,西方八國列強以保衛使館的借口出兵中國,并于6月10日登陸塘沾口,庚子之亂”爆發。慈禧太后對八國宣戰,許景澄又況:“在京之洋兵有限,續來之洋兵無窮,以一國而敵備國,臣愚以謂不獨勝負攸關,實存亡攸關也。”此時,朝中主戰派早已占據了絕對上風,自我吹捧的喝彩聲淹沒了真話,許景澄成了標新立異的異類。在一片喊打喊殺聲中,許景澄的進言最終都成了他人頭落地的罪名依據:“勾結洋人,莠言亂政,語多離間。”
許景澄在出使俄國時,陸徵祥是翻譯官,他曾對陸徽祥說:“不要依戀正在沒落的休制,更不要去追隨它,也不要指責它,而是要盡己責……為此,要學會緘默,小管遭遇怎樣的侮辱和欺凌?!?9年后的巴黎和會上,陸徵祥記住了??稍趪业奈<标P頭,許景澄自己還是以逆耳忠言打破了沉默。
1900年7月28日,許景澄被砍頭于北京菜市口,時年55歲。死前他的職務是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的校長。但就是這位教書育人的校長存赴死時,還被前來圍觀的許多市民大罵:作為朝廷大臣,不為國家,反為洋人。”就這樣,在人們的一片歡呼雀躍聲中,許景澄含冤而去,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吾以身許國,無復他顧。”據幗關史料記載,許景澄被斬首時,因為行刑前劊子于索賄不成,便故意把刀砍在許景澄的脊推上。頸椎斷裂而氣管猶存,許景澄死前歷盡折磨。在許景澄死后的笫17天,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倉皇離京,狼狽奔逃西安。舉國上下頓時陷入了前所未仃的民族恥辱中。一切就像許景澄預言的那樣。
許景澄死后,他的繼任者、北大校長嚴復為他寫下挽聯:“善戰不敗,善販不亡,疏論廷諍動關至計;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鑒精忠。”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八個字便概括了許景澄的一生。史書上可能會有不公,但人心不會。人心就像一桿秤,拎得清是非,秤得起公正。百年過后,“賣國賊”的罪名已經洗去,他成了鮮為人知的許景澄,這樣也罷,對他而言,或許已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