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園園 馮蓓 師曉艷

【關鍵詞】宮腔鏡;選擇性內膜切除術;子宮內膜息肉;有效性
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是指子宮局部內膜過度生長,由子宮內膜腺體、血管及間質組成,可為單個或者數個,直徑從數毫米到數厘米,可分為無蒂或有蒂的疾病。子宮內膜息肉主要是由于內分泌因素、炎癥因素等復雜的發病機制導致的,患者主要有陰道異常出血、白帶異常、感染、腺體增生、月經過多、經期延長、不規則出血等等不良癥狀,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了嚴重影響[1]。為了分析子宮內膜息肉采用宮腔鏡下選擇性內膜切除術治療的效果,我院針對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60例展開了對比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將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分成兩組,A組30例,年齡21歲~45歲,平均年齡(32.15±3.69)歲,病程時間1年~5年,平均病程(2.23±1.14)年;B組30例患者,年齡20歲~46歲,平均年齡(32.13±3.72)歲,病程時間1年~6年,平均病程(2.25±1.16)年。
對兩組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小且可比性高(P>0.05)。60例患者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診斷后均符合臨床中對于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標準。
1.2方法
1.2.1針對A組3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實施宮腔鏡下刮匙刮除術治療,排空膀胱并協助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暴露宮頸部位后利用刮匙對宮腔宮壁、宮角等部位進行搔刮,結合超聲檢查結果對回聲顯示異常的部位進行搔刮,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
1.2.2針對B組30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實施宮腔鏡下選擇性內膜切除術治療,術前常規排空膀胱及選擇截石位,消毒鋪巾及暴露宮頸部位后,選擇9.5至10號的擴宮棒對宮頸進行擴張,在宮腔內實施生理鹽水的注射膨宮處理,保證宮腔內壓力在100mmHg左右,置入宮腔鏡后對宮腔情況進行檢查,仔細觀察子宮內膜息肉的根蒂情況、數量和具體位置,在息肉蒂部放置好電切環,在清晰的視野下給予電極凝切割息肉蒂部,切割深度一般為蒂根下2至3mm左右,在手術中一旦出現出血現象應給予電凝的止血操作。
1.3觀察指標
將兩組的月經量、復發率、治療優良率等加以分析和比較。治療優良率=(優+良)/例數×100%;其中優:治療后患者癥狀顯著消失,月經量和月經時間恢復正常,不存在復發現象;良: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但月經情況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無效:治療后患者的患者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2]。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 組30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治療后的月經量為(53.69±5.28)ml,B 組30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治療后的月經量為(42.15±4.46)ml,兩組相比:t =9.145,P =0.000;以A 組為參照,B 組患者治療后的月經量、復發率、治療優良率明顯更優(P < 0.05),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數據,見表1。
3 討論
隨著各種因素的影響及女性生活壓力的增加,現階段臨床中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往臨床治療中一般針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實施宮腔鏡下刮匙刮除術治療,雖然能很大程度上達到治療的效果,但這一術式不能徹底地清除子宮息肉,極易引發術后復發的現象,還會損傷患者的子宮內膜,影響患者預后。宮腔鏡下選擇性內膜切除術主要是通過環狀電極直接作用在息肉上開展的治療手段,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對子宮內膜的損傷較小。此外其通過應用電極作用的方式凝固組織變性,將息肉進行切除息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能最大程度上減少術后復發現象的出現[3]。本觀察結果顯示,以A 組為參照,B 組患者治療后的月經量、復發率、治療優良率明顯更優(P< 0.05),數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實施宮腔鏡下選擇性內膜切除術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宮腔鏡下選擇性內膜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建議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