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少龍
【關鍵詞】CT冠狀動脈成像;64層螺旋CT;操作技巧
冠狀動脈影像學檢查方法較多,其中冠狀動脈CT掃描作為一種無創、可靠性高的檢查方法成為大多數人的首選。64層螺旋CT通過一次容積掃描就能進行多方位圖像重建,費時少,輻射劑量較少,可重復性較好[1],是無創性檢查冠狀動脈病變的重要工具。CT冠狀動脈成像的圖像質量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影像科醫師要掌握好操作技巧盡可能消除這些因素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56例疑有冠心病患者的影像學資料,總結了冠狀動脈CT掃描技術的操作技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56例疑有冠心病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均無嚴重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齊及造影劑過敏,男31例,女25例,年齡41歲~78歲,平均年齡(59.38±8.21)歲。
1.2方法
儀器為西門子SENSATI0N64層螺旋CT機,配置Syngo-MMWPVE30A工作站。檢查前先測心率,心率在70次/min以下者無需干預,超過70次/min則提前1h口服β受體阻滯劑酒石酸美托洛爾片20mg~25mg,盡量將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內。同時對受檢查者進行嚴格的屏氣訓練。檢查時囑受檢查者取平臥位,先行冠狀動脈平掃獲得冠狀動脈鈣化積分掃描圖像,由氣管分叉掃描至心底部。掃描參數:管電壓120,管電流300mAs,pieh值0.24,FOV20cm,準直器寬度3.0mm,重建層厚為3.0mm,重建間隔0.5mm,掃描時間為8-10s。然后進行增強掃描,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正中靜脈注入350mg/mL碘比醇60~70mL與生理鹽水30mL~40mL,注射速率控制在3.5mL/s~4.0mL/s。應用對比劑示蹤法,在主動脈根部選擇一個層面作為感興趣區監測CT值,當CT值達100Hu~120Hu時自動觸發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120,管電流330mAs~430mAs,pieh值0.24,FOV20cm,準直器寬度32×0.6mm,層厚0.75mm,掃描時間10~13s。把原始圖像傳入Syngo-MMWPVE30A工作站進行圖像后處理。
2結果
本組56例受檢查者中有49例均清晰顯示左冠狀動脈主干與分支,無或有輕微的橫斷偽影及雙邊影,圖像質量優良,均可滿足影像學診斷要求。而其余7例受檢查者中有2例左旋支顯示不清,5例右冠狀動脈中段顯示不清,有明顯的橫斷偽影,并且3例有血管移位,圖像質量差,不能滿足影像學診斷要求。
3討論
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金標準”,但為侵入性操作,且費時、費錢,難以常規開展,而相比之下,冠狀動脈CT檢查為無創操作,省時、省錢,并且與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的符合度高,這使得冠狀動脈CT檢查成為大多數人的優先選擇[2]。冠狀動脈CT能否準確診斷主要取決于成像質量,然而存在較多因素均可對圖像質量產生影響,嚴重時無法滿足診斷要求。影響成像質量的因素大致可分為患者因素和醫師操作因素,①患者因素主要有:心率被認為是影響CT冠狀動脈成像的首要因素,CT冠狀動脈成像通常采取心電門控技術,心率過快可導致心動周期縮短,不利于信息采集,而且心電采用的是左心室除極信號,心率過快易引起右冠狀動脈顯示不清[3]。并且心臟搏動幅度大會引起運動偽影。因此,在檢查前要注意測定受檢查者的心率,必要時要使用β受體阻滯劑控制心率,以獲得更好的成像質量。呼吸伴隨著心肺運動,可引起偽影。在檢查前要對受檢查者進行嚴格的屏氣訓練。
此外,鈣化也可影響成像質量,一般輕中度的鈣化經圖像后處理后不會影響醫師的評價,而重度鈣化則會產生偽影以及影響遠端血管。②醫師操作因素:對比劑的濃度、注射速率及劑量也可影響成像質量,并且不恰當的延遲掃描時間也可引起圖像質量不佳,過早掃描血管內的對比劑水平低,而過晚掃描遠端血管顯影不充分。因此,醫師要合理掌握對比劑的濃度、注射速率及劑量,應用對比劑示蹤法可對冠狀動脈內對比劑濃度進行監控,當CT值達到100~120Hu時自動觸發掃描。而且研究表明,對比劑示蹤法可較團注試驗法在減少對比劑用量的同時提高強化效果。采用心電門控技術,在圖像重建相位選擇時,將R-R間期設在心臟運動幅度較小的心室舒張中期有助于改善顯影質量,一般在選擇55~80%R-R間期均可獲得比較滿意的顯影質量,而70%R-R間期為最佳相位窗。掌握以上技巧可大大提高冠狀動脈CT掃描效果,為診斷提供滿意的圖像質量。
綜上所述,64層螺旋CT機能夠滿意地完成大部分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斷,掌握操作技巧,盡可能消除心率、屏氣等可控因素的影響,是獲得高質量圖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