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琴 楊亞
【關鍵詞】剖宮產;術后護理;母乳喂養率;泌乳量
大量研究數據顯示,作為婦產科臨床過程中常見手術之一,剖宮產術的合理開展與落實有利于引導患者進一步實現孕產工作的順利進行,對于母嬰健康的合力保障具有良好的創新意義[1]。然而,對于剖宮產產婦而言,在妊娠結束后,由于受到剖宮產后手術切口疼痛與孕產知識掌握水平偏低等問題的影響,其往往難以有效實現對于母乳喂養的順利開展,繼而對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2]。與此同時,由于相關知識的匱乏,產婦在產后往往難以有效實現自我護理,從而導致產婦泌乳量相對偏低,繼而對其產后健康的恢復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針對相關問題,近年來,大批醫護工作者針對剖宮產術后護理工作要點進行了分析,從而有效推動了術后母乳喂養護理干預的落實。本文針對相關護理工作在臨床過程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索,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醫院收治的剖宮產產婦中選取80例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年齡24歲~32歲,平均年齡(28.51±1.45)歲;研究組,年齡25歲~33歲,平均年齡(28.34±1.61)歲;兩組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模式進行產后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密切做好產婦生命體征監測、合理做好病房環境的有效營造以及對產婦的相關疑問進行解答。
1.2.2研究組采用母乳喂養護理干預進行產后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母乳喂養知識宣教:醫護工作人員要積極做好對于母乳喂養知識的充分宣傳和合理說明。(2)心理護理干預:醫護人員應對產婦心態進行合理關注并通過與產婦進行交流的方式引導其建立正確的母乳喂養信心。(3)乳房護理:醫護人員應積極引導產婦定期對乳頭進行清潔,避免細菌的殘留,以便降低乳頭皸裂問題的發生幾率。(4)母乳喂養的方法指導: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對于母乳喂養方法的合理說明。
1.3觀察標準
本次研究將產婦母乳喂養率、泌乳量以及不良事件率作為觀察指標。其中,母乳喂養率與泌乳量根據產婦實際情況進行對比。不良事件率包括乳房脹痛與乳頭皸裂。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產婦母乳喂養率對比
研究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2.2產婦泌乳量對比
研究組泌乳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2.3產婦不良事件率對比
3討論
醫療人員指出,近年來,隨著剖宮產問題的大量普及,我國孕產工作服務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與優化。對于產婦而言,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由于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其生產后往往難以合理實現母乳喂養[3]。從產婦的角度來看,通過母乳喂養的合理開展,有利于幫助產婦實現產后身體內部內分泌功能的恢復[4]。基于此,大量實踐證明,通過母乳喂養護理干預工作的開展與落實,醫護人員可以進一步引導產婦實現母乳喂養,對于產婦與新生兒健康的合理保障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母乳喂養護理干預工作的開展,產婦母乳喂養率、泌乳量以及不良事件率等指標均得到了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在剖宮產術后護理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實現母乳喂養工作的順利開展,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母乳喂養護理干預工作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