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科學精神,就是人們通過長時間投入科學實踐活動而形成的一種信念、價值標準或者行為規范。科學精神的具體表現是由學科的性質決定的,不同的學科要求不一樣,精神也就不一樣。科學精神的培養與增強,有利于引導初中生自主實踐和自主探究,也有利于引導他們將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實現學習生活化。
一、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要以基礎知識為前提,這樣才能不斷利用該學科的語言去探索未知。初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基本的知識和相關技能傳授給學生,其中就包括物理的語言符號和公式定理等。我們不僅要熟記,更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符號和公式定理等,推動基本知識的全面掌握。在新課標改革和素質教育深入推廣的教學背景下,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基礎知識進行充分互動,對學生的科學精神進行初步培養。除此之外,初中生由于各種因素,上課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針對這種現狀,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發展規律、發展水平、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等選擇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吸取傳統教學的教訓,營造生動活潑和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創設適合學習與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激發其濃厚的學習欲望。所以,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比如,在教學“機械運動”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將長度單位、時間單位以及運動的基本單位和要素先教給學生,為預習和自主探索提供基礎條件,在教學“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時,完全可以在學生掌握了基本單位之后教授正確的測量方法,然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大大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濃厚的物理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的思維相對來說更加活躍,對物理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通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來激發其濃厚的物理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和維持學生興趣以及培養科學精神,教師需要在課堂活動開展之前深入研究教材,并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資源和素材,探索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環境結合起來的途徑,這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豐富多彩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此同時,生活化教學還有利于學生如何更好地將課堂上掌握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保證課堂活動順利開展的同時,使學生的思維能在整節課保持活躍,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實驗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現象是引發學生好奇心的重要條件,而動手操作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教學“物態變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和“凝華”等現象時,教師應充分借助多媒體工具展示各種現象變化的視頻,一方面實現教學直觀化,另一方面調動多種感官,激發濃厚興趣。
三、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實驗能力
物理學科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其實踐性主要通過物理實驗表現。就因為這一特性,許多物理知識的掌握都需要借助實驗實現。基于此,教師要投入充沛的精力培養和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實驗能力,同時通過實驗提高他們的假設能力、推理能力、探索能力、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等,深入掌握實驗的目的、現象、過程以及實驗蘊含的原理。關于實驗器材的用法以及每一種器材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都要在不斷地實驗、實踐中掌握,久而久之,大大提高實驗效率。實驗的開展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他們相互幫助和相互學習的能力,通過思想的碰撞,思維必然能得到鍛煉,最終促進科學精神的發展。
總而言之,為了培養學生的物理科學精神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并開展合適的教學,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欲望等,最終在科學精神培養的基礎上提升物理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韓雨蒙.初中物理融入核心素養理念的探索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侯亞軍(1979—),男,漢族,甘肅天水人,本科,職稱: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