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暉

復分解反應是化學反應重要的類型之一,掌握該反應有利于構建整個化學理論體系,關系到后續酸堿鹽的轉化規律及特征性質的學習,有必要對復分解反應的知識內容加以剖析,下面對其微觀理解、離子共存、物質提純和物質鑒別開展探究。
探究一:從微觀視角來理解復分解反應
例1:校化學實驗小組的學生想從微觀角度來深入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根據實質繪制了下圖所示的復分解反應網絡圖,圖中的直線表示兩兩結合可以發生反應,下列選項說法錯誤的是(? )。
(A)復分解反應的微觀實質是溶液中的離子結合生成沉淀、氣體和水的過程
(B)上圖括號內的A和B可以表示NH+4和Ca2+
(C)NaOH與NH4Cl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NaOH+NH4Cl=NaCl+NH3↑+H2O
(D)復分解反應中物質的化合價可能發生變化
分析與解:上述屬于復分解反應的微觀探究題,解題時需明確復分解反應的微觀實質。根據微觀視角下反應的條件可知選項(A)正確;括號中需要填寫與OH-和CO2-3反應生成水、氣體和沉淀的離子,而OH-與NH+4反應可生成氣體,CO2-3與Ca2+反應可生成沉淀,故選項(B)正確;NaOH與NH4Cl反應有氣體NH3和H2O生成,顯然屬于復分解反應,故選項(C)正確;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可知,復分解反應一定不是氧化還原反應,故其中一定不存在化合價的變化,故選項(D)錯誤。
綜上可知,答案為(D)。
探究二:結合復分解反應來分析離子共存
例2:下列各組物質在pH=13的無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NaNO3、NaCl、KNO3、(NH4)2SO4
(B)H2SO4、HCl、AgNO3、Na2SO4
(C)KMnO4、CuCl2、Fe2(SO4)3、NaNO3
(D)K2SO4、NaCl、K2CO3、NaOH
分析與解:本題目判斷物質能否大量共存,實則也是離子共存問題,需要拆解物質中的離子即可,從復分解反應來判斷同樣只需要根據其反應實質。解題時關注題目中的兩個關鍵信息:一是pH=13,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二是溶液為無色,故有色離子不可存在。(A)選項中的(NH4)2SO4會與OH-發生復分解反應,會有NH3和H2O生成,故不可共存;(B)選項中的H2SO4、HCl均可以與OH-發生反應,同時HCl與AgNO3可以生成AgCl沉淀,且所涉反應均為復分解反應,故不可共存;(C)選項中的CuCl2、Fe2(SO4)3均可以與堿性溶液發生反應,生成對應的沉淀,且Cu2+和Fe3+均為有色離子,故不可共存;(D)選項中的四種物質均不會發生反應,在pH=13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該選項的干擾點是CO2-3與OH-,需區別HCO-3與OH-,前者可以共存,后者會發生反應。
綜上可知,答案為(D)。
探究三:運用復分解反應的發生條件進行物質提純
例3:為除去下列選項物質中混有的雜質(括號內為雜質),設計了對應的實驗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
(A)NaCl(NaOH)——先加入過量的稀HCl,然后進行蒸發結晶
(B)KCl溶液(CaCl2溶液)——滴加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時進行過濾操作
(C)CaCl2溶液(HCl溶液)——先加入過量的CaCO3,然后進行過濾操作
(D)H2(HCl氣體)——先通過足量的NaHCO3溶液,再加入足量的濃H2SO4
分析與解:本題目為除雜提純題,根據物質情形來分析方案設計得是否合理,結合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進行分析就需要關注其中的雜質離子,確保提純物質不發生反應。(A)選項中的雜質離子是OH-,方案是采用生成H2O的思路來將其除去,而HCl具有揮發性,故可以通過蒸發來除去,方案可行;(B)選項中的雜質是Ca2+,方案設計想通過生成CaCO3沉淀將其分離,但選用的Na2CO3溶液引入了雜質Na+,合理方案是選用K2CO3,方案不可行;(C)選項中的雜質為H+,方案采用H+與CaCO3反應生成H2O和CO2,后續的過濾操作是為除去過量的CaCO3,方案可行;(D)選項中的雜質是HCl氣體,方案設計中HCl可與NaHCO3溶液反應生成CO2,但濃H2SO4不能吸收CO2,故所得氣體中還含有CO2雜質,方案不可行。
綜上可知,答案為(B)、(D)。
總之,復分解反應是初中化學的重點知識,需要明晰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掌握反應的微觀本質,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復分解反應的應用點,靈活運用相關知識來分析離子共存、進行物質提純和鑒別,重視知識總結。復分解反應中存在一些較為特殊的規律,是酸堿鹽知識內容的重要組成,探究時需要合理辨析,重點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