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林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與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越來越注重對人才的培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信息技術課程的腳步在計算機技術作用下逐漸加快。信息技術教學是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中學生較高的審辯思維不但能提升學生的計算機能力,還能優化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不同于傳統的教學科目,信息技術具有其獨特的教學特色以及思維模式,是科技進步的產物,也是新時代發展的根本寫照。信息技術課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與計算機能力,文章以如何培養信息技術教學中初中生的審辯思維能力作為出發點,提出幾項可行性建議,為我國初中生計算機思維的建設提供基礎。
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形成審辯式思維
初中信息技術授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授課時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逐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適當地選擇學生能接受的切入點切入,并采用引導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形成快速思考、獨立思考的思維模式,由于信息技術授課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因此教師還應從學生的整體特點出發,著重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更得心應手。在遇到實際操作問題時,教師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對教師信息技術的直觀操作進行觀察,在學生自己操作探索以及歸納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辯思維能力,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在認識后進行掌握,從而加深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與應用。
二、改善傳統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初中信息技術授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整體發展現狀、科技發展現狀以及時代發展的進程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當下最實用的計算機操作方法,將計算機信息知識進行掌握,從而提升課堂的授課效率,使學生在不斷操作學習中逐漸形成一種審辯式的思維模式,改善傳統信息教學課堂教師操作學生觀看、單一、枯燥的教學局面,提升學生計算機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
三、營造積極的審辯氛圍
(一)培育樂于求證的探究意識
審辯式思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加強對學生認知和思考能力的引導與提升,課堂教學注重的不是正確的答案和結論,應更注重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從問題的根本角度出發,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較強的思維發展能力。個人發展能力和個人汲取的知識定義不同,個人發展能力無法從知識中獲取,個人發展能力的提升要依賴學生的自主意識,并且學生要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合理地借助挖掘、識別、推理、歸納、運用等一系列計算機實踐操作方式進行慢慢積累,才能緩步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審辯式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善于審辯的理性氣質
審辯式思維的實質內涵是指在問題出現時,學生能對問題進行澄清、分析、評價,其追求的是數據的真實性,同時又要保證論證的過程具有一定的邏輯原理,在經過邏輯性較強的論證后所取得的結論應具有一定的理論數據支撐。在計算機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以上論點作為教學引導,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審辯依據。在學生遇到實際操作問題或無法理解的問題時,應引導學生用理性的方式對待問題、解決問題,從根本上避免未經思考和論證的結果出現。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突出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操作性原理,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總結問題的結果,使整個論證過程具有數據支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儲備豐富的學科知識
審辯式思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并能通過自我調整的方式改變判斷的方向,因此在信息技術授課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判斷方式主要來源于素材知識,信息技術素材知識在初中生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素材知識符合學生的整體發展現狀,并能根據學生的整體發展現狀,為其提供多元化的、多方向的信息技術內容,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幫助學生理解素材知識的內涵,使學生對科技網絡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以知識內容的豐富形式提升學生審辯式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要想促進初中生信息技術的審辯式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應根據學生現狀制訂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保障當前的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發展的整體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論證、總結等一系列較為科學的方式總結出問題操作的原理,保障得到的結果應有一定的數據支撐,從而逐漸提升審辯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