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秀英
教師在指導幼兒區域活動的過程中,運用活動指導語,不僅能更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保證活動順暢、自然地展開,還能加強師幼之間的互動。不難發現幼兒的思維天馬行空、千變萬化,指導語的使用形式多種多樣,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轉換指導語,才能更靈活、巧妙地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主體是幼兒,活動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扮演著觀察者、記錄者和引導者等多重角色。幼兒教師應明確自身定位,及時、有效地觀察幼兒的活動需求和活動狀態,科學引導幼兒進行區域活動,因時、因人、因事做出有效應對,增強幼兒的活動體驗、感悟,提升幼兒的協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主體性[1]。
一、過渡語的作用
過渡語的合理使用,能較好地實現教學內容的前后銜接和轉換,使教學流程前后貫通,內容承上啟下,保證教學結構的整體性。優化組合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使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渾然天成。師幼之間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2]。
二、過渡語的運用形式
幼兒區域活動豐富多彩、千變萬化,但教師在指導幼兒區域活動時的過渡語作用規律有跡可循,本人認為過渡語的運用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一)直入式過渡
教師引導幼兒區域活動時的過渡語應簡短利落、內容明確、入題迅速,給予幼兒明確的提示。例如,教師引導幼兒開展“愛心醫生”主題活動時,首先,提前準備好活動材料:醫生帽、聽診器、體溫表、空藥盒、空藥瓶等。其次直接導入“今天我們是小醫生,學習如何關愛病人”。最后講解活動規則,簡單、明確地進入活動。
(二)提問式過渡
通過提問式的過渡語,設置懸念,調動幼兒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將幼兒從一個興趣點引入另一個興趣點,完成教學內容的轉換。例如,教師在開展區域音樂活動時,引導幼兒歌唱《小烏鴉愛媽媽》,教師可以對第一段最后一句歌詞“急急忙忙趕回家”進行相關提問,“小烏鴉急著回來干嗎呢?”幼兒通過教師的提問式過渡語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并且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段歌曲,激發幼兒對第二段歌曲的興趣,更便于幼兒記憶歌詞。與直接教唱第二段歌曲相比,效果會更好。
(三)總結式過渡
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通常比在普通課堂中更活躍,因此,為了避免幼兒爭先恐后地表達想法,致使活動混亂的情況,教師在指導幼兒區域活動時,做好總結十分必要。不僅可以保護幼兒的學習熱情,還可以通過簡單的總結使幼兒的表達不會偏離主題。例如,教師指導幼兒開展生日主題的區域美工活動時,先引導幼兒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說一說自己的生日愿望等,鼓勵幼兒發散思維,大膽暢所欲言。幼兒年齡尚小,可能經常說著就偏離主題,教師需要及時總結,收住話題,再過渡到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總結“你們的生日好精彩,那這次活動就畫出自己理想的生日派對的場景吧!”將幼兒的注意力帶回活動,并開始正式的活動內容[3]。
(四)遷移式過渡
教師在指導幼兒區域活動中通常沒有固定的詳細教案,而幼兒的思維天馬行空。所以,當幼兒的討論和思維偏離活動主題時,教師需要充分發揮“移”的智慧。例如,教師指導幼兒開展歌唱活動,歌曲為《老奶奶坐車》。教師想通過電線制作的魔法棒變出汽車的方向盤,但一位男生卻拆穿老師“這個不是魔法棒,是電線”。這時教師需要采用遷移式過渡語進行“移花接木”,既不能傷害男孩的自尊心,又要把幼兒的注意力遷移到活動主題中,把握自己的節奏。教師可以說“這是一支像魔法棒一樣神奇的電線,小朋友們知道它的神奇之處嗎”,幼兒的注意力再次被教師吸引。教師通過遷移式的過渡語,不僅讓小朋友感受到男孩的厲害之處,還保證了活動的順利開展[4]。
總而言之,教師在指導幼兒區域活動過程中,過渡語的運用對區域活動的順利展開有積極作用。教師靈活地使用多種形式的過渡語,使整個活動內容更嚴謹。過渡語雖然通常比較簡短,但作用卻不小。每位幼兒教師都應該學習并善用活動指導語。
參考文獻:
[1]戴杏芳.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環節過渡的認識與思考[J].兒童繪本,2021(8):84-85.
[2]劉銀玲.幼兒教師教學語言探究:豐富幼兒語言教學 開啟幼兒語言天賦[J].新課程,2014(6):57.
[3]羅秋蘭.運用繪本撬動幼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語言教學的銜接:基于一所“9+3”學校幼小銜接的行動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1(12):15.
[4]賈芳,張強,劉曉燕.幼兒園區域活動統整中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兼談幼兒教師培養模式[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