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盟霞 李丹[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西南聯大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后高校內遷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依其舊址所建的西南聯大博物館,記錄了在滇八年期間西南聯大的歷史貢獻,是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西南聯合大學是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產物,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平津淪陷,南開大學遭到日機轟炸,大部分校舍被焚毀。在日寇侵華的槍林彈雨中,肩負著求富求強求新、振興國家使命的三校,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不得不離開平津,輾轉曲折遷往湖南,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隨著戰事的變化,長沙也不再安全,長沙臨大開始遷往昆明,在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此西南聯大在昆明整整八年,促進了當地社會文化的跨越式發展,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做出了杰出貢獻。
西南聯大的入滇,對云南社會文化的發展影響至為深遠。在領軍人物方面,有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數學家華羅庚、生物學家李繼侗、人文學者朱自清等;在滇期間,西南聯大的教師們拼命搞研究出成果,當然最值得讓人忘懷的還是那一樁樁感人事件,數百人步行三千里入滇,師生們靠兼差來維持生計,戰亂中毫不懈怠地搞研究。西南聯大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歷史事件、愛國紅色文化等都是西南聯大的歷史沉淀,需要我們去傳承。
西南聯大博物館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淀,需要進行科學有效的梳理分析,從不同的維度對不同的內容進行整理劃分,從而找出同一屬性中藝術可塑性較高的元素,進行紅色文化的精準再創造,避免出現市場上同質化嚴重的視覺藝術效果呈現。
對于西南聯大博物館如此繁多的元素,從抽象與具象兩個維度對其進行劃分,例如感人故事、歷史事件這些較為抽象不方便用一個簡單符號或圖像來表示的元素,將其劃分為敘事情節類元素;對于相對來說比較具象的這一類元素,比如人物、實物資料、文物器物、校舍建筑以及校歌等,將其劃分為人文資源類元素。敘事情節類元素與人文資源類元素可以互為補充,相輔相成。人文資源類元素在進行視覺概括時相對來說會容易許多,但敘事情節類元素就不具備較強的視覺效果概括力,這時便能以前者作為視覺呈現,而后者為文化內涵物質載體,去對某一種紅色文化精神結合AR技術進行數字化的展現。
為提高西南聯大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影響力,就應該突破創新,在AR技術的結合下,讓西南聯大博物館煥發出新的魅力和光彩,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化信息汲取方式,突破以往規矩的物理產品形式,結合AR技術以數字文創的方式更好地展現西南聯大博物館承載的紅色文化。
AR“增強現實”是一種觀察現實世界的特殊方式,主要利用計算機生成的內容“增強”現實世界的視覺效果。發展至今,AR 增強現實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教育、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各方面。2016年印發的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首次把數字創意產業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之中,與此同時,2016年發改委印發《人工智能三年方案》,人工智能技術被納入了國家政策層面,AR增強現實技術也被快速推動。因此互聯網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的數字化,將具備更高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入AR技術的運用,讓西南聯大博物館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表達,增加觀者與文化的互動,調動起觀者對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以移動設備作為AR技術體驗的載體,無外帶設備、零成本的同時還能更好地感受文化,這符合大眾的心理預期,有利于紅色文化教育的傳播學習。
西南聯大博物館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從兩個不同維度可以劃分為設計情節類和人文資源類。對不同類型的元素要以合適的方式進行展現,各類元素均有側重點,只有對元素以準確分析,才能對文化進行一個透徹的表達傳播,從而進行平面的視覺元素創作。在進行平面設計時根據畫面整體構圖,靈活選擇如英烈人物、紅色地標以及代表性事物等元素組合,設計出具有革命風格的視覺平面圖。設計時要盡量控制畫面的飽滿程度,既讓畫面比較豐富,又能讓人清晰地明白所傳達的內容。此外在創作時也要注意視覺識別性以及色彩辨識度這些要素,確保視覺效果的輸出可供給之后AR技術準確的信息處理。視覺元素確定完成后,將根據平面內容,區別開前景、中景和遠景,以便于三維場景模型的建立。在建模時要注意場景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同時也要注意整體場景應飽滿豐富,避免過于緊湊或是過于松散,建模完成后再接著渲染,完成這些步驟后,接下來就將進入產品展現的實現。
以移動設備為實現終端,在AR技術支持下的APP平臺掃描相應的視覺平面圖形,移動設備將通過攝像頭所識別到的圖形進行快速的信息運算,匹配到信息庫里相應的信息后,將增強視覺內容的信息以視、聽覺的方式呈現,以達到增強現實的作用。
西南聯大博物館數字化的意義不單單在于對現有產品的創新升級,更在于對西南聯大博物館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承傳播。針對以上的設計設想,其傳播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其一,在西南聯大博物館館內,AR技術的使用將提高人們與館藏的一個互動交流。當參觀者剛邁入博物館大門時,就有一個增強現實的場景展現在面前,對其將要進行參觀的地方做一個簡略而大概的講解,這有利于參觀者對之后的博物館館藏的信息汲取;當參觀者在館內瀏覽某件文物或是圖片類資料時,使用移動設備掃描對應的視覺呈現,將得到一個更好的體驗,這會豐富參觀者對這個具體文化的認知,加深記憶,對紅色精神會更加認同并感同身受;當參觀者的大腦在吸收很多信息后,可能會感到疲憊,這時博物館里有的一些小貼士可能會有一些驚喜,同樣用移動設備進行掃描,會發現界面上有一些小游戲,讓參觀者在休息的時候也在接受紅色文化;在參觀完博物館后,參觀者還會獲得一些和西南聯大博物館相關的壁紙、主題,或是表情包和輸入法等,這是一種相互的情感交互,讓參觀者感覺到不虛此行。
其二,與博物館親密接觸的時間可能太短,還來不及回味,就已經結束這次博物館之旅,這時,AR技術的運用又會幫參觀者解決一個難題。當參觀者準備離開博物館時,可以帶走一些感興趣的文創產品,回到家中,可以用移動設備掃描這些小物件,再次感受在博物館身臨其境的感覺。或者下載博物館開發的APP,就可以足不出戶也能學習和感受到博物館的紅色愛國精神之精髓所在。同時可以推薦給身邊的朋友,讓他們也體驗AR技術這個現代科技帶來的魅力。數字化的傳承使得西南聯大博物館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得到了更多的可能。
西南聯大博物館的數字化傳承是文化教育與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結果,西南聯大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滿足了在這個快速發展時代中人們的需求,AR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入更是突破了傳統博物館歷史文化熏陶的傳承方式。對西南聯大博物館進行數字化的展現,有利于西南聯大博物館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提取與開發,也有利于紅色資源有形物質層和無形精神層的轉化,實現對西南聯大博物館的革命文化及歷史事件等紅色文化素材的數字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