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賞評:
作品形式設計感較好,兩塊相同,兩塊相似,和而不同。作者用秀麗筆以按法表現粗壯雄渾的線條,亦是一法,提法較少,不明顯。這種線條容易表達魏碑一路的雄強風格,因此字的格子不宜太小,占格不可太滿,作者都做到了。字形瘦勁似有歐楷內法之風,結字更多取法魏碑,長撇斜下,重心偏左,要把兩者之間結合好挺難的。在筆法上,向背是線條弧度變化的表現形式,如斜鉤在字右,為相背之勢,如其左有豎或豎鉤,不可使弧度與之同向。作者有些習慣手勢,寫豎時中間弧向左。結字如能把字內空間再寬綽一些,則更顯大氣!

主編賞評:
用筆豐富多變,很好地利用了秀麗筆軟硬兼之的特點,一字之中均按則實,均提則輕盈流動,提按交替則虛實、輕重相間,頗具毛筆揮灑之韻,如“法能工篆”四字。結字須對比協調,亦與章法一脈。如左右高低變化,首行“難、于”兩字先后排列,均為左高右低則犯雷同。字盡其態是行草的結字特征,長則婀娜多姿,不可拘緊,形縱則盡量有一筆橫伸,如“氣、考”等字,也可將撇捺伸展為橫勢。行草書中字與字有筆連氣勢易貫,筆斷則上一收筆起與下一相接搭,意相連則不易,前三行空間處理較好。建議多用指法可破平行線,意氣生動。如“及其”兩字筆意相應,空間美感強烈,一動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