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兩部分組成的字,或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或字頭齊平,字腳不平;或字腳齊平,字頭不平,這樣才有變化。如“稽”字左低右高,“故”“斯”兩字左高右低,“敘”“騁(騁)”字腳平而字頭有高低之別,“攬(攬)“引”字頭平而字腳有高低之態。字的高低、上下不齊等,本沒有固定的格式,必須根據字本身的結構特點和周圍字對它的制約和要求。一般來說,右邊筆畫多而取縱勢的,或者有長撇畫伸向左下方的,或者右邊有長豎和豎鉤的,左邊部分應該上提,意在讓右。


左右結構的字,左邊部分面向右,右邊部分面向左,成合抱之狀,稱“相向”;左邊向左,右邊向右,筆勢各向外的,稱“相背”。筆畫之間和各部分之間設置向背關系,可以避免用筆與結體單調,增添生機和情趣。但無論相向或相背,都應相互顧盼呼應,神氣一貫,相向者手足也要回避,切不可交手錯足。相背者氣脈也須聯結,切不可分離斷隔。


“空白少而神遠,空白多而神密,俗書反是”。神遠和神密是布白的標準。空白少,而字能疏朗舒暢,這叫“神遠”;空白多,而字能茂密結實,這稱“神密”。初學者往往空白處多了,字就不能茂密結實,空白處少了,字就不能疏朗寬暢。


方形和圓形本身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圓給人以柔和沉靜、血肉豐滿、精神內蘊之感;方卻是峻整勁挺、筋骨老健、精神煥發。但純方形或純圓形都不夠完美,必須方圓結合。
一個字可以寫成以圓為主,如“內”字,也可以寫成以方為主,如“固”字。有些字,有方有圓,如“靜”“間”兩字,左為圓,右為方。“觴(觴)”字,左為方,右為圓;“為(爲)”“雖(難)”兩字,上為方,下為圓。然而更多的字,方中含圓,圓中寓方,交替組合。


筆畫從左邊向右邊伸展,和右邊部分筆畫聯結,叫做“牽”;筆畫右邊向左邊伸展,和左邊攀搭,或者下面向上面伸展,和上面攀搭,叫做“搭”,牽搭使筆畫本不相連的聯結成一體,不致分離和松散。但筆畫之間有的應分,有的該合,分有分的作用,合有合的必要,并非分開的筆畫都要相連,都需要牽搭。運用牽搭的方法必須順從筆意和筆勢,可以牽的牽,應該搭的搭,不能生牽硬搭,弄巧成拙。


在行書中,有些字采用曲線或草書寫法,局部省略一些筆畫。如“極(極)”字的口部,用曲線代替,“俯”的右部兩撇合而為一。“繁則減除”是基本原則,局部省略筆畫后,既便于書寫,又利于字型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