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建華, 李 輪, 來 源, 國 芳, 崔 潔
(1.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工程學院,江蘇徐州221116;2.河海大學實驗室及設備管理處,南京210098;3.空軍勤務學院機場勤務保障系,江蘇徐州22100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于2019年1月由國務院正式發布,《方案》要求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位置,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和下大力氣抓好職業教育的決心[1]。這是國家在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形勢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計,對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的全局性實施方案,具有非常深刻而長遠的意義[2]。
關于軍隊的職業教育和現役軍人的教育培訓,《方案》中也有明確的表述: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把軍隊相關的職業教育納入國家職業教育大體系,共同做好面向現役軍人的教育培訓,支持其在服役期間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升技術技能水平[3]。
空軍后勤體系保障力是空軍體系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空軍體系作戰的物質技術基礎[4]。為了提高空軍后勤保障人員的技術水平,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空軍機關領導決定對全國若干座軍用機場的后勤保障技術人員進行輪訓,其中機場供電中高級專業技術骨干培訓主要面向軍用機場高低壓供配電系統維護、電氣設施運行維護和燈光電工等工作崗位的技術人員。部隊經過廣泛調研、實地考察、座談溝通,比較各培訓單位辦學實力、師資與實訓條件等,決定由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江蘇建院)承接空軍機場供電中高級專業技術骨干綜合技術技能培訓任務。
在空軍機關領導的關懷支持下,在江蘇建院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與有關老師共同努力下,2019年成功舉辦了3期培訓。每期中、高級班各1期,其中中級培訓以從事機場高低壓供配電系統維護或燈光電工崗位滿6年,或已取得國家初級電工職業資格證的士官為主,高級培訓以已取得國家中級電工職業資格證或取得大專及以上相關專業畢業證書的士官為主,3期共培訓了136名學員,中級74人,高級62人。
學情分析為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重要依據。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大衛·奧蘇伯爾(David Ausubel)在其名著《教育心理學》中寫道:“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5]。下面對參加過培訓的136名學員的學歷、年齡、工作年限和職業資格證等方面,進行學情分析,以指導與改進培訓教學工作。
3期學員的學歷分布。中級班學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為27人,占到總人數的36%,其中本科學歷4人,僅占到總人數的5%,大專以下學歷為47人,占到總人數的64%,其中初中學歷的多達18人,占到總人數的24%。高級班學員中,大專及以上學歷占到總人數的68%,其中本科學歷10人,占到總人數的16%;大專以下學歷為20人,占到總人數的32%,其中初中與高中學歷11人,占到總人數的18%,高級班雖然大專及以上學歷占到多數,但仍有相當部分學員學歷是大專以下,并且有部分學員專業不對口。所以,無論是中級班還是高級班,學員總體學歷層次偏低。
中級班74人中,20~24歲年齡段13人,占到總人數17%,25~29歲年齡段人數較多,有42人,占到57%,30歲及以上年齡段有19人,其中年齡最大的34歲。高級班62人,普遍比中級班大一個年齡段,其中30~34歲年齡段有36人,所占比例最大,為58%,年齡最大的43歲,即將面臨轉業。總體來看,與在校大學生相比,軍隊學員的年齡普遍偏大,再加上學歷偏低,專業基礎較差,給培訓實施帶來一定困難。
學員取得國家電工職業資格證的情況。中級班74人,只有30人有初級或中級電工職業資格證,僅占到總人數的40%,而多達60%的學員無職業資格證。高級班取得職業資格證的情況比中級班要好一些,有54人有職業資格證,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有中級或高級證的只有17人,占27%,而只有初級證的學員卻有37人,占60%。總體上看,中級班沒有任何職業資格證的占多數,高級班本來應該是以擁有中級職業資格證為基礎的,實際情況卻是多數學員只有初級證,只是因為工作年限、專業學歷等符合要求,具備了直接考取高級證的資格(見圖1)。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軍隊對社會通用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還不夠重視,相關工作崗位持證上崗要求不嚴,軍地融合對現役軍人教育培訓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等實際情況,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退役軍人在學歷和技能上與其擇業期望和社會需求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導致軍人在退出軍隊系統后難以獲得理想職業[6]。特別是在軍隊現代化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深入貫徹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指示精神,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相關政策要求,國防建設事業引進優質社會教育資源,共同做好現役軍人的教育培訓,更加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

圖1 三期學員職業資格證情況分布圖
3期學員工作年限統計可以看出:中級班與高級班中工作6年以上的學員分別為80%與89%,說明絕大多數學員參加工作時間較長,具有一定工作經驗(見圖2)。

圖2 三期學員工作年限統計圖
根據空軍某部機關的要求,經與空軍相關專業人員和負責同志深入探討,制訂了此次軍用機場供電中高級專業技術骨干綜合技術技能培訓的總體目標。
(1)加強電氣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供電技術技能業務水平,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也為他們在退出軍隊系統后獲得理想職業、更快地轉入新的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2)考取國家人社部門核發的軍地通用的相應等級電工職業資格證。
(3)開設專題政治時事講座,提高“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思想品質。
具體的技術技能培訓目標要求的主要依據是:①2018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電工》,其中明確規定了電工4級(中級)、電工3級(高級)的具體技能和知識要求,參加培訓的學員經過培訓需要達到相應等級的職業標準要求。②學員工作崗位要求,根據軍用機場供電實際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增加具有崗位特點的培訓項目。在培訓實施過程中,根據空軍上級機關提出的新要求、學員的反饋意見和學情分析,不斷修改完善培訓目標要求。
(1)中級班技術技能培訓內容(見表1)。

表1 中級班技術技能培訓內容[7]
(2)高級班技術技能培訓內容(見表2)。

表2 高級班技術技能培訓內容[7]
本培訓項目主要目的是通過短期的培訓,迅速提升學員的技術技能水平。根據學情分析和培訓目標要求,不能采用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培訓授課方式,而是采取以任務驅動,在真實環境中通過行動來獲得典型的實際經驗的項目教學法[8],分別以完成幾個項目來實施各模塊的學習。如可編程控制器(PLC)控制電路裝調學習模塊,分成如下幾個由易到難的學習項目:電動機自鎖控制、電動機正反轉控制、電動機Y-Δ降壓啟動控制、三速電動機自動變速控制、三級皮帶運輸機生產線控制、電動機正反轉延時自動控制等PLC控制系統的設計、安裝與調試[9]。高低壓供配電系統運行維護檢修分成如下學習項目:停送電操作、運行管理與數據記錄統計、系統維護維修保養、系統巡查等。所謂項目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10],項目教學法的實施以任務驅動,以實操為主,講練結合,相關知識的學習融合到項目實施過程中,以實施過程和成果評價進行考核,學習內容全部在理實一體化教室完成。對于軍用機場供電和燈光控制等特殊技術性工作,聘請空軍勤務學院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題授課。
高校實驗實訓室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11]。培訓項目實操技能訓練主要依托江蘇建院電氣類的基礎和專業實訓室:電工綜合技能實訓室、PLC與電氣控制實訓室、電子技術應用實訓室、供配電運行維護實訓室、繼電保護實訓室等。
其中,電工綜合技能實訓室有30臺電工綜合技能實訓裝置,用于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安裝接線、調試與檢修等實訓。PLC與電氣控制實訓室有20臺電腦和20臺PLC與電氣控制實訓裝置,用于可編程控制器、變頻器等安裝調試、檢修、編程練習等實訓。電子技術應用實訓室有20臺模擬電子實驗箱和20臺數字電子實驗箱,以及萬用表、示波器、電烙鐵等電工工具和儀器儀表,用于電子電路的裝調、分析測繪、儀器儀表的使用等實訓。供配電運行維護實訓室是由江蘇建院最大的一個變電所全面改造而成,專門用于學生高壓10 kV和低壓供配電系統運行管理、操作維護與檢修等方面的實訓。繼電保護實訓室用于繼電保護整定、繼電保護系統裝調、微機繼電保護整定等實訓。除用于實踐技能訓練硬件條件外,還提供學員相應的教材,實訓室還有部分電氣類技術手冊、電氣規程規范、供配電系統圖紙等文獻資料用于學員學習查閱。
每期培訓每個班安排5~6位專業教師授課,其中至少有2位老師是高級考評員,其余都是考評員,授課教師職稱結構合理、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豐富,有多年主持或參加電工職業資格考證培訓和鑒定的經歷。每班安排2名教師同時授課,共同負責理論講授、實訓指導、供應實訓耗材、用電安全與學習項目考核等。
(1)日常管理。軍隊上級機關對培訓項目要求嚴格,每天安排10 h學習時間,軍隊士官學員紀律性強,平時一律整隊一起往返教室、餐廳和宿舍,無論學習、就餐或休息等都一起行動,展現了軍人的良好風貌。空軍勤務學院專門為每個班委派1名軍隊教員,負責學員的考勤與日常管理,江蘇建院為每班配備1名輔導員,協助管理與后勤保障。
(2)培訓考核。科學的評價考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12]。培訓項目考核以平時的項目化考核為主,任課教師根據學員學習過程和項目完成成果,依據項目考核評分表規定的標準進行考核打分,最后將評分表整理歸檔。培訓結束時,中級班需要考取中級電工證(4
級),高級班需要考取高級電工證(3級),考證鑒定由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負責組織,由市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抽取與印制試卷,鑒定試卷分為理論知識試卷和操作技能試卷兩份,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答題和實操項目。
(3)調查與反饋。在授課過程和日常生活中,培訓老師注意與學員深入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意見建議,掌握他們的學習情況。每次培訓結束前,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各分項學習模塊的學習內容與難易程度,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工作態度,授課進度,學員成果收獲及意見建議等內容。同時定期整理研究學員各方面反饋情況,將所掌握的情況及時與軍隊負責人溝通,并以此為依據不斷改進培訓工作,提高培訓教學質量。
軍民融合發展,總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升融合層次[14]。軍隊依托地方院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和科研技術力量,加強軍隊的職業教育和現役軍人的教育培訓,特別是提高各類技術人員的技術技能水平和業務工作能力,地方院校主動承擔相應的培訓任務,服務于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正是軍民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3]。地方院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的關于軍民融合發展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講話精神,響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軍隊的職業教育和現役軍人的教育培訓的政策要求,響應《方案》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的政策要求,將優質社會教育資源服務于國防軍隊建設事業,共同做好現役軍人的教育培訓,同時幫助現役軍人在服役期間取得社會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高他們的技術技能水平,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全面提升我軍的后勤技術保障能力。同時,軍人在部隊期間開展培訓的職業資格認定標準與地方相統一,保障其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得到社會廣泛認可[15],保障軍人退役轉業后更快地轉入新的工作。
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應該是一個體系,二者都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且應該在辦學形式、體系運行、管理機制等層面實現有機銜接[16]。為了更好地承擔起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地方院校特別是職業院校應在實訓基地建設、培訓質量保障體系、教學任務目標、教學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手段等培訓平臺基礎建設上全面完善,不斷積累經驗,繼續為軍隊的職業教育和現役軍人的教育培訓,以及面向社會的教育培訓服務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