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亞
關鍵詞 虛假新聞;社會化媒體;抖音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7-0092-04
社會化媒體,即互聯網上基于用戶社會關系的內容生產和交換平臺[1],包括社交網站平臺、移動社交應用以及視頻音頻軟件等等。憑借著信息傳播具有高度的互動性與時新性、傳播平臺準入門檻低等優勢特點,社會化媒體正在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第一接入口。隨著媒介融合在我國的深入發展,包括主流媒體與地方媒體在內的傳統媒體們都紛紛開始入駐各大社會化媒體平臺謀求轉型發展,抖音App便是其轉型發展的一個很好的落腳點。
抖音,一款主打音樂創意的短視頻社交軟件,現在已經變成傳統媒體媒介融合發展的新方式。它通過短視頻這一新型的信息載體來幫助用戶快速地獲得最新的內容,改變了以往人們僅通過圖文的形式進行社交以及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但是,正是由于其獲取新聞的視頻化以及熟人分享的便捷性,給了虛假新聞大面積傳播的機會。本文以社會化媒體中具有代表性的短視頻應用抖音App為研究對象,深入挖掘虛假新聞在社會化媒體中的實踐邏輯以及驅動因素,對于虛假新聞研究進行深一步探討。
南京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丁柏銓認為,虛假新聞可分為故意制作而成的假新聞和并非故意卻有所失實的新聞兩大類。“故意制作而成的假新聞”是在報道中人為地進行虛構、編造事實的新聞。而“并非故意卻有所失實的新聞”則是由于主客觀原因導致報道與事實不相吻合的新聞。無論是哪一類的虛假新聞,其在抖音App上所呈現的形式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1 文本:醒目標題吸引眼球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能否吸引受眾目光的重要因素。好的新聞標題能夠維持新聞的真實性,并且提示出新聞最核心的內容。但是,在注意力經濟下,隨著各大媒體信息傳播的激烈競爭,逐漸衍生出抓人眼球的“標題黨”。所謂“標題黨”就是指在網絡的傳播下利用各種聳人聽聞的手段制作出的網絡新聞標題。它是一種以吸引受眾目光,引誘受眾查看新聞的方 式[2]。與新聞細節、背景的失實相同,“標題黨”也是虛假新聞呈現的方式之一。
抖音App可以通過添加字幕的方式在動態視頻上制作大小各異、顏色多樣的新聞標題。于是,引發浮想的“標題黨”加上以紅色、黃色為主的醒目粗體大字樣的字幕標題,這種視覺的沖擊,在注意力經濟下更加吸引眼球。如已被證實系為虛假新聞的“廣州一感染新冠的女子散布病毒”,合肥廣播電視臺一官方賬號對其報道標題為“挑戰鄭州毒王,廣州女毒王境外返回確證,4天坐遍廣州14條地鐵”等,便是利用駭人聽聞的語言以及醒目艷麗的標題字幕來呈現假新聞的典型案例。
1.2 演變:情緒感染帶動節奏
當虛假新聞制造了憤怒、憎惡、恐懼等強烈的情緒,人們就更可能去傳播它們。如今,進入了后真相時代,人們相比于探究事件的真相更注重情緒的宣泄,這也使得情緒逐漸超越事實成為主導輿論的重要動力。作為一款音樂創意視頻軟件,抖音App對于情緒傳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推動力。每條抖音視頻所搭配的背景音樂是虛假新聞調動情緒的主要手段,宏大、嚴肅等類型的背景音樂使人情緒高昂,悲傷、低沉的背景音樂更加煽情使人心情凝重。調動用戶情感的背景音樂再加上艷麗醒目的新聞標題會給予用戶極大的心理沖擊力,在其預設的情緒里被感染,用戶則會更容易相信虛假新聞。
在抖音App里,用戶以分享假新聞的方式來代替其自身的某種情感傾向與認知偏見,在用戶基數巨大且沉浸式傳播的抖音平臺上爆發“病毒式傳播”,以此對社會輿論場產生影響。此外,抖音App的一鍵轉發、評論以及分享到其他社會化媒體的功能也使得用戶可以介入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各個方面,這也使得虛假新聞的傳播面積更大,流動更加難以控制。
1.3 傳播:碎片傳播擴大影響
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憑借其簡單上手、新鮮即時等特點,迎合了用戶碎片化的內容消費習慣。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了8.73億,占網民整體的88. 3%[3]。在此背景下,抖音App發展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用戶最多的短視頻平臺之一。憑借下載用戶多、入駐媒體多、新聞可視化等優勢,抖音App在推動傳統新聞業媒介融合方面做出很大貢獻,但是,其對新聞行業取得良好創新效果的同時虛假新聞也隨著抖音App的優勢進行擴散傳播。
視頻化傳播的假新聞可利用現代人碎片化閱讀的習慣,通過多量多次的呈現給受眾營造一個虛假新聞所制造出的擬態環境。若報道假新聞的媒體公信力相對較高,對假新聞的澄清報道發布相對較遲,那其對于受眾的環境認知造成的影響就越深刻,于是“深入人心”的虛假新聞便會通過社會化媒體的不斷發酵最終演變為社會矛盾的“引爆器”。
隨著傳統媒體、政務自媒體、機構或個人自媒體的入駐,抖音App已經成為人們獲取各種新聞信息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平臺以及部分媒體非專業的操作導致抖音App也逐漸成為虛假新聞滋生的溫床。
2.1 流量驅動:追求關注迎合受眾
社會化媒體為傳統媒體的轉型提供了平臺,但是在社會化媒體中部分新聞報道最核心的人文關懷與審美需求卻被抑制,這使得商業邏輯也壓倒了道德邏輯。盲目追求關注度而一味地迎合受眾喜好,炮制斷言式新聞順應受眾既有的情緒、觀點,將極端案例觀點無限放大等等,這些都是當前媒體造成新聞失實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抖音App上,仍存在著部分官方認證的自媒體為了擴大影響力、獲得更高的關注度不惜道聽途說,在未經核實新聞真實性的情況下發布網友爆料內容,加重新聞受眾對被報道人群刻板印象,忘卻媒體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與影響力。如擁有超過一千萬抖音粉絲的河北新聞網一官方賬號“翼看點”對于“承包商收花生遭數百村民撿拾”這一事件的報道,在2020年10月14日與17日對于同一條視頻分別做出了“河南駐馬店有人撿花生受傷,承包商賠了幾千塊”以及“安徽再現村民尾隨收割機撿花生,攔不住報警沒有用”的新聞報道,兩則報道共收到超過21萬點贊量,以及近萬的粉絲數的增長。面對現如今仍有部分人存在的地域黑心理以及對農民的刻板印象,這兩條新聞也順應了這些負面心理與情緒。幾百條評論清一色是批評、辱罵農村人的言論,在視頻與背景音樂的渲染下,這兩條新聞下的評論區成為用戶發泄情緒的出口。但不久后河南電視臺記者下訪報道進行澄清,證實了“翼看點”的這兩篇報道均為虛假新聞。
2.2 專業弱化:新聞素養與專業程度下滑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是每一位新聞從業者的神圣職責,但是這一職責在新聞實踐中卻并未被很好地履行。由于置身在社會化媒體海量且實時更新的信息環境中,新聞從業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對于每一條發布的新聞信息去進行嚴謹和全面的核實與查證,這是社會化媒體上導致虛假新聞不斷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過去,新聞傳播的主體是具有專業主義信念與遵守信息傳播規范的傳統媒體。而現在,隨著社會化媒體在生活中不斷地被應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趨勢逐漸上升使得新聞主體不斷泛化。此外,在入駐抖音平臺的潮流下,大大小小的傳統紙媒、政府機構的各個部門都紛紛成立各自的自媒體工作室,其運行抖音賬號的部分工作人員并沒有受過專業新聞采寫編評的培訓,沒有專業理論基礎、缺乏新聞實踐理念以及記者職業素養,也使得其對于新聞的采編更偏向于網友的爆料,新聞的發布更偏向于娛樂、煽情。
“挑戰鄭州毒王,廣州女毒王境外返回確證,4天坐遍廣州14條地鐵”,合肥廣播電視臺一官方賬號發布的這條假新聞也是新聞發布者本身未經核實與查證,報道事件的當事人的照片都未經證實為本人而導致虛假新聞產生、傳播。新聞最基礎的五要素都未核實清楚,利用疫情期間人們對于新冠病毒的恐懼心理吸引用戶關注,不僅導致了虛假新聞的大肆傳播,加劇了疫情期間人們的恐慌心理,也對被誤用照片的無辜群眾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2.3 盲目跟風:媒介間議程設置形成“扳機效應”
面對各類新媒體的大行其道,不少傳統媒體自身的危機感陡然上升,然而這種危機感卻很難變成自我反省,反而經常會表現為盲目跟從、自亂陣腳,以至于出現“扳機效應”。所謂“板機效應”是一種媒介間的議程傳散現象,是指媒介議題影響媒介議題,使正在發展的事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媒介之間的互動與交往,對于競爭對手關注的,許多媒體也采取了追隨的做法。這種現象,在抖音App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當一家媒體在抖音App上發布一條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時,其他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的時效性以及增加報道的播放量大多會以追隨的態度對同一個受關注的事件進行報道。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對于該新聞的報道都只是對原有的新聞采取更換背景音樂或標題的做法,報道核心內容幾乎不變,這就導致了眾多官方媒體報道內容的同質化。即便是與原有新聞有所不同,也并非是對新聞事實進行進一步的追問而僅僅是增添背景或解釋性的信息,從而造成事實不斷引申泛化。由此,媒體間的“扳機效應”便會導致虛假新聞大面積傳播,以至于形成一定的積累效應、共鳴效應以及“遍在”效應。用戶在搜索相關新聞話題時,大量內容相似的報道給用戶營造出“報道即事實”的擬態環境,在轉發和分享中導致虛假新聞的不斷擴散。
2.4 監管不足:平臺的社會責任缺失
作為新聞的載體,社會化媒體平臺可以使媒體獲得一定流量,迅速打開融媒的局面,但其同時也可以利用算法推薦、內容推薦等手段,對包括傳統媒體在內的所有內容進 行篩選[4]。缺乏核查意識、社會責任淡薄是作為新聞推送載體的社會化媒體擴散虛假新聞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會化媒體平臺的推送分為兩種:一是后臺運行中的推送通知,二是打開平臺后的內容推薦。對于后臺運行中的推送通知中,虛假新聞的呈現主要表現為在對新聞事實的描述上,出現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等操作造成新聞失實的現象;在對新聞事件的推送中,對于信源的核查不足、輕信誤信小道消息導致虛假新聞被用戶廣泛接收等等。而對于打開平臺后的內容推薦,是虛假新聞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中得以裂變式傳播的主要原因。
抖音App的推送機制由算法完成,一般來說,視頻的點贊量、評論數越多,播放時間越長,用戶沒看完便關閉的比例越低,能獲得推送的機會就越大。抖音App中存在的虛假新聞憑借其新奇、醒目、情緒感染性強的特點,能夠迅速抓人眼球,吸引用戶查看。由于算法推薦,用戶在關注此條虛假新聞之后,在媒體間的“扳機效應”的作用下會刷到越來越多的同質化的視頻。因此,該條虛假新聞便會獲取用戶的大量關注,發酵成用戶討論的熱點事件。再加上用戶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加重用戶對虛假新聞所營造的擬態環境的感知,隨著用戶的評論、轉發、分享,由此完成裂變式傳播。
社會化媒體中虛假新聞雖然傳播速度快、發酵影響大,但其并非不可遏制,需多方合力,制定具象規范,才能從源頭上減少或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與擴散。
3.1 模式:事前核查與事后核查并行
虛假消息會傷害公眾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地耗盡了媒體的公信力。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有效的事實核查模型。所謂事實核查,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新聞作品發布之前,對其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評估;二是在新聞作品發布之后,對其真實性進行調查核實,并將其結果向社會公布。
在核實事實、對新聞內容進行信度評級的過程中,媒體和平臺本身的公信力至關重要。因此,為了減少不同媒體和平臺在核實事實的技術和評估系統方面的差異,建立一個全面、透明以及可量化的信息可信度評估系統勢在必行。尤其在用戶規模龐大的抖音App里,媒體發布新聞要做到反復求證,包括求證核心事實的細節,避免情緒化呈現。
3.2 標準:積極引導輿論而非迎合潮流
輿論,是相對一致的公眾言論。新聞媒體作為一種輿論工具,其主要職能就是反映與表達輿論、影響并引導輿論。然而由于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傳統的傳媒業在“吸睛就是吸金”的注意力經濟和“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社會化媒體的沖擊下,其職能逐漸被弱化,傳統新聞價值標準也因為新聞主體的泛化而呈現破碎的趨勢。
鑒于此,傳統的專業媒體更應該發揮并保持自身的專業優勢,以理性與責任為準則,以身作則重建現代化、高質量的新聞價值標準。在引導輿論方面,要以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對于負面新聞的報道不應夸大、煽情、順應受眾低俗趣味,而應該從守護新聞的尊嚴,堅持正確立場不動搖。尤其是主流媒體,更應該發揮主導性力量,積極地引導輿論而非順應潮流。
3.3 素養:專業水平及媒介素養同步提高
當新聞傳播不再是傳統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專利時,讓媒體健康長久發展的關鍵就是讓所有參與信息傳播的人群更加專業和理性地行使媒體權利,這就關系到媒介素養的問題。在社會化媒體中,提供真實準確的新聞是媒體的職責,無論是官方認證的媒體還是個人創建的自媒體,其作為媒體人必須提高其專業水平與職業道德。每一位新聞發布者都做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才能確保新聞行業健康發展。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民眾更要學會分辨信息真偽,樹立自我審核意識。在面對具有爭議性的新聞事件時,要摒棄簡單的、二元對立下的標簽化思維,在錯綜復雜的事件中學會深度思考,構建正確的價值觀,而非盲目跟風。對于接收到的分享的新聞內容需要牢固懷疑心理,也要學會善于多源取證,從不同方位去核實信息源,以及培養反思、批判的思維向度。
作為社會化媒體中短視頻代表軟件抖音App憑借其視聽傳播、碎片化傳播的特點,以及用戶黏度大、規模大的優勢成為傳媒業的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平臺。但是,如何將其平臺優勢轉化為媒體自身蓬勃發展的優勢是所有媒體所必需思考的問題。如今,進入了后真相時代,每一條新聞的采寫編發都必須被嚴肅對待,稍不注意,新聞的真實性便被情緒所顛覆,虛假新聞也就成為民眾情緒的發泄桶。再加上網絡的助推,虛假新聞將實現裂變式傳播,這不僅會損傷媒體自身的公信力,而且也會點燃輿論場,造成社會動蕩,加劇階層對立。
因此,在社會化媒體提供的平臺下是做順應低俗、滿足大眾獵奇心理的“人工新聞”,還是做充滿社會責任與新聞價值的“有機新聞”,這是擺在每一個媒體絕對對立的選擇。而媒體必須努力探尋真相,提供真實可靠的新聞消息,這既是普通公眾的需求,也是所有媒體的職責。維護新聞真實,杜絕虛假新聞也是每一位媒體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彭蘭.社會化媒體:理論與實踐解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
[2]唐凱明.網絡新聞中標題黨現象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6):46-48.
[3]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EB/OL].(2021-02-03)[2021-03-18].http://www. 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4]邊良.碎片化傳播語境下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的困境與進路[J].現代視聽,2020(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