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雯
關鍵詞 媒體融合;傳統文化;創新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7-0105-03
《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是2021年河南衛視一檔元宵節特別節目,區別于傳統電視晚會形式,采用該年河南春晚“出圈”節目《唐宮夜宴》的表演者——“唐宮小姐姐”作為串場嘉賓,實景拍攝河南博物院、鄭州市鄭東新區、河南廣播電視臺8號演播廳、洛陽明堂、開封清明上河園、登封觀星臺等六地,通過融媒體技術充分挖掘展現河南地方特色文化,突破傳統電視晚會類節目的固有圈層,打造別具特色的元宵晚會,延續年味文化盛宴。
1.1 故事化敘事:實現情景延續
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推廣,對人們傳統的記憶策略帶來沖擊。在信息冗余的時代,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觸碰往往來自于大眾媒介的傳播塑造和新聞框架的建構。以往傳統電視晚會類節目通常故事化較弱、思維性不強,很難贏得節目收視率。
2021年河南衛視元宵晚會在主題上創新突破,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巧妙地運用“博物院奇妙夜”的劇情,豐富內容敘事結構,實現故事化表達。節目內容從日常的博物院展開,并且人物轉場、流程推進等設計兩條故事線。
一條故事線邀請“唐宮小姐姐”進行戲劇化表演,既滿足觀眾對于表演者的期待,又充分延續了春節的文化氣氛。另一條故事線是在前者的基礎上展開,講述“唐宮小姐姐”游覽文物時的所見所聞,再現中原文化,并代入館藏文物的歷史文化背景,拉近與普通觀眾的距離,進一步引起觀眾的興趣。
其中,配合節目劇情和觀眾需求,博物院保安以“掃地僧”的形象出現,當其吹響賈湖骨笛的仿制品后,“唐宮小姐姐”原型——唐俑就“復活”了,以此開啟游覽博物院的奇妙場景。憑借“唐宮小姐姐”和博物院保安詼諧幽默的互動,帶領觀眾通過游覽博物院文物發現其蘊含的文化故事,這樣的節目創意在國內自制晚會中可謂首開先河,在增強了晚會的觀賞性和趣味性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凸顯了中國優秀傳統的獨特文化魅力,承擔起了大眾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責任。
在節目中穿插對應的歷史故事,演繹的過程中又輔以文物之間的“對話”,形成了互文。通過流行語態和傳統文化的對接與融合,以此突出博物院文物與中原文化和中華兒女的淵源關系,使得2021年河南衛視元宵特別節目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傳統電視晚會類主題創造性轉化,區別于以往過多強調節日氣氛的純粹娛樂理念,轉為緊扣百姓需求講好黃河故事,實現傳統文化的符號與新興話語跨媒體共生,以此來擴大電視文藝的傳播效果。
1.2 沉浸式體驗:喚醒身份認同
尼克·庫爾德里指出,“媒介儀式”應重視“圍繞關鍵的、與媒介相關的類別和邊界組織起來的形式化的行為”[1]。《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通過營造想象空間,從優化現場空間布局、人體流動表演,運用虛擬場景和3D裸眼等技術手段入手,突破電視文藝傳播的代際化阻礙。
不同于早期電視晚會類節目以單一演播廳呈現,晚會在節目形式上構建了立體多元的多維空間。第一個維度是河南博物院外的歷史取景地。以穿越的時空、次元交匯地點為主要時間軸,攝像師以航拍等方式,將歷史遺存、文化景觀與歌舞、豫劇、武術等藝術表演形式結合起來,讓觀眾對河南的歷史和文化進行詳細了解,達到傳播文化的功能。第二個維度是河南博物院。面對現代化的博物院,通過“唐宮小姐姐”作為銜接點,串聯起對第一次現場情景的見聞,實現以博物院為代表的空間感和以館藏文物為代表的歲月感縱深發展,極大地調動觀眾的口味和參與式體驗。第三個維度是演播廳舞臺。通過舞美設計和融媒體技術將人與場景、場景與歷史、歷史與人的各種關系變化,節目中實景式拍攝則由節目嘉賓進行獨立演繹歷史傳奇故事,從而帶動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實現了電視晚會內容與形式的新嘗試。
晚會節目通過三維立體打造全沉浸式晚會效果,在呈現文化發生地的同時,真實反映了中原大地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民,以多模態交互技術發展實現情感連接、文化傳播的符號化表達,讓觀眾在屏幕前就能有直接“觸碰”中國歷史的體驗感,進而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敬畏與尊重,實現電視文藝從情感到精神的升華和大眾傳媒的思想傳播、價值引導功能。其中,演員的服飾、道具均是嚴格遵循史料,最大限度還原而成,并且表演過程中注重對于歷史細節的場景再現,讓觀眾在收看節目時,產生一種代入感[2]。
1.3 互動化參與:增強“使用與滿足”
“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①2021年河南衛視元宵特別節目導演組——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充分利用大小屏互動,借助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并機直播,實現融合傳播深度互動,既可擴大晚會內容的觸及范圍,又可減少電視這一大眾傳媒自身單向傳播的缺陷,實現用戶個人的整合需要,滿足其價值提升。
1)借用融媒體技術,主動發起夠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創意活動。節目前期時,河南衛視在微博等平臺開啟“唐宮小姐姐為你點亮心愿燈”活動,通過收集留言區具體心愿,將其以技術手段制作入節目中設置的“元宵燈會”祈福環節。以近距離的互動接觸、開放共享的平臺加深受眾的參與感,更加有助于用戶對于傳統中原文化進一步的認識,利用傳統線下儀式活動增強線上儀式活動的效果。
2)2021河南春晚成功“出圈”后,導演組則根據受眾需求臨時進行元宵晚會調整,整理前饋中正向傳播、誤差反向傳播等內容,有針對性地打造2021元宵節特別節目,滿足受眾自我確認的需求,實現自我滿足,對節目組而言也收獲了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3]。
3)2021河南衛視元宵節特別節目于2021年2月25日首發后,經網民在各社交平臺進行二次傳播,形成線上、線下雙向的交流,并通過主動了解節目創作、挖掘文物故事等內容,以此滿足自我興趣需求。由此看來,電視晚會類節目通過塑造系列典型形象,引起用戶興趣的基礎上,通過這種儀式的參與,可較大范圍內提供文化普及平臺,為傳統電視文藝晚會走出“停滯”帶來新的活力。
2.1 精神內核:講好中國故事
自電視藝術誕生開始,隨著社會的發展,滿足不同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電視晚會類節目作為民族情感表達的載體與集合,一定程度上是傳遞主流價值觀、彰顯大國風范的重要體現。
1)內容方面,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才是優質作品創作的基礎。電視文藝要立足人民主體,對中華優秀傳統進行深度挖掘與引申,編排創作具有現實意義的節目,平衡傳統文化節目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關系,做到思想內核和表達方式的統一。要著眼于傳統技藝、非遺文化,發揮不同文化思維的優勢與長處,開拓文化類節目的價值,推動人文精神與情感動向縱深發展。既保持媒體的功能定位,又放大了晚會節目在傳播中的文化屬性。與此同時,隨著電視文藝審美提高,還能夠推動我國社會文化素質的提升。
2)形式方面,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要讓傳統文化適應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就要在批量復制中平衡好晚會節目的娛樂性與教育性。在舞美設計、流程推進等方面有所突破,并較好將傳統藝術和文化知識融合其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現代性的轉化,有利于廣大觀眾了解和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各類藝術風格,進而使得節目的創作能夠產生共鳴。隨著人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越來越清晰,形塑文化展演,以此來催生對身份的認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傳播。
3)表達方面,注重年輕化表達技巧的運用。如節目中,“唐宮小姐姐”對話文物“你能帶我們飛嗎”,文物——蓮鶴方壺上面的鶴說“好吧,走起”,顯出幾分俏皮。電視文藝中適度運用新潮的話語表達,也符合當代年輕人的接受心理。
2.2 科技加持:創新傳播路徑
美國傳播學者梅羅維茨提出媒介“場景”概念,研究媒介營造的“在場感”對人的行為及心理產生的影響[4]。隨著數字和網絡技術發生裂變式發展,電視晚會類節目對舞臺的場景要求逐步增加。尤其對于傳統文化節目,如何重構歷史時空、還原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是建構與傳播對象情感聯結的重要要求之一。
1)多樣態產品豐富受眾觀感。以《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為例,通過“5G+AR”技術,讓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結合,并且疊加諸多歷史文物的影像,再現“大唐盛世”。縱觀近年來的晚會設置,通過設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沉浸式角色體驗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結合形成獨具后現代性的沉浸式表演,利用“多媒體+戲劇語言”幫助用戶完成從傳統文化的關注者,到追隨者最后到創新者的轉換,使個體的情感表達與民族國家情感相互連接。
隨著技術手段不斷更新,電視晚會類節目還可借助LED開合車臺、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5.1環繞聲源雙耳環繞渲染技術等先進設備和手段滿足多元需求,通過調動人體各感官的狀態,實現信息環境的互動,以延展空間、時間等維度,全面提升觀眾收看直播的視聽體驗。
2)短視頻覆蓋移動端和年輕用戶。立足互聯網思維,運用融媒體呈現晚會短視頻精品,制作適用朋友圈社交傳播的豎屏視頻,充分運用視聽符號加強人際傳播,滿足人內傳播關于信息獲取的需要;同時,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社交網絡平臺向受眾廣泛宣傳,運用科技手段深度對接博物館(院)與人民群眾文化訴求和情感表達。
3)海量數據實現精準定位推送。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將用戶畫像精準化,通過智能拆條精確滿足用戶對演員、舞美、歷史背景等節目花絮的不同期待,以差異化的信息傳播,引導多元評論。
此外,后期可通過數據平臺對具體節目、片段進行精細化分析并計算各節目總收看人數等內容,對后續同主題電視文藝晚會節目制作和未來提升實現針對性準備。
2.3 互動參與:增加用戶黏性
1)傳播者主動進行議程設置,回應社會關切。一方面,媒體將節目制作的最新信息實時更新給用戶,積極回應用戶關切;另一方面,傳播者通過社交平臺將與節目內容關聯的文化背景、地域特點作為補充傳遞給用戶,充實節目文化內涵,實現對節目內容的進一步挖掘與二次傳播。
同時,電視文藝類節目傳播除了主要媒體發布視頻外,還可通過邀請“網紅”直播等方式共同參與到文化傳播中,采用“PGC+UGC”的生產模式,利用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在媒介平臺形成輿論氣候,深度探討公共議題,凝聚根植優秀傳統、綜合協調發展的社會共識。
2)水平媒體和垂直媒體交叉融合,積極引導受傳者從被動轉向主動。通過輪播、推送等多種方式,使得用戶從電視或互聯網等媒介觀看完整晚會內容后,回到短視頻平臺再次從新的角度去感受和分享節目內容,以人際傳播突破被動信息接收者對儀式化場景的刻板印象。通過結合新媒體技術等象征符元素,創新節目信息的表達,使得傳受雙方實現“話語”編碼-譯碼的路徑交往。
這種方式在增加節目收視率和點擊量的同時,也有效增強了原來節目受眾的用戶黏性,開發了新的用戶群體,形成立體報道傳播形態。
3)結合家國情懷進行正向輿論引導,進一步深化用戶文化記憶。運用平民化視角,可將關聯性較強的文化符號融入到后續IP形象、文創產品制作之中,實現品牌化營銷。通過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穩固公眾議程所設置的社會功能,強調和重申了大眾傳媒的社會整合功能。
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晚會類節目受到新媒體的強烈沖擊,面臨同質化嚴重帶來的受眾分散化、閱讀碎片化的新傳播環境。2021河南衛視《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是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用新形式、新媒體等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有益嘗試。
在全媒體時代,電視文藝兼具文化傳承與大眾傳播的雙重功能,不僅要敢于創新節目形態,注重節目框架的設計,還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電視媒介傳播有機結合,搭建全媒體傳播渠道,讓電視文藝晚會在新語境下得以更好延伸運用。
注釋
①出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參考文獻
[1]范海潮,劉瀟蔚.新界域:純網綜藝媒介儀式的構建:以《火星情報局》為例[J].現代視聽,2017(2):15-19.
[2]廖聲武,鄭永濤.文博類綜藝節目創新路徑及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2):109-111.
[3]羅程潔.“使用與滿足”視角下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以《明星大偵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9):12,122.
[4]李哲.媒介場景理論:媒介研究的新視角[J].新聞世界,2012(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