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它賦予我們一個神奇的長鏡,帶我們去跨越百年光景,洞悉那些歷史縱深處的點點幽光,體味時代變奏曲的力度和深度。
一百多年前,清廷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李鴻章說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那是大國衰弱后的感慨。
2019年7月22日,《財富》雜志公布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這家老牌財經刊物評論道:“世界力量平衡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種轉變不僅改變了商界,也改變了整個世界。”
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稱得上“大變局”的歷史現象,都伴隨著生產力的重大變革,具體到現代國家間的制衡,很大程度取決于企業間的競爭,企業強則國強。
回望百年,中國企業伴隨國運起伏,為歷史標注上不可磨滅的注腳,串聯起一部大國崛起的新商業史。
晚清洋務運動失敗,但其成果招商局卻作為中國近現代工商業的先驅,在百余年的崢嶸歲月中,締造了無數商業傳奇。更在抗日戰爭時期,以拼光家底為代價自沉船舶于長江,鑄就水下抗日長城,生生拖住了日軍進攻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后,從一窮二白到基本建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到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基本完成工業化并向服務型社會邁進。
不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84派”,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的“92派”,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一代,十八大以后的“雙創”一代……
還是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華為的任正非、阿里的馬云,字節跳動的張一鳴、小米的雷軍……
從“殺出一條血路”到“闖出一條新路” ,中國企業家們的人生起伏暗合著時代變革的底色,這場前仆后繼的接力從未停歇。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說:“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
這一百年里,我們看世界的視角從仰視到平視,中國日漸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為這輪力量之變中最突出的變量。
時間進入21世紀20年代,“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華民族邁向新紀元的“關鍵一躍”就在眼前。
然而歷史的進程從不遵循人類的意志,往往不經意之間的偶然事件就會成為歷史的拐角。
2020年的春天,就是這樣到來的。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從“遭遇戰”演變成了“持久戰”。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全球化的腳步第一次停擺,這根“稻草”也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這只“駱駝”不可承受之重。
據統計,2020年,美國經濟下行3.5%,歐盟經濟下行6.4%,日本經濟下行4.8%。正當世界經濟“缺魂少魄”時,只有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舉全國之力迅速控制了疫情,并保持了經濟2.3%的正增長。
外界發出驚呼,中國才是世界經濟的壓艙石、穩定器,正印證了英國紀錄片導演柯文思曾經的感慨:走遍世界,才能讀懂中國崛起。
《外交事務》雜志寫道:“與柏林墻倒塌或雷曼兄弟倒閉一樣,新冠疫情是一個震驚世界的事件,其深遠的后果我們今天僅能開始想象。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將導致政治和經濟權力的永久性轉變。”
格局之變將世界推入了史無前例的混沌期,也將我們正經歷的百年未遇之大變局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復雜程度。
預測未來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對中國和世界而言,此刻都是“危”與“機”并駕,“破”與“立”齊驅的時刻。
這一百年,世界從未平靜。而今后,是更多的對抗沖突,還是新的良性互動模式的建立?
世界面臨抉擇,中國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