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濟學者說,商業模式的進化過程,是伴隨著整個人類歷史的。整個人類進化過程,其實就是商業世界的進化史。
有時候,商業世界里的眾人總是以為變化會突然降臨,但其實所有的變化都醞釀已久。就好像此刻,未來即眼前,只是眾人沒有感受到而已。
哲學家用一個詞來定義這個時代:輕。
商業社會也如此,生產與銷售環節的脫離,分工的細化,資本的介入,風口的多變,讓各種輕資產的模式層出不窮。輕的革命讓企業變得更快、世界。但輕不能作為指導商業的最高原則。“脫實向虛”引致企業家創新性勞動減少,生產率參數受阻,經濟增長率下降。在輕的誘惑中,在現代世界的躁動與狂熱中,如何保持理性與冷靜,同時又能解放思想盤活生意?
從1921到2021,從中國到世界。這百年,足夠波瀾壯闊,足夠影響深遠,若我們的視線和思想永遠只被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十年所困住,那么商界里的你我,至多是一頭困獸罷了。
彼得德魯克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爭,而是商業模式之爭。”移動互聯時代,商業模式成為熱點,產品、商業模式、運營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利器。尤其是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用戶規模,需要商業變現的時候,商業模式成為企業獲得倍速發展的一個加速器。
21世紀以來,“商業模式”這個詞逐漸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商業術語,也日益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在市場競爭的實踐中也逐漸凸顯出其重要性。正驗證了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言論。
回顧歷史,中國較長時間處于落后的農業社會,比西方國家進入商業社會晚了數個世紀。發展至今,人們的交易場景越來越多,這其中就包括了商業模式的千百年變革。
1900年時,俄國資本家在哈爾濱開設了中國境內第一家百貨公司——秋林公司。這是東北地區早期經濟實力雄厚的外國工商聯名企業。直至1953年,秋林公司移交中國經營,中國國營秋林公司正式成立。在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范圍內開始組建百貨商店。到1957年,供銷合作社在全國形成了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百貨公司也成為了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商業流通的主要渠道模式。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是中國的“票證時代”。這一時期,是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時期,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按計劃供應。這時的百貨商場,不僅提供商品和服務,也促進社會資源的均衡分配。
20世紀80年代中期,“超級市場”引入中國。1991年在上海創辦的超級市場標志著我國商貿行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隨后幾年,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自然也帶動了商業模式的快速發展。
2009年的夏天,一款叫做新浪微博的產品開始公測,這款產品最初被稱為中國的twitter,新浪微博在2010年-2011年之間擊敗了所有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同款產品。
很多倒推式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但如果沒有2009年秋季新浪管理層完成了中國互聯網首例的MBO(管理層收購),這家公司不可能成為微博時代的最后贏家。在此之前,新浪一直被認為是沒有老板的公司。
微博的誕生,迄今都是劃時代的,顛覆性的。他讓自媒體1.0蓬勃地發展了起來。與此同時,傳統媒體營收最好的光景,就定格在了這一年。
那時候馬云想退休,但是沒有成功。為了退休,他又花了整整十年締造了一套制度,一套文化,一個傳奇。模式、制度和文化是阿里巴巴最值得商人學習的地方。
或許無法想到2008年,華為想賣掉手機業務,但因為恰逢金融危機,沒有人接盤,所以只能繼續干。到了2011年,ios和andriod在全球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華為開始押注手機端,經過了數代發展才有了今天的Mate 40 和P 40。
不管時代如何變,商業模式如何變,中國企業家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的雄心從未泯滅,這便是中國企業最核心的資產。
微信剛推出時,大多數人是不看好的,大家覺得和QQ沒啥區別。隨著漂流瓶、語音、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功能的上線,迅速呈現出席卷之勢。自此后,中國移動互聯網甩掉了Copy的帽子,開始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也正是2012年前后,小米成為了最火熱的名詞。凡事都必須符合風口論,和互聯網思維。小米最大的貢獻是它有意無意地帶動了整個行業徹底把手機平民化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前,大眾點評這樣的企業估值并不太高。直到智能手機的LBS和實時UGC,使得它一下子就成為了香餑餑。
基于智能手機普及開啟了算法革命,誕生了一個千億級的企業:字節跳動。
2015年開始,中國企業界的轉型壓力開始高度凸顯。因為舊的模式基本到頭了。投資拉動增長變得越來越有限。凱恩斯理論正在失效。
這一年,有一個日后飽受爭議的企業創立了。它叫做拼多多。那個階段總共發生了3件重要的事情:
以小米為首的中國國產手機開始推出幾百元的手機,手機市場進入刺刀見紅的肉搏戰,但同時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迅速拉高。
支付寶和微信錢包幾十個億砸下去,又是打車補貼,又是紅包的,把手機支付這一環徹底打通了,賣紅薯的大爺都用手機收錢了。
年初淘寶被反復質疑假貨,開始大規模清理低端店鋪,京東堅定地走品質路線。
于是,一個長達兩年的真空期出現了,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個高級玩家全力在基礎條件完善的情況下做五環外的電商生意。這時,只要你肯彎腰,最大的桃子就是你的。
2018年,存量的廝殺開始。中國一二線城市的生意,基本做啥啥虧錢。基本投資回報率呈現出了倒掛。僅上海新開業的商場就多達70多個。而周邊每新開一個商場,就將分流掉20%以上的顧客。有一個叫作瑞幸咖啡的公司,異軍突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了納斯達克。有趣的是,它在上市前的布局大部分還是基本是中國的一二線城市。這意味著:中國生意進入了明顯的局部繁榮階段。同時意味著,數據化成為了企業增長的新引擎。
“下沉”和“出海”成為了核心關注點。拼多多在拼命上攻,淘寶京東在拼命下攻。那個商業玩家通過自家模式創新,不斷血拼的時代,有經濟學家曾說,商業層面,最終國內市場會實現科技平權和價格平權。這是啥意思呢?
就是即使偏遠到大興安嶺的小店老板都能使用微信支付工具來收款和管理用戶。即使身處貧困縣,都能用快手把老家的土特產賣到全國去。即使你沒有太多的錢,也能買到具有性價比的產品。
有人問,這百年的商業模式變遷,未來的機會還會出現在哪里?答案不言而喻,在街頭,在人群里,在田間地頭。
從內到外,從中國到世界。恰逢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恰逢祖國的崛起,這便是巨大的幸運之一。那么幸運之二,得靠自己去尋找。沒有其二,也很難實現真正的成就。
正如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所寫: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商業也是如此,無論商業模式百年更替,如何變遷,只要敢于創新、顛覆、探索,發展的鴻溝自然如同坦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