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相信很多企業家都有這種感覺:輿論風向變了。一向對企業家贊美不已的大眾開始在社交網絡上大肆批判某些企業家;一向對他們吹捧至上的媒體,似乎也開始忽然間拔刀相向、鞭撻炮轟,一場前所未有的企業家形象危機席卷而來。
然而就在幾年之前,還是一番相反的景象。當時,“創新創業”是主流敘事,馬云被視為中國經濟騰飛的標志人物,“馬云爸爸”一詞一度活躍于社交平臺。而在螞蟻集團暫緩上市,阿里巴巴因反壟斷被罰182億元后,馬云開始走下神壇,企業家形象大不如前。
在商業成為主角的時代下,“企業家”一詞,日漸褒貶難分,“企業家精神”日漸稀缺渙散,“企業家”與“資本家”也亂花漸欲迷人眼。在此背景下,什么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如何厚植企業家精神成為時代變革下的關鍵一問。
在發展中被推上神壇,在發展中被推落神壇。
中國企業家地位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中國社會的變化,而這一變化以改革開放為節點。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歷史上,雖然有幾個商業大發展時期,但是由于重農抑商的觀念,商業并沒有真正受到重視。比如宋朝,雖然商業自由度很高,但重農抑商根基深厚,沒有出現幾個大商人,民國時期雖出現了一些大商人,但是沒有形成全民從商的氛圍。
直至改革開放,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民皆商,商人地位急速提升,開始有了“企業家”這個稱呼,而之前只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能被稱為“家”,可見,企業家的身份逐漸得到了認可,中國開始進入把企業家逐漸當作英雄來看的時代。從此,企業家被推向了神壇,成為光芒萬丈般的存在,成為無數青年人崇拜的榜樣。
然而,沒有誰可以永踞神壇而屹立不倒。時代如河流般不斷奔騰向前,社會資源卻像河流中的一個個漩渦不斷集中,這帶來的便是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普通人向上躍遷的難度越來越大,階層分化越來越穩固。隨之而來的是普通人心理上的微妙變化:為企業夜以繼日地打工,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卻得到了不對等的回報,而企業家卻一個個光鮮亮麗,坐擁千億資產。
同時,資本與巨頭對員工價值的不斷擠壓吞噬,對極致效率的追求,成為壓垮當代追求個體自由的年輕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引起了社會強烈的不滿情緒,一些曾經被奉為“神”的精英企業家遭到了輿論的拷問。如死后仍備受爭議的左暉,有網友評價道:“不錯,這就是天道!”其中的情緒不言自明。
曾經神壇之上的企業家,成為了當代社會被口誅筆伐,只會吃人喝血的“資本家”。
是企業家還是資本家?這是大眾對中國企業家身份的糾結。但其實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已給出了答案,企業家屬于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發揮著先導性和支配性作用。運用知識、開動產業、創造有用的產品,是薩伊賦予企業家這個概念的核心內涵。顯然,中國的企業家并非資本家。
除了大眾對中國企業家的“企業家”與“資本家”身份之爭,中國企業家也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存在焦慮。
一方面,中國企業家成長過程中一直高度依賴于政策供給以及與政府展開的互動,獨立性欠缺。這帶來的是企業家對政商關系感知的敏感性,一旦這種感知出現偏差,就會造成企業家身份認同的疏離,形成持續焦慮與不安全感,引發企業家對自身角色合法性的質疑。
另一方面,恰逢互聯網浪潮來襲,這對于眾多企業來講,無疑是狂風暴雨般的變革。企業亟需轉型變革,但前路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使得企業家行為、決策方式與身份認同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契合,形成了集體性的“身份焦慮”。
尤其是新冠疫情之后,不確定性成為常態,更是放大了企業家的身份焦慮。創新促進政策和創新保障政策暫時讓位于疫情防控管制,疫情的不定時暴發與蔓延,加劇了政策的不確定性,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家對政府能力和市場化程度的理解,深刻影響著企業家的認知方式和價值體系,導致企業家們焦慮倍增。
企業家們要想擺脫身份之困,重拾大眾認同,或許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作為時代之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回望歷史,有張謇“士負國家之責,兼濟天下蒼生”。實業救國、教育興國、慈善報國是他一生的關鍵詞,創新實干、敢為天下先的是他身上不可磨滅、永不過時的企業家精神。
救國濟民是那個時代的企業家精神之核,而新時代也在呼喚新的企業家精神。
改革開放初期,一批優秀的鄉鎮企業家憑一腔勇氣與魄力,開辟出經商辦企的先路,為中國經濟注入活力。作為時代先驅,開路先鋒,“敢拼敢闖”是他們身上的關鍵詞。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資、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陸續進入中國,又一大批人下海經商辦企業,他們學經驗、引技術,使中國經濟迅速融入全球產業鏈。“好學進取”是這一時期的企業家精神的底色。
互聯網時代,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商業生態與市場競爭格局變化的同時,涌現出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他們借助互聯網將西方商業模式在中國推廣,使得互聯網產業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開拓創新”是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家精神的標簽。
企業家精神很容易被定義,無非就是各個成功企業家身上優秀品質的交集,但企業家精神也很難被定義,因為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被賦予新內涵。但不論什么時代,厚植企業家精神永遠都是不變的基調。
企業家精神是一種高貴而偉大的力量,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現代經濟體系中,在千萬企業繁榮的背后,企業家是關鍵一環,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老干媽創始人陶碧華,拒絕上市圈錢,國內售價永遠比國外低;“中國首善”曹德旺拒絕被外資控股,堅持立足中國,累計個人捐款已達110億元;“世界鋁王”張士平,為16萬員工蓋房,讓員工買得起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企業家懷仁愛之心,施仁義之舉,捐款捐物,復產保供應,賦予企業家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
他們身上有不同于資本家的企業家精神:財富不是人生目的,成功也不在于賺了多少錢,而在于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這樣富有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的企業家精神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新時代、新格局,中國企業家是市場經濟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企業家精神也已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驅動力,成為中國經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的領航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