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

“和一般的酸奶比,這款產品每瓶的鈣含量超過200mg(“mg”意為毫克)”。近日,廣州樸誠乳業旗下“簡愛酸奶”(以下簡稱“簡愛”)為全新上市的“父愛配方”新品做的廣告正在各個渠道扎堆露出。配合此次上新,品牌方給出力度不小的優惠。
然而6年前,“簡愛”吸引市場目光,靠的是一杯“高端酸奶”和“生牛乳、糖、乳酸菌,其他沒了”的極簡配方標準。
除了力度空前的買贈促銷外,新品另一亮點當屬“200mg”的鈣含量。不久前,深圳卡士乳業推出的“斷糖日記”新款酸奶,也高調亮出每杯“169mg”的鈣含量……
言必提配方。精確到“毫克”的較量,只是低溫酸奶在過去6年間圍繞“配料表”纏斗的冰山一角。從控制、取消蔗糖和代糖含量,到比拼生牛乳蛋白含量,為了讓配方愈發“少而精”,幾大酸奶品牌已展開過多輪交鋒。
《商界》記者了解到,廣州簡愛、深圳卡士、北京樂純這幾個新興品牌,均成立于2015年前后,且都將低溫“無添加”酸奶作為產品近幾年的主要經營重心。
在早已呈焦土之勢的乳制品市場,低溫酸奶無添加之爭引燃新一輪戰火。外界興許很難料想到,乳制品行業有一天竟然會比拼誰的配料表東西更少。而一旦戰爭打響,誰也無法單獨決定自己的命運。
在賣場冷柜前活動了10多年,彭先生對乳品行業的市場格局再熟悉不過。在他眼里,低溫乳品如酸奶、鮮奶的總體市場份額近幾年增長迅速,總體走勢不錯。
然而,最近讓這位賣場老將、乳品資深采購經理生出無限感慨的是,這潭波瀾不興的春水被意外攪動,而且動靜恐怕會越來越大。
“為節省消費決策時間,提高賣場經營效率,本身很多大賣場都在忙著轉型。”6月9日,彭先生告訴《商界》,為避免同品類商品陷入同質化競爭,許多賣場都在調整經營策略,通過壓縮部分SKU的方式對貨柜進行優化。不料一些勢頭很猛的品牌卻像黑馬一樣不斷殺出來,打亂計劃。
他口中攻勢很猛的品牌,就有簡愛。2020年,簡愛和永輝達成渠道合作,繼線上、便利店等場景后,將渠道擴張到傳統連鎖賣場。
無論從規模、地理位置還是渠道性質來分析,永輝都是探討接下來這場車輪戰激烈程度的絕佳樣本。想方設法幫助消費者縮短決策時間的渠道,卻成了幾大低溫酸奶品牌展示排面、PK品類研發實力的跑馬場。
6月中旬是簡愛酸奶旗下新品——父愛配方“高鈣”新品促銷的重要節點。和線上親民的各種買贈促銷不同,在線下卻是另一個維度的PK。
廣州簡愛和深圳卡士的上新“撞”了。在盒馬、永輝等賣場,深圳卡士推出的新品“斷糖日記”,在強調每杯酸奶高達5.46g的蛋白質含量后,不忘吆喝新品的另一賣點——169mg的高鈣含量。
而簡愛最新上市的這款針對3歲+兒童的高鈣酸奶,這一指標卻≥200mg。
根據各品牌主推130g或150ml的單杯/瓶的規格來計算,站在冷柜前做決策時,面前這兩種包裝精美、同樣定位高端酸奶的產品,算下來,在關鍵指標的實際含量都“差不多”的前提下,消費者究竟會如何選擇?
“眼花繚亂,根本選不出來。”5月下旬,在重慶財富中心盒馬鮮生,《商界》記者隨機采訪一位現場消費者時,他這樣回答。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2015年至今這6年,為一張配料表糾結,品牌間“你追我趕”的游戲已上演過多個回合。
2015年5月,簡愛推出劃時代的三杯酸奶:一杯“基礎款”,一杯“每100g加入100億LGG益生菌的功能性酸奶”和一杯“2倍高蛋白酸奶”。
從某種意義上說,簡愛創始人夏海通是開啟戰局的人。首發產品陣營的關鍵詞是:少、精。
而這成為配方車輪戰的綱領。卡士2017年推出首款功能性酸奶“餐后一小時”,2019年從飲料行業跨界做酸奶的“北海牧場”推出“三三三倍希臘酸奶”,2017年乳業傳統陣營的君樂寶先后推出無糖的“簡醇”和無添加的“純享”酸奶系列,食品品牌樂純也于2018年推出果味零脂酸奶等等……無不圍繞這兩個字展開競逐。
《商界》記者梳理近6年市面各大主營低溫酸奶品牌的產品SKU發現,由幾個新創乳業品牌挑起的配方大戰,不斷擁入新成員,而以“mg”為單位不斷“進化”的配料表,不斷適應著全新的市場需求。
拿掉不必要的添加劑,在生牛乳、乳酸菌、鈣等核心元素上做乘法。參與市場角逐的配料表,同時也見證和書寫了各個品牌的發展歷程。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近日接受《商界》采訪時指出,本身酸奶品質就越來越高,作為日常快消品,更多消費者認識到酸奶的本質。針對配方上的“精益求精”,宋亮認為營銷噱頭更重。
但無可否認,圍繞這張配料表,在口感和控糖之間取得平衡的創舉,奠定了上述品牌這幾年的競爭前提。
用“低溫”保證酸奶的最佳營養、同時最大化營養價值、減少添加,看上去簡單,實則不容易。拋開技術、工藝,難點在于:喧囂的市場,似乎沒有多少人愿意賭上資金和精力,去專門守護一杯真正好酸奶“本來”的樣子。
除引領配方大做文章以外,簡愛的市場“打開方式”也頗為特別。最早注意到這輪低溫酸奶大戰的是一些嗅覺靈敏的傳統分銷商。
“價格、包裝都令人耳目一新。”陳先生在重慶經營大區分銷已20多年,和乳品企業打過多年交道,他最初注意到“簡愛”,是被它清新脫俗的外表吸引了。
瓶身和瓶蓋都印著一個紅色“愛心”指紋,藍色小清新包裝,拿在手里拍照發朋友圈是不錯的素材……比起光明乳業此前推出的“如實”等無添加低溫酸奶的低調,“簡愛”是截然相反的操作。
但剛上市,在線下卻買不到這杯與眾不同的酸奶。某母嬰媒體平臺市場人士告訴《商界》,“簡愛的首批種子用戶來自社群營銷。”
據該人士回憶,簡愛的產品、品牌定位非常清晰,走高端路線,針對中產高收入且對健康有極致追求的人群。因此它的渠道選擇異常謹慎。
“一開始就想好要賣給誰,”彭先生向《商界》分析,據他觀察,簡愛、卡士、北海牧場等品牌,從產品“基因”本身就決定了市場路線,注定不會盲目投入與之不匹配的渠道。
研究品類開發的同時,這些品牌也在不斷細分的需求面前,逐漸調整渠道策略。
以簡愛為例,主打半糖、0糖的裸酸奶,針對孕媽人群營銷后,隨著“父愛配方”等系列新品推出,簡愛也從線上走到線下,瞄準一些母嬰親子、有消費能力的年輕人群等集中的賣場,去尋找目標用戶。
和自身用戶重疊率較高的盒馬,是簡愛優先進駐的門店。2017年,簡愛率先把產品鋪進盒馬的冷柜。緊接著,離年輕人更近的便利店如羅森、便利蜂也成為目標渠道。隨后,高端超市也在簡愛的射程范圍內。

2020年,簡愛在渠道建設上邁出節點性的一步——與傳統大型連鎖賣場永輝合作。而這也是繼配方車輪戰之后,各品牌新一輪戰火的一條隱秘伏線。
在與永輝的合作中,比起常規操作,雙方多出不少“溝通”。據彭先生介紹,“賣場會和品牌方深度商討,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銷。”也就是說,即便達成合作,也并不意味著所有永輝門店都會引入簡愛的產品。
比如部分社區店或消費者結構不匹配的店,就不在合作之列。結合永輝自身在進行的賣場轉型,“尤其是配方、品類開發繁冗的酸奶,同質競爭是通病,”在正式上架前,通過類似于大數據的分析,雙方合力促使賣場投入產出最大化,這是雙贏之舉。
另一位賣場乳品負責人也談到,過去一些盲目上架的行為,只露出不產出、還得搭人員進去,最終導致品牌和賣場資源的雙重內耗。
該人士分析,賣場的經營思路也在明顯轉變,并不是大而全就好,SKU“少而精”更利于提升經營效率。
然而,盡管它們有意避開同質競爭,現實卻并不如愿。2015年開始,6年間各大新興低溫酸奶品牌在配方、定位、渠道占比等方面呈現一種“殊途同歸”,此前甚囂塵上“終有一戰”的說法也提前應驗。
而相比便利店和各自為政的線上渠道,盒馬、永輝連鎖大賣場這樣相對寬裕的“貨柜”,陰錯陽差地成為肉眼可見的交鋒最激烈的戰場之一。
每年夏季是各大冷飲品牌的動銷旺季,也是品牌檢驗產品、市場策略等各方面能力的練兵場。5月下旬,《商界》在重慶財富中心盒馬鮮生看到,在冷柜銷售區,琳瑯滿目、賣點紛呈的酸奶整齊地陳列,而揀貨和現場促銷人員扎堆于此,平均間隔1米就有1個工作人員。
一位賣場人士透露,像簡愛、卡士和北海牧場這些品牌,盡管各自定位和出發點不一樣,但最終仍會在同一個冷柜里產生正面PK。
“目標門店的設定是渠道和品牌方雙方共同決定的,”工作人員多于消費者的現象也從側面凸顯了戰火的激烈,同時也表明,狹路相逢絕非偶然。
以重慶市場為例,140多家永輝賣場,簡愛通過精確算法權衡,選擇其中1/3的門店入駐。而據知情人士透露,簡愛青睞的這些目標門店,同時也是卡士、北海牧場這些同業競爭者同時相中的。
從各自為政到渠道端大張旗鼓地交鋒,部分品牌邊鋪貨邊營銷,也在動態調整著策略。《商界》打探到,迫于競爭壓力,個別品牌今年開始打破直營模式,逐漸把部分權利開放給各地經銷商。
“尤其是線下交鋒白熱化后,區域性渠道資源的搶奪成為關鍵,”一位不愿具名的從業人士告訴《商界》,而這部分資源掌握在一些實力雄厚的分銷商手中。
故事講到這里,仍是一個新玩家紛紛擁入傳統行業,通過“炒概念”、打擦邊球等方式炮制網紅品牌,從而開辟全新賽道并實現階段性成果的觀察樣本。
但迅速起勢的低溫酸奶品牌似乎具備繼續講故事的能力——在產業鏈深度去施展拳腳。
2021年5月,河北承德豐寧縣,一座自動化工廠正式投產。據介紹,它擁有13條全自動化生產線,設計日產能可達500~700噸,是目前重量級的專注無添加低溫酸奶的乳品廠。而同樣位于豐寧魚兒山鎮的萬頭牧場也在建設中,投產后年產量預計可達80 000噸。
這座工廠和牧場的主人正是簡愛。在該品牌6周年慶典上,相關負責人高調放出上述消息。至此,距離該品牌獲得總計8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才剛剛過去2個月。
幾年前曾對外放話“目標是5年做到第一”的簡愛創始人夏海通,6年后再次宣布,要重倉打造超級供應鏈。
起步較晚的北海牧場,此前一直被詬病“炒概念”。事實上,背靠元氣森林,北海牧場似乎是最不差錢講故事的品牌。而該品牌以獨具辨識度的“寶石碗”低溫無添加酸奶介入細分賽道后,也大力釋放出推進供應鏈建設的決心和野望。
據了解,作為乳品“新新人類”,此前已分別在河北邯鄲、安徽滁州和山東德州有生產線的北海牧場,不停對外強調自己的奶源和生產線,比如與東營澳亞的戰略合作等。
顯然,拋開市場運營,“牧場”“產能”以及供應鏈效率才是乳業永恒的決勝關鍵。而這一點,自認為不斷突破創新的低溫酸奶也無法回避。
“能不能跑出來,接下來要么看品牌方背后的資金實力,要么看更有效率的玩法。”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這幾家品牌的酸奶有網紅屬性,而6年已經是較長周期,“下半場勢必會更激烈,真正拼刺的時候到了。”
從市場渠道反饋來看,以鮮奶和酸奶為主的低溫乳品的市場份額近年來總體走高,但低溫酸奶的增長近兩年正在放緩。
“增長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傳統品牌,特別是疫情后,市場對無添加健康概念系列的熱情更高,”彭先生稱,比如重慶本土品牌天友,從2020年開始明顯加碼0糖0脂的低溫乳品。
生牛乳經特殊工藝“發酵”后形成的酸奶,區別于液態白奶,從技術層面解決了部分“乳糖不耐受”人群的喝奶難題,并且酸奶的有益菌群被公認為更“營養”,它也一度成為乳業巨頭加速前進的動力。
人們對酸奶的印象,始終在被重復定義。2015年也被業界定義成低溫酸奶元年,“元年”就像是在時間長繩上打了一個結,意味著此處生變。
這一年,幾大品牌開始書寫屬于低溫酸奶的當代簡史,其背后則是國內乳業一個時代交替的開端。
喧鬧從來都是賣場最喜歡的氣氛。但因低溫酸奶極簡配方而起的熱鬧表象下,越來越多“不可控”因素和變量正在出現。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是高品質奶源和完善供應鏈閉環的爭奪。隨著更多變量產生,各大品牌的交手也步入深水區。低溫酸奶最引以為傲的極簡配料表,到底還有幾分“決定權”握在自己手里?
告別高速發展的6年,低溫酸奶江湖猶如配料表里的菌群,不斷“發酵”,未來走勢開始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