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演進發展研究

2021-07-27 02:05:21王炎龍
編輯之友 2021年6期

王炎龍

【摘要】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于出版活動的立場、觀點及方法。文章通過歷史溯源和文獻梳理發現,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理念堅守包括兩個層面:出版物要堅持黨性原則,受眾傳播要堅持出版的人民性,其中,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第一要義。百年間我國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融合創新包括:出版媒介已從紙質媒介發展到全媒體;監管主體經歷了從“政治家辦報”到“黨管媒體”的發展;出版生產始終堅持聯系群眾,因時而變,尊重時代規律,結合社會實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出版觀 演進 媒介融合 出版理念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6-026-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6.003

我國的新聞出版活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出版工作具有多重屬性,既有產業屬性,又有事業屬性,更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私營出版業、發行業、印刷業等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出版社全面納入國營經濟,實行事業單位管理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文化體制的深入改革,出版單位經營體制由事業體制向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經營模式轉型。在經營體制改革進程中,尤其是2003年以來,我國的經營性出版事業單位和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實行轉企改制,逐漸向現代企業制轉型。就出版事業屬性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管理機構經歷了從隸屬國家文化部到國務院直屬獨立建制,再到隸屬中央宣傳部的歷史變遷。[1]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了國務院機構改革不再保留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而是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在原廣播電視管理職責的基礎上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管理職能和電影工作劃歸中央宣傳部統一管理,進一步明確了調整后的出版宏觀管理的主要工作職責。

出版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的編輯、復制和廣泛的發行、傳播,傳統意義上的印刷和紙張并非出版的關鍵,也就是說,出版的范疇包括但不限于新聞作品的復制和傳播。新聞出版領域是黨和國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和出版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出版雖具有商品屬性,但本質上首先是一種文化行為,其文化屬性和社會效益是出版最核心的靈魂。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出版、傳播、輿論等的立場、觀點、方法的根本觀念或系統認知,是社會主義國家媒體必須堅守的基本立場,目的是更好地發展新時代的出版事業和出版產業。因此,系統梳理和解析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既是一個理論命題,也是一個實踐命題。

一、核心概念辨析與理論體系闡釋

“觀”是主體關于對象的根本性觀念, 比較成熟的“觀”是關于對象的體系性或系統性觀念。[2]國內就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出版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新聞傳播方面,其新聞觀形成了較為系統化的認識。在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出版、傳播、宣傳、輿論等相關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先概念化和體系化。從其使用情況看,1994年的《繼續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強陣地》中首次提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概念,[3]而這一概念在全國新聞界的廣泛使用則主要源于2001年中國記者協會舉辦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活動座談會”。[4]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的廣泛使用,主要是在200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等多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在全國出版行業深入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學習教育活動的通知》之后,這一概念在時任新聞出版總署署長石宗源的《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始終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中被詳細闡釋。[5]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體系包括“從馬克思開始的這一思想體系的所有內容,即關于信息傳播、宣傳、新聞、文化、傳播政策,以及組織內部思想交流的論述,等等”。[6]《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中,陳力丹在掌握全面扎實的學術資料的基礎上,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通過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新聞觀的第一次完整實踐——《新萊茵報》的原始版面內容進行系統編譯,提升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的學術化和國際化。童兵總結和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新聞工作實踐經驗,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核心是它的理念部分,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提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包括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其他經典作家關于人類新聞傳播現象,新聞傳媒生產、流通、消費行為,無產階級政黨同實際工作、同人民群眾、同大眾傳媒關系的主要觀點”。[7]鄭保衛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聯合組織編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編教材。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它涉及諸如新聞本源、新聞本質及新聞傳播規律等許多根本性問題。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聞事業的工作性質、工作原則和工作規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8楊保軍在梳理眾多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解后,對當前中國語境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行闡釋,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認識論、新聞價值論、新聞方法論的統一觀念,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以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形成的關于‘新聞是什么、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新聞的根本而系統的看法或觀念”,其核心觀念包括黨性原則觀念、人民中心觀念、新聞規律觀念和正確輿論觀念。[2]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出版觀、新聞出版觀、傳播觀、輿論觀等的第一觀念,是其靈魂所在,其他核心觀念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某種延續和具體表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使用較早,是學界、業界和政府部門較為認可和普遍使用的關于新聞出版立場、觀點和方法論述的核心概念。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變革帶來的新聞出版、傳播輿論的新興業態發展,馬克思主義輿論觀、馬克思主義傳播觀等被廣泛討論,但并未在政府部門廣泛運用。

從理論體系看,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觀和出版觀的思想并非涇渭分明,其源于相同的思想體系和傳承路徑,始于馬克思、恩格斯對新聞、報刊與輿論的理論論述,以列寧等基于俄國無產階級運動和報刊實踐形成的新聞思想為延續,成為中國語境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聞、出版、傳播、輿論等系統觀點的直接理論來源,在中國共產黨的媒體實踐探索和新聞業發展需求的背景下,不斷與時俱進。從新聞、出版實踐工作情況看,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及其他經典理論家、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實踐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立場、方法的認識,最初源于對出版的論述,新聞輿論傳播中最早使用的大眾傳媒是報紙和期刊,新聞自發展之初就與出版相互關聯,無法分割。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袖人物的最初立場認知和實踐都是從出版論述、報刊創辦、編輯活動開始的,如馬克思和恩格斯與《萊茵報》《新萊茵報》、列寧與《火星報》《前進報》、斯大林與《無產階級斗爭報》《真理報》等。報刊是了解、研究和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思想的原始資料和基礎文本。在我國,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的立場和觀點經歷了中國化過程。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來編輯出版新聞報刊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9]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宣傳活動中,通過創辦報紙、期刊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出版、傳播是最主要的宣傳渠道。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來重視新聞出版工作,他們把辦好出版物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黨的工作的重要環節。[10]1920年9月,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將《新青年》由民主主義性質的刊物改組為社會主義機關刊物;1920年11月,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創辦半公開理論機關刊物《共產黨》月刊;1922年9月,黨中央創辦第一份政治機關報《向導》周報。這三份刊物逐步深化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促進了中國革命思想的轉型。1920年改組的《新青年》見證了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轉型;1920年創刊的《共產黨》月刊有力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進一步完善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革命主張;1922年創刊的《向導》周報對推動當時國民革命運動和反帝反封建運動的深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1]此外,李大釗的《報與史》《提高我們黨報的作用》及張友漁的《新聞的性質和任務》,都以報紙為起點,揭示報紙及其活動在階級社會中必然具有階級性。[12]

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觀的基本原理及其關于新聞、傳播、宣傳、輿論等相關理論發展的思想溯源一致,新聞與出版相互交織,在理論闡釋上難以對二者進行明確分割。傳播和輿論通過新聞和出版得以實現、延伸,是同一理論體系下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出版觀、輿論觀、傳播觀等相關概念在使用時并不統一,不同概念間界限模糊。在新聞出版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出版的理論觀點與實踐活動處于動態演進過程。新聞和出版本質上是社會性信息傳遞、思想傳播的行為,是傳播的不同形式。[4]但出版作為傳播過程中重要的層面卻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于出版活動、出版現象的根本立場、觀點及方法并未形成深刻而系統的論述。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的思想觀點一般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馬克思主義傳播觀等研究的部分補充論述,或者是對某個出版物或出版主體的出版活動進行研究,目前還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思想的系統性、整體性研究。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關于出版的理論基礎溯源,清晰呈現目前學術研究關于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演進的核心原則堅守、價值觀念繼承和理念融合創新。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在理論意義上辨析并探究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的觀點,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出版發展的實際情況,梳理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觀的系統演進。

二、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演進中的理念堅守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創立者和奠基人;列寧在繼承馬克思和恩格斯出版觀的基礎上,結合其創辦黨報、建設社會主義等實踐經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出版觀;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國情和運用報刊進行宣傳、斗爭等經驗,提出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等理論思想,進一步豐富和創新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形成、發展、豐富具有一脈相承、始終堅守的基本理論和觀點,且在代代相傳中更為完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對新聞出版、輿論傳播等領域的基本理論,主要體現在他們的無產階級黨報黨刊工作實踐中。在他們創辦、主編和參與編輯報紙、期刊尤其是黨報黨刊的過程中,明確提出并系統論述了出版的黨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

1. 出版物要堅持黨性原則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辦報、撰稿等出版實踐中反復強調,無產階級的報刊具有鮮明的黨派性質。《人民國家報》是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的中央機關報,自該報創刊起,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擔任撰稿人,而且不斷幫助編輯部糾正報紙的路線。1879年8月,恩格斯在給主持《人民國家報》出版工作的奧古斯特·倍倍爾的回信中,明確提出“黨需要的首先是一個政治性機關報”。[13](360)政治機關報的提出,強調了報紙在根本立場上的政治屬性。恩格斯在1879年11月與倍倍爾的通信中再次提及“黨的機關報必須由站在黨的中心和斗爭的中心的人來編輯”。[13](396)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與其黨團內機會主義者爭奪黨報領導權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黨報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機關報,其辦報方針、出版主張、宣傳內容等要高舉無產階級的鮮明旗幟,堅定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政治目標。

列寧在《我們的當前任務》中闡述了“創辦一個能正常出版而且同各地方小組有密切聯系的黨的機關報”對黨的重要性,“不通過一種報紙把黨的正確的代表機關建立起來,黨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句空話”,[14]“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應當提出黨的出版物的原則,發展這個原則,并且盡可能以完備和完整的形式實現這個原則”。1905年,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第一次闡明了出版物的黨性原則問題,駁斥了“無黨性”的錯誤論調,指出“出版物應當成為黨的出版物”“報紙應當成為各個黨組織的機關報”,[15](93)黨的出版物要始終堅持黨性原則,反映政治立場,關心政治問題,服務于整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報刊的政治性質和黨派屬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黨的出版事業要為無產階級事業服務的使命。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出版觀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黨報黨刊思想一脈相承,我國在新聞出版業發展初期就已極為重視出版的黨性原則。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中明確表示,中央和地方的所有出版物“均不得刊登違背黨的原則、政策和決議的文章”。當代中國的傳媒理論主要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黨報思想,特別根源于中國共產黨各個歷史時期的黨報實踐以及對黨媒實踐的理論總結。[16]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黨的歷代領導人都極為重視報刊出版的黨性原則和服務黨的中心工作的原則,毛澤東在長期的新聞出版實踐中,在《八路軍軍政雜志》《共產黨人》《中國工人》《解放日報》等一系列報刊的發刊詞中反復強調,報刊出版,尤其是黨報的使命與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密不可分。1949年9月,毛澤東親自為全國出版工作會議題詞“認真做好出版工作”。[17]新中國成立后,黨面臨的任務和挑戰都發生了改變,但出版工作重心始終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變化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而進行調整。

改革開放初期,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市場經濟,社會上存在一些政治上、思想上不安定的因素,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黨的報刊要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的觀點,為使黨的報刊切實發揮促進國家形成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作用,他再次強調“黨報黨刊一定要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并表示對于黨在工作中出現的任何缺點和錯誤,都應該主動向群眾做好宣傳解釋工作,黨員對黨在工作中出現的錯誤提出批評時,“這種批評應該是建設性的批評, 應該提出積極的改進意見”。江澤民在接見解放軍報社師以上干部時的講話中明確表示,黨的新聞工作要強調“講政治”,報社的新聞隊伍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18]胡錦濤將堅持黨性原則的要求建立在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基礎上,提出“要尊重輿論宣傳的規律,講究輿論宣傳的藝術,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水平和效果”,這是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首次談到“尊重輿論宣傳的規律”。[19]

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出版宣傳工作始終堅持的核心。2013年8月19日,面對媒介技術發展帶來的出版宣傳工作的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結合黨性和人民性深刻揭示了宣傳思想工作中絕不能動搖的大原則就是堅持黨性,“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于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圍繞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再次展開深刻闡述。堅持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最基本、最重要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黨的領導人的重要論斷中被反復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的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關于出版物的黨性原則和政治屬性的思想是對黨報黨刊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2. 受眾傳播要堅持出版的人民性

在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黨性和堅持人民性本質上是一致的。人民是國家建設、改革與發展的主人,堅持人民性就意味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人民,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最鮮明的屬性。

1842年,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時首次提出“自由報刊的人民性”概念,認為“自由報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體現,是把個人同國家和世界聯結起來的有聲的紐帶”。[20](179)同年12月,馬克思在《〈萊比錫總匯報〉在普魯士邦境內的查禁》中,駁斥了普魯士政府對《萊比錫總匯報》的種種責難和指控,再次提到“真正的報刊即人民的報刊”,真正的報刊“生活在人民當中”,“報刊只是而且只應該是‘人民(確實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開的表達者”。[20](352)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實踐中,蘇維埃政權通過革命進行社會主義斗爭,無產階級通過奪取沙皇俄國的政權登上歷史舞臺,第一次真正出版了具有人民性的報刊。列寧明確提出自由的寫作、出版的立場應該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15](97)

在無產階級關于出版觀的認識中,“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21]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我國建設、改革與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歷任領導人吸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出版的人民性思想,將為人民服務的論述進一步深化。1957年,毛澤東通過對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同時期敵我關系的區分,從階級性和歷史性層面明確了不同時期的人民概念,明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民范疇是“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22]“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歷來認為真正推動歷史前進的風流人物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才是社會革命的主體力量。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毛澤東在全黨樹立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群眾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整頓黨的作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23]等文章中,具體提出了報刊的出版宣傳要為革命服務的原則、為群眾辦報的思想等具有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出版觀。

人民利益是鄧小平執政為民思想的核心,也是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邏輯起點。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提出的“三個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被視為人們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江澤民在1994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新聞出版單位在進行宣傳出版工作時,要從“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四方面對人民群眾發揮重要作用,“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24]并且在1996年9月26日視察人民日報社時再次強調了出版工作的出發點,出版工作要始終堅持從全局出發,從黨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胡錦濤在考察《人民日報》時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25]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人民性原則即意味著出版依靠人民群眾,也意味著出版為了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堅持人民性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無產階級的出版工作既要堅持黨性,也要堅持人民性。

三、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演進中的融合創新

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我國生產力快速發展和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出版行業開始擴大出版產業規模的“大出版”探索。在互聯網等技術的推動下,出版不再只是出版業的行為,在媒體融合的數字時代,所有從事信息生產的內容提供者都成為出版者。隨著出版行業外延的延伸,傳統的紙質媒介出版在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下延伸為數字化電子媒介形態,形成以信息技術變革為基礎、以互聯網為延伸的“大出版”觀念。傳統上以紙本為介質,主要表現為報刊、圖書等出版物的出版傳播是較為純粹的出版活動,廣義的“大出版”置身于更大的視野,是指“提供精神產品、發揮社會效益,與文藝、理論和新聞相聯系的出版行為”。[26]目前基于互聯網技術誕生的博客、維基、內容聚合等多種新媒體形式都符合出版的要素,屬于出版范疇。這就是所謂的“大出版”視角,即包括但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出版。[27]在出版外延不斷擴大的今天,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也隨著出版形態的豐富而發展。

1. 從紙質出版媒介到全媒體出版的創新發展

長期以來,報刊、圖書是人類在較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信息復制和傳播最重要的媒介,現代化發展進程加快,技術進步帶來巨大能量,紙媒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或主要通道。2002年,《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規定:“互聯網出版,是指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將自己創作或他人創作的作品經過選擇和編輯加工,登載在互聯網上或者通過互聯網發送到用戶端,供公眾瀏覽、閱讀、使用或者下載的在線傳播行為。”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出版實踐中,隨著信息技術手段更迭帶來的媒介技術突破,互聯網出版完全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編輯、出版、復制和發行等諸多概念。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內容傳播已被納入現代意義的“大出版”范疇,出版物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數字出版物,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更為頻繁的新興出版形態。

報刊是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活動長期的、銳利的思想武器,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進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喉舌”,也是列寧所說的“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主要依靠報刊等傳統紙媒,印刷是報紙批量復制的手段,同時期應用較為廣泛的還有電報、廣播等較為傳統化的電子媒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已逐漸應用于新聞出版等相關行業。胡錦濤高度重視互聯網這種新興傳播載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他指出:“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25]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了建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現代傳播體系的發展目標,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出版媒介的擴大也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陣地要因時而變,互聯網已成為目前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主陣地、最前沿,從紙質媒介到全媒體的創新發展,也意味著出版發展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出版形式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

2. 從“政治家辦報”到“黨管媒體”原則的與時俱進

1957年至1959年間,毛澤東多次提醒文化工作者,“在帝國主義消滅以前,報紙,各種意識形態的東西,都是要反映階級關系的”。[28]1957年6月7日,毛澤東在與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胡喬木和新華社社長吳冷西的談話中首次明確提出“政治家辦報”概念,指出“寫文章尤其是社論,一定要從政治上總攬全局,緊密結合政治形勢。這就叫政治家辦報”。[29]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政治家辦報”,牢牢把握意識形態戰線,“政治家辦報”的思想強調政治意識在出版工作領域的重要地位。

江澤民進一步豐富并拓展了毛澤東關于“政治家辦報”的內涵和外延,他在1996年1月24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中指出:“毛澤東同志過去講,要政治家辦報。我看不光是辦報紙,辦通訊社、辦廣播、辦電視、辦出版社,都要有政治家素質。”[24]也就是說所有從事新聞出版文化建設的工作者,要自覺同黨中央保持一致,“確保新聞輿論宣傳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胡錦濤在2000年1月11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中進一步深化“政治家辦報”思想,并提出“政治家辦報、政治家管宣傳、政治家管文化”的要求,“要認真執行江澤民同志關于培養一大批既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又熟悉理論、新聞、出版、文藝工作業務的專門人才的指示,積極落實政治家辦報、政治家管宣傳、政治家管文化的要求”。[30]

“政治家辦報”思想在毛澤東最先提出后,由黨的歷任領導人不斷繼承與發展,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注入不同的時代內涵,從“政治家辦報”到“政治家管宣傳、管文化”再到“黨管媒體”,黨對媒體的領導因時代發展帶來媒介更迭而不斷注入新理念。“要堅持黨管媒體,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臺、辦新聞網站,各級各類傳播渠道都要堅持黨的領導。”媒介技術變革,帶來的不僅是從報刊、廣播、電視等向互聯網發展的傳播渠道的變化,更引發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間輿論場的交鋒。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類平臺媒體、自媒體應運而生,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產生了深刻變化。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的講話中再次提及“政治家辦報”,進一步明確提出“黨管媒體”的新要求,黨和政府主辦的報、刊、臺、網等各種媒體傳播渠道是黨的宣傳陣地,要始終堅持黨對新聞媒體和出版工作的領導,“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嚴格落實政治家辦報要求,確保新聞宣傳工作的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對黨忠誠可靠的人手中”。從“政治家辦報”到“黨管宣傳”“黨管媒體”,都是中國共產黨在輿論宣傳工作的長期實踐中與時俱進的重要原則。

3. 尊重時代規律,出版內容因時而變

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馬克思敏銳地發現,普魯士政府的書報檢查只是表面上不阻撓對真理的探討,但實際上卻隱藏著對真理探索的束縛。書報檢查令中將真理探討限定為“嚴肅和謙遜的”,這使得探討在一開始就脫離了真理,并“使注意力轉移到由法律賦予挑剔權的第三者”身上。馬克思認為“作者的一切活動對象都被歸結為‘真理這個一般觀念”,也就意味著,出版活動的實踐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討真理的過程。在馬克思看來,出版實踐活動中、作家寫作時更注重真實和事物的本質,他們并不排斥使用鄉音和土語,“相反,天才的謙遜恰恰在于用事物本身的鄉音和表達事物本質的土語來說話。天才的謙遜是要忘掉謙遜和不謙遜,使事物本身突現出來”。[20](107-135)在《〈萊比錫總匯報〉在普魯士邦境內的查禁》中,他也再次強調真正的人民報刊的寫作出版要體現人民的思想、憂慮和希望,“拋棄高傲、自負和剛愎自用的作風,成為現代荊棘叢中一棵道德精神的玫瑰”。[20](353)

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肯定了《晉綏日報》“內容豐富,尖銳潑辣,有朝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群眾斗爭,為群眾講話。在他看來,報刊出版的內容既要引人入勝,又要通過報紙正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這是我們革命無產階級應有的戰斗風格”。[23]他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提出,出版寫作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同時也要吸收和學習“國外的進步道理和新鮮用語”,“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 ”。[31]

鄧小平認為辦好報紙的前提在領導,“結合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32]在出版寫作中要結合實際和當時當地的中心任務,且要“切合群眾需要,更通俗活潑”。江澤民提出報刊登載、出版的報道要使人在受教育的同時,也得到美的享受,即“主題好,內容好,語言也很精彩”,新聞作品要避免“不講究辭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來覆去老是那么幾句套話,也有的嘩眾取寵,亂造概念,詞句離奇,使人看不懂”的不良文風。[33]在中國共產黨歷任領導人中,胡錦濤首次提出要“按照新聞規律辦事”,也要注重“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現實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重視國內輿論主戰場的把握,重視宣傳人民群眾,“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也重視在國際輿論環境中增強國際傳播話語權,進一步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在國際傳播體系中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傳播,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結語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立場、觀點與方法是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馬克思主義傳播觀等理論體系一脈相承的。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進行歷史溯源和演進梳理,有利于更好地厘清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的認知,更好地構建和推進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現象和出版活動的理論體系建設。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國面臨著不同的發展國情,在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思想的中國化推進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家和無產階級建設、改革和發展的歷史實踐的基礎上,依據具體國情對馬克思主義出版思想進行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的認識論、方法論的統一,在歷史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形成、發展與演變。

新聞和出版的核心指向是具有強烈意識形態意義的文化事業和產業,用什么樣的新聞觀、出版觀指導國家、政黨和其他社會成員的文化實踐,事關國家的安危秩序和社會的思想觀念,在一定意義上,新聞觀與即時性的傳播和輿論緊密相連,出版觀的影響則是更深刻的常態性的文化思想傳播。出版“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國際化視野要求我們明晰并把握馬克思主義出版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中國國際話語,在世界話語體系中進行良性的話語表達、有機互動和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 方卿,王一鳴. 40年新聞出版事業與產業發展[J]. 中國出版,2018(22):3-7.

[2] 楊保軍. 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觀念及其基本關系[J]. 新聞大學,2017(4):18-25,40,146.

[3] 林楓. 繼續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堅強陣地[J]. 新聞與寫作,1994(9):12-13.

[4] 高楊文. 馬克思主義傳播觀理論體系構建的思考[J]. 傳媒,2020(14):93-96.

[5] 石宗源. 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 始終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J]. 求是,2004(18):20-23.

[6] 陳力丹.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體系[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

[7] 童兵.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的時代條件和在今天的發展[J]. 當代傳播,2014(1):37-40.

[8] 鄭保衛.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形成與特點[J]. 中國記者,2001(5):27-29.

[9] 周家華. 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J]. 出版發行研究,2012(7):29-32.

[10] 鄭保衛. 論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與編輯出版工作[J]. 中國編輯,2015(2):11-14.

[11] 周根紅. 共產黨早期出版事業與革命思想的轉型[J]. 中國出版,2012(6):56-59.

[12] 朱至剛.“我們”為何以“新聞”為起點——試析《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的理論構造[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06-113.

[13]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列寧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8.

[1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列寧全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16] 楊保軍. 論當代中國“黨媒”理論體系的構建[J]. 新聞界,2021(1):16-25.

[17]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 第二卷:1950[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246.

[18] 江澤民在接見《解放軍報》社師以上干部時的講話[J]. 新聞戰線,1996(2):3-4.

[19] 陳力丹. 學習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筆談之三 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J]. 新聞與寫作,2008(7):9-10.

[20]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22] 毛澤東.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四八年四月二日)[M]//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3-402.

[23] 毛澤東. 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一九四八年四月二日)[M]//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1322.

[24] 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6-510.

[25] 胡錦濤. 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J]. 新聞戰線,2008(7):1-3.

[26] 王凌. 談“大出版”[J]. 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1995(3):63.

[27] 肖東發,李武. 基于“大出版”視角培養出版人才——北京大學編輯出版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案例分析[J]. 中國出版,2009(9):3-7.

[28] 毛澤東.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M]//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七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3.

[29] 吳冷西. 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段[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40.

[30] 胡錦濤. 胡錦濤文選: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86-397.

[31] 毛澤東. 反對黨八股[M]//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0-846.

[32] 鄧小平. 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一九五○年五月十日)[M]//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150.

[33] 張宿堂,何加正. 江澤民總書記視察人民日報社[J]. 人民論壇,1996(10):15-17.

Th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WANG Yan-long(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 The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is the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publis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rough tracing its history and sorting through relevant materials,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conceptual adherence to the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includes two levels: publication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CPC, mass communication needs to adhere to the people principle. Among them, the principle of the CPC is the first and foremost essential point of the Marxist publication view.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include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media of publishing has developed from print media to full media; the regulatory body has developed from newspaper running by politicians to media runn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publications have always insisted on being relevant to the general public as well as changing with the times, respecting the laws of the times, and combining practices with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evolution; media integration; publishing concept

主站蜘蛛池模板: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黄|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国产91导航|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91精品国产丝袜| 成人亚洲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国产91视频免费|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九九|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丁香婷婷激情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婷婷成人综合|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婷婷午夜影院|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香蕉|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欧美一级在线| 91九色国产在线|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AV熟女乱| 久久综合色88|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日韩AV无码一区|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视频一区亚洲|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