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全清清
關鍵詞 智媒時代;時空觀念;虛擬現實;在場與缺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6-0078-03
英尼斯的媒介偏倚理論將時空觀引入傳播學研究中,他認為,媒介偏倚可以分為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前者以石刻、羊皮紙等質地堅固或形態穩定、保存時間較長的媒介載體為代表,意為可以打破時間的禁錮長久傳播,而后者主要是指莎草紙、報紙等易于傳播的載體,主要是克服地理空間的障礙[1]。大眾傳播媒介的四次革命以來,已經在多個層面幫助人們打破了時空限制,實現了跨時間、跨地域的信息傳播,形成了電子媒介階段的媒介時空觀念。
1.1 被“釘牢”的線性時間
在紙質媒介時期,報刊的出現使得信息可以更加恒久廣泛地傳播,但人們的時空觀念沒有變革性進展。以廣播和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通過設置固定的播放時段,將人們一天之內的生活劃為線性的時間軸。人們利用節目的線性時段主動記載時間,根據時間占據的多少、出現的順序、時段判斷時間的重要與否,以此來安排個人日程[2]。由此看來,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正在潛移默化地規制人們的生活作息。普通受眾無法改變廣播電臺、電視節目的時間規劃,只能被動接收這種安排好的時間,產生了“新聞時間” “黃金檔時段”的時間觀念[3]。這種線性且不可逆的時間并不是人們主動形成的,一旦錯過就不可重復,并且不可靈活變動。
1.2 被“取代”的真實現場
廣播和電視為人們構建的媒介景觀,縮短了空間距離。電視上的各種直播以及新聞報道呈現出跨越地理空間限制的景觀,這種視覺效果在方便程度、表現形式上都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現場效果,真實現場開始被媒介現場取代。這種現場是由人工搭建的“實擬空間”,便于觀眾直接地觀看。此外,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大眾媒介使地球產生“擬態環境”,即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提示的信息環境[4]。那么,人們對外部空間的認知應該由其周圍所處的現實空間、社會空間、媒介空間交織而成,媒介現場賦予了人們對空間更豐富的了解,經過大眾傳播媒介的篩選,人們的空間觀念和對空間真實性的感知也受到媒介環境限制。
互聯網時代,人們可以實時獲取任何想要的信息,線性時間被解構為“分子云”式的碎片化時間。網絡空間帶來的便捷和即時交流的特點,不再要求雙方個體必須同一時間處于同一地點,從而沖破了地域的界限,更大程度地解放了人本身[5]。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的技術運用,更是使人們融入進智能化媒體描繪的全新圖景。
2.1 瞬息萬變:打散固定連續的時間感受
1)從公共時間軸到個人時間軸。一方面,傳統的媒介線性時間給予用戶的可選擇性低,在互聯網普及之后,這種固定連續的時間感受被打散,用戶可以自己選擇在什么時間瀏覽什么內容,建立自己的媒介時間軸??ㄋ固貙γ浇闀r空的論述中提出,數字媒介使人類感覺到過去和未來共同融合在當下,它既破壞了人的“邏輯時間序列”,又破壞了人的“生物時間感?!盵6]用戶可以通過自行建立個人時間軸,對自己的生活施加序列,不再具有大眾媒介的固定標度。另一方面,與以往大眾傳播媒介不同的是,基于大數據信息技術的算法推薦機制根據用戶的個人喜好以及瀏覽偏向,為用戶制定專門的個性化信息推送,用戶不需要依據公共時間軸來選擇接收的內容,僅在手機、電腦上就能完成個人時間管理。在自由時空中安排信息軌跡的個人,都擁有高度異構化的個人“信息菜單”及“媒介菜單”。個人在自由時空中安排信息行為,由個人時間、空間、意識來衡量、選擇、組織,以建立海量信息之外的個人菜單。
2)速度與斷裂——滯后的時間感知。麥克盧漢指出,電子媒介對現代社會形勢沖擊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速度和斷裂。新媒體環境下的時間具有碎片化、無序性、快節奏、即時性的特點。為了方便人們利用排隊、乘坐交通工具、工作閑暇等稍縱即逝的碎片時間,微信、微博、知乎等平臺的內容生產越來越趨近于短小精煉,近些年興起的短視頻平臺、移動直播等更是如此。數十秒的內容呈現帶來的感官刺激,讓用戶在碎片化的狂歡中逐漸迷失自我,“被抹去”的時間觀念使用戶在接連不斷的視頻消費后漸漸失去對時間流逝的判斷。于是,這種滯后的時間感知成為了新媒介環境下用戶的生活常態。
2.2 人機共生:構建無須到場的空間體驗
1)從“現場”到“在場”。在電子媒介出現之前,人際交往和傳播活動都要求兩者必須“同時在場”,雙方需要對空間有共同的實體感知。隨著智能媒體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普及,通過5G、人工智能、VR/AR/MR等技術,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達到萬物皆媒、人機共生。大眾媒介為人們打造的可以遠距離、跨時空體驗的“現場”,經過幾百年的兜兜轉轉,輾轉回到雙方能夠“同時在場”。值得一提的是,媒介空間的智媒化使受眾沉浸于這種“在場”的體驗的同時,造成了社會空間的某種“缺席”?!霸趫觥焙汀叭毕?,即“身體經歷的物理空間與其關系網中親密的精神空間之間、在偶遇的社交關系與他們主動選擇的社交關系之間進行選擇”[7]。這種“在場”和“缺席”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也極高,例如,在對大學生群體的深度訪談中,他們表示,多數時候即使幾個人處于同一空間,也可能通過社交網絡或多人游戲進行交流,而不是面對面的聊天或談話。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用手機、平板來看新聞、刷視頻、進行虛擬社交活動等,卻時常忽略了現實環境中身邊人的真實交流與切身感受,即使他們的身體處于某一具體的物理地點,而此時的他們更多的可能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所思考和關注的內容早已不在此處,呈現出了一種身體的“在場”和精神的“缺席”。
2)壓縮與延伸——逼真的虛擬場景。吉登斯提出“時空分離”的概念,一方面,手機媒體能夠實現即時的遠距離信息傳輸,信息通訊取代了身體的到場,實現了“空間壓縮”;另一方面,智能媒體使交際雙方所在的物理空間與在交際行為過程中建構的非物質空間之間的相互延伸和滲透成為可能,強化了“時空延伸”[8]。虛擬場景愈發能被真實地呈現,現實空間向虛擬空間滲透,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深度交互,模糊了人們的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界限,進而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比如移動直播、3D打印生產、VR體驗館、AR/VR/MR多樣化全景式報道等新興產業的興起。哥倫比亞新聞學院Tow數字新聞中心在其報告中指出,VR技術具有的浸潤式視頻捕捉能力和移動終端傳播能力,正在前所未有地將新聞觀眾轉變為新聞目擊者①。
3.1 時空私密性缺失,公私界限逐漸模糊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既是內容的生產者又是內容的接收者。于是,用戶在用個人賬號建立自己的個人時間軸的同時,也在將這條私密的時間軸向公眾呈現。以社會化媒體抖音為例,創建者設計抖音的初衷是為用戶提供發布生活碎片視頻的平臺,打造一個廣大受眾其樂融融分享美好生活的網絡地帶,但是與微信朋友圈主要面向現實中的社交關系的好友不同,其受眾可以是全體網民,用戶無意間發布的視頻有機會獲得高瀏覽量,被許多并不熟識的人看到,而這其中可能包含的個人信息的隱私則面臨著被泄露的風險。
除了時空私密性的缺失外,公私界限的模糊也成為新媒體平臺中日益普遍的現象。例如,在資訊社交類平臺微博上,越來越多的明星、網紅的花邊新聞登上熱搜,不僅造成了疫情關鍵時期公共資源的占用,還讓廣大網友們在沉迷于“吃瓜”的同時,喪失了對更具新聞價值的社會新聞和國家大事的關注。長此以往,必定會對網民們的信息接收造成誤導,不利于資訊社交類平臺發揮輿論引導和社會聯結的功能與作用。
3.2 時空緊張感加劇,焦慮情緒不斷蔓延
信息技術出現并且不斷發展之后,人們的空間觀念由于真實和虛擬空間的共同存在和不斷切換,很容易發生錯亂[9]??臻g上的難以逾越性被新興交通工具以及新智能媒介打破,而電子媒介將對時間的注意從鐘表轉移到了手機顯示屏,這使得人們可以在日常工作、娛樂期間,不必特意留意鐘表上的時間。與鐘表上的時間呈現相比,鐘表上指針的轉動使時間的進展更加清晰且直觀,而媒介呈現的時間僅僅是一串數字,不知不覺中的變化更易加強時間上的緊張感。
另外,智能媒介奇妙而震撼的時空體驗感更易使受眾沉浸其中,因而丟失理性的時間安排與規劃,在海量信息流中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更有甚者,一些視頻短視頻軟件在播放過程中會遮擋手機屏幕的時間,以此來模糊受眾對時間的感知,擠壓用戶的現實時間,讓其在軟件中消耗更多時間,獲得更大的瀏覽量。受眾沉浸于新媒介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娛樂圖景”,工作和生活的大量時間被占據,最后在經受不住誘惑的自責與愧疚下,焦慮情緒甚至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都會隨之產生。
3.3 媒介碎片化嚴重,深度思考日益匱乏
以微博、微信、知乎為代表的多元化文字信息平臺、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以虎牙、斗魚為代表的移動直播平臺,都以生動、簡短、精煉的內容來娛樂用戶或進行知識賦予。在這些平臺中,用戶運用信息檢索功能,可以直接快捷地獲取信息,并且可以進行簡便地復制和粘貼。隨著碎片化趨勢的滲透,用戶長時間處于碎片化信息輸出的媒介環境下,逐漸適應了這種信息接收模式。
碎片化模式不僅帶來了信息獲取的便利性,提高受眾學習和研究的效率,也弱化了受眾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必要的分析、篩選、獨立思考、邏輯分析、規范表達的能力。而這些思維的弱化將使受眾無法再進行獨立的深度思考,遇到問題首先想到尋求媒介的幫助,從而影響到受眾在生活、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媒介依賴性增強,人格分化問題突顯
手機在現代社會愈發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地一部分,用戶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沒有媒介仿佛失去“依靠”,當手機不在身邊,會感覺到坐立難安。而在閑暇時間,大多數用戶不再愿意尋求更有意義的事情,而是選擇利用手機瀏覽咨詢、視頻、直播等打發時間,甚至在工作的空隙也克制不住想要打開手機查看是否有新訊息、新內容產生。這對媒介的依賴顯然讓媒介不再是輔助學習、工作、研究的工具,反而影響了用戶的正常生活。
媒介依賴的另一個原因,可以歸結為網絡虛擬世界帶來的新奇體驗,用戶能夠在朋友圈、微博空間等社交媒介營造不同于現實世界自我的人設,結交虛擬的網絡朋友,進而獲得更多的贊揚和追捧。這種來自虛擬世界的快感可能會使用戶逐漸迷失現實空間的自我,產生現實和虛擬時空的人格分化。
智媒時代的到來必然造成線性時間和實擬空間的再度解構與重組,并且無時無刻不影響人們的時空體驗,重塑人們的時空觀念。新興技術在社會化媒介的應用,在給用戶帶來更加精彩的感官刺激的同時,也讓用戶面臨著日常生活中時空觀念新的挑戰。我們也許無法抵抗線性時間和實擬空間被解構的趨勢,也無法改變新媒體帶來的時空觀念翻天覆地式的巨變,但是可以在認識到這種時空沖擊的社會影響后,采取積極的態度合理使用新興媒介,謹防技術發展帶來的物質與精神的割裂與異化,為擁抱一個萬物互聯、人機共生的未來做好充分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而這一切,都有待于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
注釋
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Tow數字新聞中心發布的《VR新聞專題報告》,參見:http://towcenter.org/research/ virtual -reality-journalism。
參考文獻
[1]哈羅德?英尼斯.傳播的偏向[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71.
[2]劉宏,周婷.場景化時空:一種理解當今社會的結構性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8):27-32.
[3]姜楠.媒介變革對時空觀念的重塑與再造:一種媒介時空觀的歷史視角[J].新聞世界,2018(9):80-83.
[4]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葛彬超.媒介文化與跨時空互動[J].學術研究,2011(12):34-38.
[6]季念.手機傳播中的時空重塑:2000年以來國外學者關于手機與時空關系研究論述[J].文藝研究,2008(12):62-72.
[7]菲利普?N?霍華德.卡斯特論媒介[M].殷曉蓉,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6.
[8]王長瀟,任媛媛,盧秋竹.移動網絡視頻的時空觀及其影響下的人際關系[J].教育傳媒研究,2017(5):12-15.
[9]張慧.新媒介語境下時空緊張感現象的形成原因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