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朵朵
買基金不賺錢,該不該拋?相信這也是很多基民的煩惱。從表面上來看,老張當前最大的痛苦,就是坐了一年的“過山車”,而沒有實際的收益;最大的疑惑,是接下來到底該“上車”,還是“下車”。但從家庭理財的角度來看,他更應該考慮另一個問題——自己的理財目標!
沒有目標,何必理財
老張一直以來都是一位穩健型的投資者,為什么會突然轉向投資權益類基金呢?顯然,是為了“賺錢”,而且最好是賺大錢。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想賺錢,是很多人開始接觸理財最簡單、最直接的理由。但是,這樣的想法靠譜嗎?
有個理財小故事是這么說的:有人問一位富翁:“什么是生財之道。”富翁反問:“我可以教給你,不過,你可否告訴我,你賺到錢之后,準備用來做什么?”那個人說:“我也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發過大財。”富翁說:“那怎么行!發財之后要到墨西哥的哥阿卡普可港去玩一趟,賺了錢以后要買房子、買汽車……預先有個詳細的目的,這就是賺錢的規則。”
想想,我們大多數人在做很多事之前都會有個規劃,比如考試前有復習計劃,出去旅行前會做個攻略,就算是計劃在外面吃一頓飯,可能也會在某些點評APP上看個不停。那么,為什么一旦到了理財方面,很多人就只想賺錢,而不做功課呢?
其實,在老張的案例中,他理財目標是非常明確的,按重要和緊急程度來排序依次為:1.為兒子籌備買房首付款;2.夫妻倆的舒適退休生活;3.家庭資產的保值增值。先明確了這些后,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上車,還是下車?
梳理一下老張現在的全部“家當”,除了自住房產以外,還有一套150萬元的投資性住房,以及182萬元的金融資產。不過,這其中,投資性房產和150萬元的金融資產都要給兒子未來買房用,剩下來留給自身養老的是30萬元。
可見,當前對老張來說,最重要的一個理財目標就是:為兒子籌備購房首付款。兒子現在25歲,已有穩定女友,但具體什么時候結婚還沒定下,可能是馬上,也可能是幾年后,都有可能。那我們就取一個大概率區間吧,比如兒子27~28歲左右的時候結婚,也就是未來2~3年之間。這樣一來,購房更應該作為一個中短期的目標來考慮,在選擇投資工具上,更應該考慮穩健、流動性較高的產品,收益高低就并不是第一位的考慮要素了。
對于老張來說,債券基金是較合理的選擇。既然原本就習慣投資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說明并不喜歡承受太大的波動,而現在此類銀行理財產品難覓蹤影,凈值型產品又感覺“看不懂”,不如就選擇債券基金。
按照風險大小來劃分,債券基金分為純債基金,以及可以部分投資股市的二級債基和可轉債基金。老張可以贖回80萬元股票型基金,投入長期純債基金,最好持有半年以上,一直到需要購房的時候再贖回。銀行存款的收益較低,在存款到期后,也可以考慮投入純債基金。
當然,純債基金也會虧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直接買股票型基金呢?這是因為絕大部分的純債基金,都不會遇到那只半導體基金的情況(1個月虧30%),只要你選擇一只長期業績較好、回撤幅度較小的基金,“踩雷”的概率就很小,持有1~2年以上穩健增值的概率較大,虧損的概率也極低。
比如說,2021年1月,債市的情況整體不佳,天天基金網上的951只長期純債基金中有60%都虧損了;但是如果我們將時間拉長到1年,787只成立滿1年的產品中,92%以上的基金都獲得了正收益。其實過去一年債券基金的表現并不佳,但即使如此,虧錢的概率也很低。
但還需要注意的是,純債基金的確是可能出現短期虧損的,但千萬不要再因此而頻繁換基金了,只需要堅持持有即可。
自身養老怎么安排?
老張的第二大理財目標,是為自身養老作準備。目前來看,扣除給兒子準備的購房首付款以后,只剩下了30萬元,看上去并不多。
那么,30萬元夠嗎?從生活支出上來看,退休后夫妻倆的收入為1萬元(投資性房產應該已經出售,沒有了租金收入),目前的支出為7000元/月,按現在的消費水平繼續下去,退休后每月還能多出3000元的結余。
此外,老張還有5年退休,張太太還有7年,在這幾年間還能有一些積累。按目前的收支結余水平來看,5年后存款至少還能增加60萬元左右,7年后有75萬元左右。在不進行任何投資理財的前提下,加起來兩人退休后大約有100萬元的存款。
5~7年后的退休養老需求,可以作為一個中長期的目標。在這個期間,30萬元和每月結余的1萬元,都可以進行投資,除了上述純債基金是一種選擇,如果愿意稍微承擔一些風險,也可以投資風險較高的二級債基或混合型基金。其中,30萬元一次性投入,每月的結余可進行基金定投,到退休前獲得了一定收益的時候再一并贖回,投入低風險產品。同樣,不頻繁換基金,也仍然是要遵守的重要原則。
現在年輕人常說的一句話是:“人生沒有目標,和咸魚沒有什么區別。”從老張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理財方面,雖然沒有理財目標也不至于讓人成為“咸魚”,卻足夠讓投資者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心理,無法安心地應對投資中上上下下的“波動”。而一旦有了明確的理財目標,向目標航行,就可以“乘風破浪”,在復雜的理財市場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一片“帆”。
柴犬小課堂:為什么不能頻繁換基金
買基金不能只看收益,也要看成本。除了大家熟知的申購費、贖回費以外,基金還有認購費、管理費、托管費等成本,不同產品的費率各不相同,在購買基金之前,比較各項費率的收取方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也是一門技術活兒。
大多數權益類基金的申購費為1%~1.5%,認購費0.8%~1.2%;而投資金額每上一檔,費率就會相應降低。在一些互聯網基金代銷平臺,很多產品能獲得申購費1~3折的優惠,如今在一些手機銀行和機構APP中,也有部分產品有折扣。
基金的贖回費標準不同,通常與持有基金時間長短有關,一般持有基金時間越長,贖回費率就越低。這個規則對大部分基金都適用。
最后,基金的C類份額,不收取申購費,持有30天再免贖回費,但持有的每天都計提銷售服務費,因此持有時間短的話可選擇C類份額,選擇A、B類則會被收取較高的申購和贖回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