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


中國擁有非常悠久的家教傳統,形成了許多優良的家風,傳承有序的家教、家風對中華民族的整體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當代中國社會環境、社會觀念和家庭結構、家庭規模、家庭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對人生成長、人心維系具有重大作用。如何弘揚悠久的家風傳統,塑造與個人、社會、國家良性互動的當代家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家庭對中國社會的意義
重視家庭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傳統。《周易·序卦》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弊鳛閭€體的男女必須以家庭為單位結合起來,而由家庭關系體現出來的夫婦、父子關系會進一步成為社會的基礎。《大學》在講人生修養時,也建立起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序列,把治理家庭當作一切社會治理的起點。
在中國古代,家庭不僅承擔生產生活功能,也承擔教育功能、倫理功能、社交功能、情感功能,是整個社會構建的基礎?!靶摭R治平”的基本修養路徑和家國同構的社會構造模式使得家庭被賦予重要的價值?!褒R家”是人生修養施之于外界,形成教化的第一步;家庭是儒家教化的起步點和試驗田,中國古代重視家庭教育就是在這個前提基礎上展開的。
(二)中國的家教傳統
中國古代有官學、私學,也有家學。家教既包含著家學的內容,又比家學更加廣泛。通常來說,家學指家傳的學問。比如西漢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家傳史學,這樣的家學以學問為基礎,知識的指向性強,因此只能存在于知識家庭。而家教則不然,家教可以包括學問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倫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因此不僅僅是知識家庭可以施教,不識字的家庭也可以施教。比如我們熟悉的孟母斷機、陶母截發等,這些都不包含知識教育的內容,而是廣義的人生教育。中國社會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家教也展現出不同的特色。但總體來說,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國古代家教的最核心內容。
(三)父母在古代家風建設中的作用
1.父母在傳統家庭中的定位
中國古代家庭有著比較嚴格的性別分工??傮w來說,唐朝以前,人們更傾向于認可父親的家教責任,而唐朝及以后,人們更多地承認甚至強化母親的家教責任。宋以后小家庭興起,家庭成員的單純化使得父母雙方都必須竭盡全力,在這種情況下,主內的母親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此外,唐宋以后,科舉制的發展使得家庭教育變得更加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母親的督導職責變得繁重。那么,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父母雙方在家教家風的建設中,各自承擔怎樣的功能呢?
2.父訓
父親進行家教,其中第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家訓。這些訓導流傳下來,形成中國一以貫之的家教傳統。借助歷朝歷代不絕如縷的家訓,我們得以窺知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和行為準則是怎樣在家族內部傳承下去的。第二種方式是知識教化與風范傳承。例如東漢時期,北海甄宇以講授《嚴氏春秋》著稱,后來,甄宇傳其業給兒子普,甄普又傳其業給他的兒子承。此后的宋代三蘇父子、元代的趙孟頫祖孫三代,都體現了父子之間知識與風范的傳承。因為父親在傳統家庭中的強勢存在,父親的家教體現出濃厚的權威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父親用一種相對慈愛的方式教育孩子,仍然能對孩子形成很大的震懾。
3.母教
母教雖然長久存在,也有非常多的動人事例,但在比較漫長的時間里,母教的價值一直被低估。不過隨著小家庭地位的上升,母親在教育實踐中發揮的作用逐漸增強,整個社會出現了對賢母的追求:孟母擇鄰、陶母退魚、歐母畫荻、岳母刺字成為古代母教的典范,四大賢母的形象也基本在南宋定型。同父訓相比,來自母親的家教具有如下特點:從身邊事下功夫,注重習慣的培養;強調以身作則,以情動人。
明代《內訓》云:“導之以德義,養之以廉遜,率之以勤儉,臨之以嚴恪,以立其身,以成其德”。這里強調了母教的四大功能:訓導、教養、表率和監督。這四種教導是全方位的,又是細致入微的。母教和父訓特點不同,但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家教傳統。
在中國古代,父訓母教并重一直是值得珍視的傳統。父親的家教偏重于人生引導,母親的家教偏重于規矩的養成。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小家庭地位的上升,母親在教育實踐中發揮的作用逐漸增強。而且,賢母的教育都不局限于小家庭的得失,而是體現出清晰的家國情懷,這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重視發揮婦女在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獨特作用這一要求完全吻合。因此,中國優秀的家風家教傳統包括對家庭的高度重視,以及以德為先的家教理念和父訓母教相互配合的家教實踐。這些傳統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深入思考并發揚光大。
(一)中國當代家庭的新變化
重視家庭是中國的傳統,但是,在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改變后,當代家庭的構成形態、成員關系、社會定位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1.小家庭的普遍化與兒童成為家庭核心
新中國建立后,有三大因素對中國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家族解體、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確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在這三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三口之家”式的小家庭逐漸成為家庭結構的主體,這對中國的家庭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傳統的祖孫三代構成的“五口之家”中,年長的祖父母擁有崇高的威望,孝道成為家庭價值的核心,祖父母的耳提面命是對父訓母教的有力補充。而且,因為子女數量相對較多,孩子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成長,形成另一個重要的家庭價值——“悌道”,孝悌之道在家庭之內自然形成。但是,在父子兩代構成的“三口之家”中,祖父母不再出現,兄弟姐妹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成為家庭關注的核心。這在中國家庭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
2.性別分工模糊化與平等家庭關系的構建
中國傳統社會奉行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男女平等,婦女與男子擁有平等的勞動就業、同工同酬的權利。廣大婦女紛紛走出家門,女性就業人數和共和國的建設步伐共進。據美國勞工部網站發布的一項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高達68%,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列第一。這樣龐大的婦女就業規模和較高的勞動參與率使得傳統的性別分工逐漸模糊。雖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婦女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仍然遠遠高于男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中國公民每天投入家務勞動的時間,女性為126分鐘,男性為45分鐘,女性比男性多81分鐘)。但是,男女雙方都同時參與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之下,傳統中國夫尊妻卑的觀念受到極大的挑戰,傳統家庭中權威—服從的尊卑關系被相對平等的關系所取代。家庭教育也由原來的父→母→子模式變為父/母→子模式。
3.家庭與國家關系的新變化
傳統中國家國同構,國家是家庭的擴大和延伸。在家國同構的格局下,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如今,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繼續存在,但是它已經不是國家的縮小版,而是男女兩性通過婚姻關系締結的、地位平等的社會生活單位;同樣,國家仍然是千千萬萬家庭的集合,但是它也不再是家庭、家族的自然延伸,而是由領土、人民、文化和政府構成的社會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對應的是個人,而不再是家庭。因此,如何構建新時代的家國關系也就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二)當代中國家庭教育的新變化
1.社會變化對家庭教育的挑戰
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關系的變化以及社會流動對家庭的沖擊,使得當代中國的家庭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首先,在傳統中國,家庭結構相對復雜,足以構成一個小社會,讓孩子在其中學習人生經驗。例如,孩子通過與長輩之間的互動可以體悟到與師長、上級打交道的規矩,通過與同輩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體悟到與朋友、同學、同事交往的道理。身處于一個更為復雜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實現自身定位。但是,今天的家庭結構過于單純,孩子又是整個家庭的核心關注點,人生的養成教育很難通過家庭來自然實現。其次,傳統的家庭教育定位非常明確,它就是一種人生教育,以養成君子(淑女)、延續家族為主要使命,以涵養道德和培養為主要內容。家庭因為文化積淀深厚,形成家學傳統。但是,因為作為中國學問主體的儒家學說仍然是以“修齊治平”的倫理關照為主要追求,因此,家學和家教可以相得益彰。如今知識教育成為教育的主體內容,而且和道德教育形成了清晰的分別,這不僅意味著“學問”和“教養”的截然分開,還意味著家教也被拉入知識教育的“戰車”上,家庭教育越來越知識化和功利化,人生教育則變得邊緣而模糊。再次,在傳統家庭中,因為鮮明的性別分工,男孩子模仿父親成長,女孩子模仿母親成長,父母在家教中的責任角色相對明確,而且由于承擔著延續家族的重要責任,父親在家庭建設中投注了空前的精力。但在今天,隨著社會力量的增長、資訊的發達,孩子已經不完全是看著父母的背影生活。男孩子不必模仿父親,女孩子也不必模仿母親,傳統的家教分工受到沖擊。此外由于整體社會不再把家族的延續作為重要追求,又因為受傳統觀念影響,男性在家庭經濟方面壓力更大,必須以更多精力投入工作的社會現實,因而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地位和作用相對都在弱化。因此,我們才會看到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困擾——焦慮的母親、“佛系”的父親和定位不清晰的家教。最后,當代中國在社會發展和轉型中還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問題——人口流動帶來的家庭殘缺,致使農村的家庭教育空前艱難。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報告《2015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中國留守兒童(指外出務工連續半年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的數量有一億之多。這些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對現階段中國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2.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對家庭教育的挑戰
在今天,教育已經明確區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人生教育,學校教育主要是知識教育,社會教育主要是審美和情趣教育。在三者之中,學校教育發展最為強勢。據統計,1946年我國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5萬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179.8萬人,小學在校學生2285.8萬人。當時按全國4.7億人口計算,平均每萬人中僅有高等學校學生3人,中等學校學生38人,小學生486人。全國80%以上的青壯年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通常在20%左右。而到了2018年,共有普通小學16.18萬所,在校生10339.25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95%。共有初中5.20萬所,在校生4652.59萬人。高中階段共有學校2.44萬所,其中普通高中共有學校1.37萬所,在校生2375.37萬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共有學校1.03萬所,在校生551.84萬人。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3833萬人,毛入學率40%。從1946年到2018年,大、中、小三級學校的發展令人矚目。
學校教育主體上是知識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上述龐大的數字加之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進入大學已經成為國民特別是城鎮居民的普遍追求。在這種升學導向下,人們不斷強化知識教育,從而導致了三個后果。第一,學校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了絕對重要的地位;第二,知識教育成為學生教育的主導內容;第三,學習成績成為對孩子進行評價的最重要標準,甚至成為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教育也被裹挾,許多家庭把學校教育的內容延伸到家庭,形成在學校學習知識,回到家繼續學習、鞏固知識,導致很多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乃至六親不認,對傳統的家庭教育形成巨大沖擊。
社會教育是以博物館等為例,到2018年,中國已經擁有各類博物館54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等社會教育機構主要負責對國民進行通識教育、審美教育、情趣教育,而這些教育在傳統中國也主要由家族完成。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學校教育的強勢發展和人們升學壓力的增大,社會教育也呈現出向學校教育靠攏的態勢,例如近年來蓬勃發展的各類補習學校和為了各類藝術考試、特長考試等的藝術或者技藝培訓。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知識的要求不斷提升,知識占有水平成為社會分層的主要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以知識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學校教育在各種教育形式中成為一枝獨秀。隨著知識教育的強勢崛起,原本不以知識教育為主要取向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向知識教育靠攏,其中受到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雙重擠壓的家庭教育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
3.家庭教育的模糊化與功利化
在知識教育呈現壓倒性優勢的背景下,家庭教育體現出目標模糊化與內容功利化的雙重傾向。在當代教育體制之下,知識教育本身并不具備道德屬性,家庭教育向知識教育密切靠攏,只能消解家庭教育的特性,弱化家庭教育應該承擔的人生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功能,使得家庭教育培育君子(淑女)的目標變得極度模糊,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致使中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呈現出功利化的態勢,而且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質化,未能有效凸顯家庭教育的內涵。伴隨這一問題的是所謂“精致的利己主義”的出現,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和社會風尚也受到一定影響。
(三)父母與新時代家風建設
當代中國的家教與家風,關注點雖然在下一代,但責任必須首先落在父母身上。事實上,因為社會形態和家庭形態的變化,當代中國父母的家庭角色和教育職責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1.父母家庭角色的新變化
在傳統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主。在大多數家庭里,父親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他引導家庭的走向,是家庭成員共同認可的權威;母親則是父親的輔助者,負責家人的日常生活,督導子女的日常行為,她對子女的權威來自深厚的情感和孝道原則,當她教育子女時,往往還要借助父親的權威。在當代中國,因為《憲法》等各項法律有關男女平等、夫妻家庭地位平等的規定;也因為大量婦女參與生產勞動的事實,夫妻同時擁有社會身份和家庭身份,父親和母親的地位基本平等。另外,因為大家族的解體、小家庭的盛行以及對個體的強調,父母都不再把家族延續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這就導致了父母家庭角色的新變化。
第一,父親作為絕對權威的地位下降,而且父親對家庭日常生活的參與程度加深。但是,基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大多數父親承擔更多經濟責任的現實,父親對日常生活的關心不及母親。第二,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基本和父親持平。基于傳統,母親對家庭生活的投入遠多于父親,對日常生活的決策能力較父親更高。第三,因為宗族秩序的解體和小家庭的盛行,父母之上大多沒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存在,他們不需要置身于兩代人之間,扮演上承先祖、下啟子孫的角色,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都把培養下一代作為首要的家庭責任。第四,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響,父母更多地希望能夠扮演孩子的陪伴者甚至是朋友的角色,而不再強調家庭絕對的權威。
因此,當代中國的父母都是家庭的主導者,盡管他們能夠全權處理家庭事務,但他們的權威感其實都在下降。其中父親權威感下降得更加明顯。另外,父母之間雖然仍然存在著性別上分工,但這種分工已經不涉及家庭權力。父母新的家庭角色毫無疑問影響著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的定位、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
2.父母新的教育內容與教育職責
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下,父母的教育職責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盡管大多數父母仍然通過言傳身教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和審美情趣教育,但是與傳統時代相比,他們的教育職責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從強調家族傳承轉為強調個體發展。因為知識對于子女未來人生的影響巨大,父母對子女知識教育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多。受家庭結構變化的影響,孝順長輩在多數家庭中已經不體現在日常行為中,相反,與老師溝通、輔導作業成為眾多父母的必修課。第二,教育的性別差異縮小。當代中國大部分父母同時參與社會勞動,更因為隨著性別分工的淡化,對男生和女生的未來預期基本一致,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也趨于一致,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再嚴格區分性別,父母同時成為孩子的榜樣和教育者。第三,父母傳遞家庭價值的同時傳遞社會價值。傳統中國家國同構,作為社會價值的“忠信”蘊藏在家庭價值“孝悌”之中。當代中國家庭和社會、國家的關系已經不同于傳統時代,但是,家庭仍然是家國情懷的重要養成地,父訓母教的家庭教育對于子女的人格養成乃至中華民族未來人才的塑造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首個《中國家庭發展報告》,對中國家庭的特點和變化趨勢做出分析和預測,此后每年發布。根據《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6)》,中國共有4.3億家庭戶,約占世界家庭總數的五分之一。報告指出,中國家庭呈現出7大特點:家庭規模變小;家庭收入差距明顯;家庭養老需求和醫養結合的需求比較強烈;父親在照料和教育兒童的過程當中發揮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比較有限;計劃生育家庭和非計劃生育家庭相比較而言,總體來講計劃生育家庭的發展狀況明顯好于非計劃生育家庭;流動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經成為家庭的常規模式;城鄉針對家庭的社區公共服務差異明顯。這些數據與趨勢,是我們理解當代中國家庭問題的重要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對于在新時代接續中華民族注重家教的傳統,發揮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塑造和諧上進的家庭關系,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和萬事興不僅是一個傳統理念,更是一個卓有意義的時代命題。
(一)當代家庭與家風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家庭教育與家風建設存在三大問題。第一,小家庭逐漸失守,出現了大量殘缺家庭、破碎家庭,在家庭凝聚力和引導力方面都存在巨大問題;第二,經濟成為社會唯一主導因素和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家庭也受到物質主義的嚴重影響,致使許多傳統道德被漠視;第三,新時代的家庭教育缺乏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教材與教師。
1.家庭的殘缺化
由于種種原因,當代家庭的穩定性和完整性都在下降之中。圖1是2012-2017年全國上半年婚姻人口的數據趨勢,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離婚數量逐年遞增的事實。

圖1 2012-2017年全國上半年婚姻人口數據趨勢(對)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https:∥www.chyxx.com/)。

圖2 顯示的是2017年中國離婚率十強城市: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https:∥www.chyxx.com/)。
從圖1可見,雖然離婚率上升是普遍社會問題,但是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離婚率無疑更高。顯然,婚姻失敗是城市殘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
農村的殘缺家庭主要是由勞動力異地務工造成的。根據不同的統計口徑,我國目前有6000多萬到1億的留守兒童和5000多萬留守婦女,這一數字反映出留守家庭已經常態化。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是目前關注較多的話題,但事實上,留守家庭本身也應該受到更多關注。因為家庭主要成員的缺失,家庭長期處于散沙狀態,應有的家庭氛圍、家庭倫理、家庭生活習慣無從培養,會形成惡性循環,影響極其深遠。
2.物質主義日益對家庭道德形成沖擊
現代化對家庭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方面在于它使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生活更加便利;同時,它也改變著家庭的結構,改造著家庭的精神風貌,讓個體家庭成員的關系更加平等和自由。但在另一方面,現代化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影響。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經濟因素開始異軍突起,成為社會的主導因素和重要評價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家庭也被納入經濟競爭之中,并且產生了一些嚴重問題。例如,組建家庭過程中的天價彩禮問題;將父母視為經濟負擔而棄養的問題;等等。但是,最重要的負面影響還不是具體行為,而是物質主義對家庭價值的沖擊。
古人在家教中,會權衡價值與利益的權重,主動選擇放棄物質利益,追求精神價值。例如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云:“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瘫〕杉遥頍o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蓖瑫衷疲骸凹夼畵窦研?,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這樣對家庭價值的維護對于家庭的長久發展至關重要,而將這種家庭成員之間的友愛和責任擴展開去,又能形成更大的社會價值。比如,經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共情體驗,人就能把在家庭中習得的孝、慈精神推廣到全社會。而且,因為有這樣的價值導向,人們判斷家庭成員的是非功過,評價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也會更多的納入價值因素。比如,“家和萬事興”就是將和諧視為評價家庭的重要標準。但是,當經濟因素被無限放大時,金錢成了衡量一切的標尺,在這種情況下,家庭獨有的溫度和價值觀就會下降和缺失。而且,因為家庭承擔著人生第一粒紐扣的職責,在物化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變成新的物質主義者,他們道德和情感的缺失會導致社會價值環境進一步惡化,這又會形成家風影響民風的新問題。
3.家庭教育的“三缺”狀態
中國有著悠久的家教傳統。但是,時至今日,因為近現代以來的社會轉型和文化斷層,家庭教育出現了缺乏教育理論,缺乏合適教材和缺乏有經驗、有能力教師的“三缺”狀態。其中,首先是缺乏家庭教育理論。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理論或者直接學習西方,或者直接來自古人,和今天中國家庭的現實狀況和社會需求并不吻合。如何探索出一種既符合文化傳統,又富于現代精神,解決中國當代家庭問題、豐富中國當代家庭價值的家教理論至關重要。其次需要著力解決的是缺乏家庭教育教材讀本。目前的家教讀本基本由古代家教讀本改造而成,缺乏梳理,泥沙俱下,既不能體現當代家庭的變化,更不能符合當代家庭發展的需求。再次是家教師資的缺乏。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乃至傳統家教培訓機構,但是真正具有良好資質的教師非常缺乏,以至于形成了不少的騙子機構。家教理論缺乏造成的后果是方向不明,家教教材缺乏造成的后果是內容不清,家教教師缺乏造成的后果是引導不力。
(二)當代家風建設的對策
1.借力脫貧攻堅,重塑健康家庭
家庭的完整健康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而家庭的形態與質量又和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農村產業單一,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家庭殘缺。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1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此后,經過數年的艱苦努力,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現行標準下近l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農村的脫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產業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青壯年勞動力,特別是婦女勞動力得到了就近就業的機會,這對于農村家庭結構的完整、家庭形態的健康和家庭教育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梢哉f,脫貧攻堅所做出的每一項努力,解決的每一個問題都為家庭教育打下了基礎。城市工作形態和生活形態也在重塑之中,2020年“內卷”“打工人”成為網絡熱詞,提醒人們進一步關注職場壓力問題,也彰顯出青年一代對生活質量的重視,若能因勢利導,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政策,構建家庭友好型社會,對于夯實家庭基礎,塑造健康家庭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2.發揚家教傳統,筑牢德育本色
陳來先生在《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價值觀跟西方相比具有四大特點。首先是“責任先于自由”;其次是“義務先于權利”;再次是“群體高于個人”;最后是“和諧高于沖突”,主張以和為貴,不搞對抗。這四大特點放到家庭關系中思考一樣有效。在現代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當他(她)思考問題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家庭利益,致力于家庭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種責任意識、義務原則、群體主義與和諧價值觀從家庭推演到國家,既作為每個家庭成員的內生素質,又作為國民教育的底色,可以在家庭實踐中學習、強化。在具體實踐中,有以下內容尤為重要。第一,要倡導“孝”“和”并重的新型家庭關系。傳統家庭最重要的職責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毙⒌篮椭匾曌铀孟噍o相成,成為家庭的基本價值取向。如今,上承祖宗,下啟后世已經不再是家庭的基本職責,夫妻關系取代父子關系成為家庭中具有主導性的關系。這樣一來,規范夫妻關系的“和”取代了規范父子關系的“孝”,成為當代家庭最重要的價值取向。盡管如此,中國家庭扶老攜幼的特性依然存在,在成年一代工作壓力大增的今天,老一代對家庭協助的重要性還在提升之中。這樣看來,傳統家庭中“孝”與當代中國“和”的價值觀應該融會貫通,形成新的家庭價值基石。第二,要重視底線教育。中國所有的家訓、家教都不是頂層設計,而是底線教育。沒有哪一本家教書籍教導子弟成名成家,相反,家訓往往從底線立論。例如清代名臣張英所著《聰訓齋語》對子弟的要求是“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不求貴而求不賤,不求富而求不饑,不求立而求不傾,不求達而求不敗,這種為家庭筑牢底線的思路,是中國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在今天仍具有格外重要的傳承意義。第三,要重視父訓與母教、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當代社會,父親和母親都是家教的主導者,也都是家教的踐行者。在具體實踐中,父親既要充分發揮傳統“父訓”的精神引領作用,也要盡力參與到日常育兒的細節中來,樹立剛中有柔的家庭形象;而母親既要充分發揮傳統“母教”的生活督導作用,也要關心大局,重視自我實現,真正體現當代婦女“半邊天”的能量和追求。父母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致力于家庭的成長。第四,家國并重、群己兼顧。中國古代社會家國同構,求忠臣于孝子之門。這既是傳統家教的出發點,也是傳統家教的落腳點。今日中國的國家與家庭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家國并重、群己兼顧仍然得到中國人的普遍認可,也是中華文明的巨大優勢,決不能輕易放棄。
我們以“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標準作為切入點,可以大體窺知中國新家庭與新家風的基本價值取向。文明家庭的評選最初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主題是“勤儉建國、勤儉持家”。改革開放后的1982年,全國婦聯倡導并發起了“爭創五好家庭”活動,當時的五好家庭的標準是:“政治思想好、生產工作好;家庭和睦、尊敬老人好;教育子女、計劃生育好;移風易俗、勤儉持家好;鄰里團結、文明禮貌好。”1996年,“五好家庭”改為“五好文明家庭”,標準也修訂為“愛國守法,熱心公益好;學習進取,愛崗敬業好;男女平等,尊老愛幼好;移風易俗,少生優育好;勤儉持家,保護環境好?!?009年,“五好文明家庭”標準進一步修訂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夫妻和睦,孝老愛親;學習進取,科學教子;鄰里融洽,友愛互助;低碳生活,熱心公益”。
縱觀不同時代文明家庭的標準會發現,新中國成立以后對家庭的塑造非常凸顯家國一致的理念和情懷,無論是20世紀50年代的“勤儉建國”,還是20世紀90年代的“愛國守法,熱心公益”,乃至2009年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都把國家置于首位,凸顯家國一致的特性。另外,隨著時代發展,家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從20世紀50年代只提國家與家庭兩個層面,到20世紀80年代關注鄰里關系,再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發展出熱心公益的理念,可以看出社會因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過程。而這一發展變化不僅屬于新時代,也能夠和傳統有效銜接,因為在傳統家訓中,幫扶宗族、行善鄉里也一直是受到褒獎的德行。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都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的家教傳統,立足于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的德育特色,呼應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總括于中華民族深沉的家國情懷之中。
3.重視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和人才培養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先進的理念和明晰的方向。在此,必須沉下心來,梳理清楚古代的和外來的家教理念、家教思想,分清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家庭的實際需求,激濁揚清,推陳出新。梳理和整合是一個大工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推進。待取得既符合民族文化傳統,又符合未來家庭發展方向的基本共識后,再穩步推廣、實施,才能走得更堅定而踏實。
理論建設之外,還需要有力的制度支持和人才培養。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對家庭教育提出要求:“積極推動將家庭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爭取專門經費支持,通過家委會、家長學校、家長課堂、購買服務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家庭教育工作體系。”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構想。在此基礎上,還希望能夠把家庭教育的內容納入婚前教育之中,通過培養合格的夫妻來成就合格的父母,再通過合格的父母來塑造合格的家庭,由此推而廣之,推動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中國有龐大的家庭規模,有優秀的家教傳統,更有面向未來的家庭需求。家庭不僅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港灣,它還是人格養成的基地,也是夢想起步的碼頭。弘揚家教傳統,涵容時代命題,致力于每一個家庭的美好未來,這不僅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夢得以實現的最重要基礎。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