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線教師,課堂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問題情境的創設更是數學學習的核心,究竟如何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有哪些類型?有哪些好方法?要注意些什么?結合教學實踐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和具體的做法:小游戲問題情境讓學生成為探究的主人;階梯式問題情境助力學生將探究向深層次推進;變換和矛盾的問題情境,則在變化與沖突中教給學生學習的好方法;有疑問的問題情境,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用課本中、生活中、身邊的現成事情導入新課,用講故事、做游戲的方法探究知識,利用多媒體強大的感染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感悟數學學習的樂趣。在創設情境時應特別注意問題情境創設的“吸引力”“數學味”“真實性”和“發展性”,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真正體驗和享受數學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提高課堂實效。
好的問題情境是學生學習興趣的“燃點”,可以點燃興趣的火焰,激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也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中一個必備的“重頭戲”。究竟如何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 下面結合自己十余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創設“小游戲問題情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
教師首先要營造一個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在平等、互相尊重的氣氛中進行對話與交流。在課前可以先讓學生進行一些互動小游戲,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設置應簡單而有趣。
例如,二年級數學課前進行搶答游戲,規則是:當教師說出一個數時,學生接著說出下一個數,看誰答得又對又快。二年級學生對數的學習有了一些初步認識,對這種簡單的游戲非常感興趣,每個學生都非常積極地加入這個游戲中。當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時,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立刻停止游戲,而應該稍微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師可以說出加法算式,讓學生說答案,同樣要求又快又準,算式不難,十以內的數相加減或者一百以內的整十數相加減。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就有一定挑戰了,除了要積極地投入游戲,還要積極調動自己的數學思維。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課堂教學的正題了。
再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圖形分類”這節課前,教師設置小游戲:課件出示圖形,如果是三角形,男生起立;如果是四邊形,女生起立。孩子天生喜歡游戲,再簡單的游戲對他們來說都是有樂趣的,在這個環節用課件出示各種各樣的三角形和四邊形,這樣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對圖形的全面認識。緊接著將游戲往前推進,讓學生對剛剛出現的所有三角形、所有四邊形進行分類。這樣玩著玩著就引發了學生內心的沖突,動搖了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走進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學習活動之中。
這樣以簡單的游戲為切入點,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了調取、加工、重組,面對有坡度的小游戲,還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識進行了主動探索,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狀態,讓數學學習活動生動而有趣,讓學生的學習處于主動生長的狀態。
二、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助力學生探究向深層次推進
“問題”不是要考倒孩子,而是要喚醒孩子,激發孩子的挑戰欲。階梯式問題情境把大問題設置成幾個層層升高的小問題,通過提問,由舊知識起步,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促進探究,深化理解,起到優化學習過程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展開與折疊”這節課時,問題情境的創設可分為這樣幾步:
(1)開課開門見山。談話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今天上課我們帶來了正方體,它是一個立體圖形,正方體能展開嗎?如何展開?簡單幾句話,為學生創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間,同時引起學生思考和質疑:怎樣展開?要注意什么?
(2)教師示范將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并引導學生想象:展開之后是什么樣子的?
(3)教師故意剪出一個不太常見的類型,2-3-1型,然后繼續追問:跟你想的一樣嗎? 如果不一樣,難道是你想錯了?說說你的想法。這個問題引發學生對自己的猜測進行反思,同時在反思中求索,對展開圖有了初步的感覺與猜測。
(4)學生此刻已經躍躍欲試了,這時請學生獨立操作,將一個正方體展開,小組觀察、比較、交流:你有什么發現?引發進一步思考:為什么展開的結果不一樣? 進而小結:看來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得到的結果可能不同。
(5)此刻進入探究的高潮,繼續對探究進行追問:①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又有什么不同之處?能不能分分類?②理性分析: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種?就這幾種嗎?
學生可能會說:應該還有;也可能會說:可能沒有了……
教師及時助推:怎么辦?就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想要繼續拿起剪刀再剪的時候,教師進一步推動學生思維往高階發展。這樣說:“別著急,數學家羅素說數學是符號加邏輯,剛才我們用數字符號給每一類命名,現在,不如我們停一下,進行一些邏輯分析,或許會有新發現。”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有序思考,找到缺的類型。請學生將自己想象的樣子畫在格子紙上。
(6)將問題的思路往再上一個臺階的方向推進,引導學生進行反向驗證:我們猜測的這些平面圖形一定是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嗎?如何驗證?
學生順理成章想到折疊一下。這時課堂發生了回轉式的改變,把教學任務由展開引到折疊,也就把展開與折疊緊緊聯系在一起,在不斷折疊驗證的過程中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
這樣,整個教學情境由低到高、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操作到抽象概括,使知識的“發現”和“獲取”有機統一。問題情境是有層次的,是開放的,在學生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體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體會 “有階可上,步步登高”的感覺,體驗成功的樂趣,感悟數學的思想方法,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三、創設“變換”和“矛盾”問題情境,在比較批判中發展思維
實際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善于“制造矛盾”“煽風點火”,讓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要在爭論中解決問題,在碰撞中點燃思維的火花,啟迪學生創新的靈感。
例如,教學三年級數學“小括號”這一內容時,先引導學生復習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先乘除后加減”,之后讓學生獨立解決如下問題:國慶節,明明一家自駕游,上午行駛了3小時,下午行駛了4小時,每小時行駛60千米,這輛車這一天一共行駛了多少千米?請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學生這樣列式計算:60×3+4=60×7。這就與已有知識“先乘除后加減”發生了矛盾。教師問:怎么先算加法呢?剛才你們還說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呀?學生說:不先算加法就錯了。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就錯了,錯在哪里?促使學生去理解算式中每一個數表示的意義,并且再一次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基本思想方法。這時學生可能會回答:因為要先算出行駛了多少時間。教師再次追問,如果先算乘法,那么180+4是什么意思?這時會出現180千米加4小時這種學生解釋不清道理的錯誤。此時教師提問:運算順序要求我們先做乘法,后做加法,可實際情景又要求我們先加而后乘,怎么辦呢?學生的認知活動陷入了矛盾之中。這一矛盾為引出“小括號”創造了心理空間,成為學習“小括號”這一知識點的認知內驅力,并引導著學生的認知方向。學生在沖突和辨析里體會了小括號產生的意義和價值,更領略了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這一功能,最主要的是明白了先算小括號是有依據的。
“矛盾式”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得,而且可以加強學習動機,沖突和矛盾在學習中的價值更是熠熠閃光,而解決問題之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成就感,才是讓學生學有所得、學而不厭的良藥,學生只有在反復體會挑戰與挑戰成果的愉悅里才能獲得思維長足的發展。
四、創設有疑問的問題情境,在主動探索中發展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使學生生“疑”,教師就要巧妙地設“疑”。
例如,教學三年級復習課“兩位數×兩位數乘法”時,巧妙設問36×29=1044,那么39×26=1044嗎? 一道簡單的計算,激起學生探索的火花!有些孩子認為是對的,更多的孩子覺得可能不對,那為什么不對?你打算怎么辦?學生為了打消心中的疑慮,經過深入探究,有的列豎式計算,有的回到乘法意思去體會兩者的不同,還有的以小見大,化繁為簡進行推理。疑問打破“天高云淡”“一路暢通”的美好局面,制造“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感,但對于數學學習而言,這種緊張感正是學習最佳狀態,是創造靈感閃現的前奏。
綜上所述,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生動、豐富、有趣、有效、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可以更好地抓住孩子的眼球,抓住孩子的心和思維,讓學習更深入,在有效問題情境的設置中看到“不曾預約”的精彩!
作者簡介:趙青艷(1986—),女,漢族,陜西西安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