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之

歡迎學界朋友們光臨陜西省黃陵縣,參加2021年清明祭陵學術論壇,今年的學術論壇已是第十四屆。
黃帝和炎帝是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人物,這些傳說經過文字加工,被保存在先秦及秦漢以后的一些文獻中。
傳說不都是虛構,只要有佐證,其中有可信的部分。關于黃帝及其歷史貢獻,經司馬遷(前145—前90年)在《史記》中的敘述,以及后來中國考古學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探討,這些都說明黃帝時期揭開了中華文明的序幕。
司馬遷寫《五帝本紀》,作為中華歷史的開篇;“五帝”之首就是黃帝。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加上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揭示了黃帝時代距今有5000多年。今天中華兒女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過程中,黃帝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成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黃帝時代,國家雛形確立、文字初現。制作車、船,學會打井、養蠶和繅絲。推進原始農業,制作冠冕衣裳,又設官治民,為中華民族的多元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教化的基礎。后代子孫們推崇黃帝、祭祀黃帝,尊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從歷史看,中國的漢族,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結果。在先秦時期,我國有華夏、東夷、北狄、西戎和百越等五大民族集團。中國的主體民族就是各民族融合的結果。
漢族能在中國歷史上起主導作用,不僅因為它的人口眾多,更重要的是因為它有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比較發達的經濟和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進行統治的時期,比如有鮮卑建立北魏,契丹建立遼,女真建立金,蒙古建立元,滿族建立清。他們在進入中原以前,都處于比中原漢族低的發展階段,當他們進入中原以后,不僅未能改變漢族原有的生產方式和文化積淀,還接受了漢族文化,由此推動了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
2015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陜西視察工作,指出陜西省有許多特點,“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就是其中之一。對此加以闡發,使更多的人了解,有助于建立堅實的文化自信基石,加強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明有自己的源頭,五千多年沒有中斷。
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百家之學;中華文明在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部中國歷史實際上就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如泉之水,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它始終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吸收域內和域外文化,在融合會通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各家的理論學術成果,不斷豐富發展自身。
今年我們在黃帝陵祭祀人文初祖黃帝,回顧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使我們深感在清明祭黃帝陵時,對不斷發展的中華文明努力加以領會和推進,十分必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所說:“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儒學學術會議上說:“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
今年,正逢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我們應該深入地總結建黨一百年來的豐富經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為人類文明進步繼續做出新的貢獻!
祭陵學術會議,開展了十幾年,每年我們都組織兩岸三地的學者代表參加祭陵活動和相關的學術研討。這個情況,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無法繼續。臺灣的學者朋友們今年沒有機會來陜西參加祭祀黃帝陵及相關學術活動,但發來了視頻發言和學術論文,我們對他們的辛勤付出和大力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
預祝第十四次祭陵學術會議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