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約前298—前238年)在《勸學》篇中有這樣的名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這段話譯為白話文,即:泥土積累成為一座山,風雨由此興起;水積成深淵,這里出現蛟龍;人積聚善行,成為美德,智慧聰明也由此產生。總之,不從積累半步開始,走不了千里之遙;不積若干細小的支流,也形成不了汪洋大海。……如果用刀刻一下就停止,即或是朽木也難以刻透;只有不間斷地雕刻,即或是金石也能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荀子在《勸學》篇中論述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道理。它強調了一切在于積累,這在今天依然有啟發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