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碩,李愛芹
(江蘇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與社會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自2000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國內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到204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比將超過19.88%,成為深度老齡化國家之一[1]。而在老齡化問題上,相比歐美等經濟基礎較好的國家,我國老齡化發展更為迅速,表現出我國獨特的“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老齡化特征[2]。在老年群體基數不斷膨脹,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老年人養老需求層次持續提高,社會養老觀念轉變等各種壓力的組合作用下,傳統養老模式“難承其重”,弊端顯現。傳統養老模式的發展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市場經濟蓬勃發展所帶來的大規模人口流動,人口的持續低生育,推動家庭結構不斷“小型化”、“核心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如表1所示,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且發展趨勢呈現出逐年加速的態勢,同時由于計劃生育國策的影響與年輕人生育意愿的下降導致適齡勞動人口占比下降,老年人口撫養比不斷提升,社會養老的壓力逐年提高。另一方面,我國戶均人口比自1990年的3.96人,下降至2005年的3.13人[3],預計到2030年我國戶均人數將下降至2.6人以下[4],老年人口撫養比從由1990年8.35%上升至2020年的28%[5],在社會養老壓力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無疑提升了家庭養老的風險,導致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

表1 我國家庭結構、老齡化程度與老年人口撫養比詳情
第二,機構養老發展受阻。中國傳統的“敬老”、“孝順”文化,構建了中國居家養老長久以來的合法地位,將老人送去養老機構被大多數家庭認為是“丟面子”的行為,這種牢固的傳統養老觀念阻礙著機構養老的發展。第三,老年群體養老服務需求層次提高,專業化醫養服務供給不足。人口預期壽命的增長導致患老年慢性病人口比例增加,而且高齡老年人患有老年病風險增大的同時,還經常伴有精神癥狀,行動不便,甚至二便失禁等情況[6]。
近年來,雖然國家對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重視度與支持度不斷提升,但是由于其存在起步較晚,項目資金需求大,且服務費用高等問題,醫養結合模式發展仍舊不盡如人意[7]。在傳統養老難以滿足需求的局面下,人們迫切需要找尋出一種全新的養老方式來緩解當前社會養老“青黃不接”的狀況,學界開始出現對于智慧養老模式的探索,文章也將在文獻回顧部分對于研究過程進行梳理。智慧養老作為一種通過對傳統養老模式的“科技化”改良,將傳統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輔以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養老服務的精準化供給[8],滿足異質化老年群體的多樣性需求,提高養老服務效率。根據Vannieuwenborg F與Vander AuwermeulenT在2016年的實驗測算結果表明,僅僅對于家庭養老模式,利用集成智慧康養平臺可以減少安排護理和結算護理費用兩個管理步驟,從而減少38%的年度支出[9]。
2015年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互聯網+”發展方式得到了政府的重視。2020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推進“互聯網+”戰略發展。“互聯網+”模式本質上就是傳統模式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而“傳統養老+互聯網前沿科技”所形成的智慧養老就是養老模式的“互聯網+”轉型升級。2017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將‘互聯網+’養老工程的建立作為完善我國養老體系的重要工作。”因此,在政府的政策導向與支持下,發展智慧養老模式,促進智慧養老的健康發展,從而緩解傳統養老模式能力不足困境,就具有相當大的現實意義。
由于智慧養老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對于其發展過程的發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的文獻綜述部分選擇通過Citesapce的文獻可視化分析+核心文獻內容梳理相結合的方式,從而更好地把握當前學界的研究動向,找尋當前研究的不足,發掘可能的創新點。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為平臺進行文獻檢索,選擇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簡稱CAJD)中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通過“篇名”、“主題”、“標題”等檢索項目,分別對“智慧養老”、“互聯網+傳統養老模式”、“智能養老”等詞段進行組合檢索,發現國內與“智慧養老”相關的研究最早出現于2010年。由此確定檢索的起止日期為2010年至2020年10月17日,經過篩選剔除無效和不相關文獻,共檢索出文獻215篇,并以Refworks格式導出通過citesapce進行可視化分析。
關鍵詞是對一篇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可以準確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通過Citespace對關鍵詞分析所生成的關鍵圖譜可以直觀的看出一個領域內的研究重點與研究的發展趨勢。將相關數據導入Citespace,形成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和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并做進一步分析。首先,通過對圖1的關鍵詞時間線圖譜的分析發現以下兩點:一方面,國內針對智慧養老的研究從起初集中于居家養老,開始逐漸轉變為關注全面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針對養老服務和人工智能等先進互聯網技術的研究貫穿與智慧養老研究領域的全過程。其次,分析圖1、圖2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和關鍵詞聚類圖譜發現,學界針對智慧養老領域的研究相對統一,主要集中于“養老服務”和“科技前沿”兩大模塊。最后,總結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針對智慧養老領域研究的本質就是研究前沿科技融合養老服務的過程,這也與國家倡導的“互聯網+”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接下來的文獻述評將分別從這兩方面進行闡述。

圖1 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2 關鍵詞聚類圖譜
第一,智慧養老服務領域相關研究方面。智慧養老最初的概念來自于英國,其本質也是一種提供服務的方式創新,具體而言是指通過政府、醫療機構、社區等物聯網主體,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智能化的服務[10]。朱海龍(2016),認為智慧養老服務雖然通過建立信息系統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與管理服務,提升老年人的社會化水平,但其服務模式本身還存在問題[11]。白玫等(2016)認為智慧養老服務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老年“自助式”服務,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需求,并在技術的加持下提升社會保障效率[12]。郝濤等(2017)分析了智慧養老服務供給問題,并提出利用PPP模式解決供給側的問題[13]。向運華等(2016)將智慧養老服務系統分為數據采集系統、緊急呼叫系統、信息交互系統和適老性設施四個子系統[14]。
第二,智慧養老技術實踐領域的研究方面。王宏禹等(2018)提出應建立一種養護醫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其實現基礎是建立一種集合社區醫院、老人和子女多方參與的包括助老、孝老和自助多種選擇的養老平臺[15]。郭驊(2017)將智慧養老平臺分為“面向信息整合的技術平臺”和“面向業務運營的市場平臺”兩大類,其各自都有著不同的特點[16]。席恒(2014)認為便攜式生命體征監測器和緊急呼救器是現智慧養老的關鍵技術,養老資源的整合是關鍵條件[17]。廖楚暉(2019)提倡建立一種全局性協同的智慧養老服務全過程動態仿真系統平臺從而破除當前養老困境[18]。
通過上述兩方面的文獻回顧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國內針對于智慧養老服務的研究多集中于智慧服務體系的優勢及可行性研究,針對技術的研究多集中于技術平臺的建設與可穿戴設備的研究。涉及智慧養老的問題研究較少,而且現有問題研究缺乏整體性,因而提出的對策也缺乏針對性。因此,本文將從國內外現有的智慧養老服務與技術現狀出發,找出當前智慧養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繼而有針對性的提出有助于“互聯網+”背景下智慧養老持續健康發展的路徑對策。
“互聯網+”智慧養老模式主要是依托于前沿科技成果,通過對個體的數據進行智能化收集、網絡云數據的后臺處理分析,實現服務供給的精準化和人性化。因此,本文認為“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實現過程主要通過“個體端——網絡云端——服務商端”三個環節[8][19-20],即依靠智能設備從個體端收集的信息經過網絡云端平臺編碼、處理后傳遞到服務商端,由服務商提供“精準化”的照護服務。三個環節分別體現出的是個體日常生活的“便捷化”、數據收集和分析的“高效化”和服務提供的“精準化”。因此在針對互聯網+智慧養老的現狀研究便可以從其核心的三個環節的現狀入手。
個體端環節在整個智慧養老模式運作中主要是為了簡化老年人日常行為活動,破除老年人因為年老體衰導致的行動障礙[21-22],提供現階段的端產品主要包括一些較為主流的智能家居、可穿戴的無線設備以及個體緊急呼救裝置[23]。南昌市慈孝竹服務中心作為政府投資建設并監管的智慧養老機構,其個體端的功能發展體現在配備了SOS緊急呼救、可穿戴24小時心率監護設備和GPS實時定位裝置[24]。無錫市新吳區旺莊社區的智慧居家養老中心為所有老人提供一套完善的“安康通”終端設備,其中包括智能手杖、跌倒警報器、老年智能手機與計步器。這些智能終端囊括了照明功能、一鍵通話功能、SOS主動報警功能、睡眠質量監測功能、運動監測功能[25]。國外在智能養老的個體終端與設備的使用較為發達,日本的智能家居(Smart Home)配備了先進的ICT(信息與通信技術)輔助養老設備。可以實現家用電器全自動化,首先通過住宅入口處的先進生物識別系統識別入戶者身份,其次通過全屋配置的運動、溫度、光線、聲音傳感器,對主人行為進行判斷,并適時調節照明和保持恒溫,最后,輔助養老設備還配備了災難預警系統,未來還會實現老年人專用的自動駕駛系統[26]。
智慧養老的“網絡云端”環節主要是對信息的收集、匯總和處理,一方面是通過先進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收集、匯總用戶的信息,另一方面是通過前沿的大數據算法對用戶的實際需求進行識別和處理,統籌信息、服務、資金、人力、物力并在各主體之間高效合理分配,是養老服務精準化的決定性環節[27]。東軟信息學院設計了智能可穿戴設備監管平臺,此平臺主要包括智能可穿戴設備終端與醫療信息處理服務器。智能可穿戴設備可用于體溫、血壓、血氧、血糖、心電等數據的獲取,數據結果通過無線傳輸技術進行通信,同時利用藍牙、無線WiFi和Ziggbe三種方式互相切換保證了數據收集和分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28]。
國內與國外在智慧養老的服務商端的智能化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國內更加強調的養老服務提供的“精準化”而國外關注的是智能養老的“智能化”——即以機器來代替人工[29-31]。
無錫市美湖社區的建設規劃中將建立一所150平米的醫療診所,該診所將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家庭、社區、衛生院的信息資源共享,讓社區的老人可以進行網上咨詢、預約專門的醫生進行遠程會診,提供遠程醫療服務(Telecare),實現醫療養護的精準化[24]。加拿大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可以用于人工智能輔助系統的人工智能語言可用于為居家老人提供許多日常任務,例如家庭清潔和維護、運輸、食物和餐食以及各種自我護理管理和娛樂活動,實現服務供給端的智能化[32]。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Intouch Health Company聯合開發了初代“醫師機器人”(Physician-Robot),初代醫護機器人僅僅能起到協助醫患交流的作用。近來,該公司自主研發了PR-VITA平臺,使得新一代醫護機器人在實現醫患遠程交流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導航與器械輔助實現對或者生命體征的檢查[33]。
根據目前智慧養老領域所出現的實踐成果,整體分析智慧養老服務全過程,即“個體端”、“云端”與“服務端”,尋找當前智慧養老領域出現的問題。同時,由于智慧養老三環節具有較強的整體性,是一個緊密相連的系統,其整體功能不能僅是三者之間的機械性相加,而應注意到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結的關系。因此,智慧養老的問題絕不僅存在于某個部分或環節自身,其中間的關聯性問題也必須得到重視。
銀發溝壑實際是指在智慧養老領域內產生的由于終端產品的前沿性與老年群體使用滯后性之間的矛盾。簡而言之,就是老年群體與年輕群體相比,其知識儲備與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低,而智慧養老領域內眾多的科技產品較為前沿,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因此就產生了“溝壑”。確切的說,銀發溝壑的產生根源就是供需不匹配問題。因此分析銀發溝壑問題產生的原因將從“供”、“需”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供給方的問題是智能養老產品的“智慧化”不足;另一方面,需求方則是老年群體享受智慧養老的意愿不足。
分開來講:在智能養老產品的智慧化不足方面,主要體現在智慧養老產品同質化嚴重、科技含量低與終端使用復雜性高。通過對智慧養老的現狀分析不難發現我國現階段的智慧養老產品大多為智能手環、老年人智能手機等,產品同質性高,相比英國、美國、日本等智慧養老產業發展起步較早的國家而言這些智慧養老產品的科技性含量較低。而在老年群體享受智慧養老的意愿不足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老年人對于先進科技產品的陌生感,導致使用時操作生疏,無法熟練使用前沿終端產品,產生“數字鴻溝[15]”,不斷加深老年人的心理的落差感,降低老年人群的享受智慧養老的意愿。另外,在先進養老服務所帶來的較高的養老成本與老年人缺乏養老主動權的雙重因素的制約下,老年群體對智慧養老服務的使用意愿明顯較低。
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實際上就是以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基礎,通過智慧養老平臺整合醫療、應急處置、志愿者等資源,并通過供需雙方的精準匹配,從而提高養老服務供給的精準度,降低服務成本。由于我國智慧養老模式發展起步較晚,智慧養老服務理念滯后,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導致行業內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據2019年數據,截至2019年我國共有79個智慧養老示范企業,但是其中上市公司只有8家占比不到12%,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的企業僅有16個[34],產業基礎的薄弱勢必導致服務體系存在漏洞。
1.針對老年人應急服務供給時效性差
伴隨國家經濟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我國的養老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當前我國家庭普遍存在少子化和空巢化的現象,國內獨居老人突發疾病,缺乏有效應急服務的事件頻頻發生。根據學者對于獨居老人的意外安全調查,獨居老人最常見的意外傷害分別為意外跌倒、交通傷害、燙傷與燒傷[35]。由于老人生理功能減退、應對外界環境中突發的危機事件能力下降,老年群體更易受到意外傷害。同時,老年人多患有老年病和慢性病,發生緊急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大大提升。2016年,在短短兩個月內,濟南至少發生了8起獨居老人死亡的事件[36]。2018年,8月20日,蕪湖一對老夫妻死在家中幾日后才被鄰居發現,8月22日蕪湖市鏡湖區一名六旬男子又被發現數天前在家中身亡[37]。這類事件的頻繁發生表明我國的當前養老應急服務水平較低,養老應急服務供給時效性較差。我國智慧養老體系的應急服務方式單一,而且院前急救效率較低,缺乏專業的院前救援團隊,救護車急救效率低。根據學者調查,我國現階段平均應急急救反應時間在16分鐘左右,還要額外算上交通擁堵的時間。而國外應急反應大多在7分鐘左右并且區域內設有急救站。在急救領域內心臟驟停后“黃金4分鐘”與創傷“白金10分鐘”都是較為關鍵的時間點[38],但是以我國當前應急急救效率,很難把握這些關鍵的時間段。
2.服務人員數量較少、專業化程度低
養老服務人員作為“互聯網+”智慧養老的服務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程度決定著服務質量的高低。當前,我國專業的養老服務人員缺口巨大,專業護理人員僅占全部從業護理人員的15%,而且其中多數為40歲左右未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中年婦女[39]。這些從業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操作能力,也缺乏相應的照護基礎知識。另外,根據國家民政部統計的專業養老護理人員詳情可知,我國2016年養老護理人員僅有8528人,到了2019年12月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增長至31.2萬人[40]。雖然從業人員在數量上有了較大增長,但是我國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對護理人員的需求分別是386萬和294萬,即使算上兼職與半兼職的護理人員,我國每位老年人平均僅擁有0.073名護理員[41],近年來增長的專業照護人員數量可謂是杯水車薪。
“互聯網+”智慧養老模式的本質是先進的“互聯網+”理念改造傳統的養老服務體系,是科學技術發展并改造傳統產業的產物。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普及,給傳統的養老服務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增加了智慧養老體系內的風險。
第一,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使用會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由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特質,需要以用戶自身的個人信息為基礎,就使得平臺商和服務供給商需要大量的用戶私人信息。當前,由于缺乏規范的制度約束與系統監管,越來越多的用戶群體的私人隱私數據被過度地采集、濫用。同時,老年群體自身的安全意識相對較低,個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識差,私人隱私數據泄露的情況嚴重。
第二,由于智慧養老屬于新興的產業,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目前政府對于智慧養老產業的質量監管和考核評估標準欠缺,導致一些智慧養老綜合項目出現了假借養老服務之名的投機性投資者,他們僅僅是對傳統的養老服務進行智能化包裝,迎合老年人的消費心理,鼓吹政府的政策支持效應,則實質上是為保健品生產廠商盈利。同時,由于智慧養老產業中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更加劇了這些“騙老”行為。
針對供需不匹配問題,主要從供需雙方共同提出優化路徑。在供求方面,首先應當立足需求,“以老人為本”,開發具有較高智慧性的智能設備。智慧養老企業應當立足市場需求,對市場受眾的需求進行充分調研,在尊重老年人群多樣需求的基礎上開發出多樣性、多元化的產品。發展多元化的智能養老產品可以提高老年人使用積極性,充分滿足不同老年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其次,智慧養老企業還應當加強前沿產品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生產出操作簡單、功能性強、且易于攜帶的產品。最后,通過先進的大數據技術為基礎建立的智慧養老平臺,建立個性化電子檔案,該檔案應當包含老人的社會關系、經濟狀況等基本信息。通過對老人檔案信息資源進行數據計算,為智慧養老企業和服務提供商提供老人偏好信息,有利于相關企業進行“精準供給”。在需求方面,首先應當針對老年群體進行扶持,激發老年群體的需求。國家應當不斷完善智慧養老服務和產品的補貼扶助政策,提升老年人對于智慧養老產品與服務的消費力。智慧養老服務補貼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將智慧養老產品與服務的花銷納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中,盡快加強頂層設計,確保智慧養老政策與養老保障、醫療保障、人口政策等多種政策之間的協調發展;二是建立養老長期護理保險,用于分擔由于衰老導致的失能、失智而產生的長期護理費用。完善當前不規范的長期照護保險有利于減輕失能、失智老年人享受智慧養老服務和產品的成本,進而刺激老年人選擇智慧養老服務和產品的需求。
1.建立應急協調服務體系,提升應急服務時效性
針對應急服務體系,這里主要是指院前急救,它是相對于醫院內急救而產生的,主要是指在危重患者進入醫院前的急救和轉運過程,目的是為院內急救爭取時間。傳統的養老模式對于突發重疾、無法清醒自救的老年人的救助存在較大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發現不及時。但是,智慧養老模式的出現可以有效減少類似情況的出現。例如,上文提到的跌倒報警、手環監控、一鍵報警等措施都可以及時發現并通知監護人或者相關服務人員,有效提高救治效率。另外,美國緊急救助組織生命連線(LIFELINE)引入臺灣后,在臺灣建立起一套與政府、醫療機構緊密合作的緊急救援系統。其提供專業遠距離居家醫療照護、救援服務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全天候救援中心,極大提高了康養過程中院前救助的效率。因此,在智慧養老體系中存在問題就是院前救助的應急協調問題,為患者爭取時間。在之前的應急救助基礎上,輔以先進的智慧養老產品與技術,可建立一種高效反應的“應急救助體系”,參與主體主要包括:物業、保安及其家屬、應急服務志愿者以及應急處置機構、醫院等。構建的主要思路是“危機警報”——“危機處置”——“危機解除”。下面將按照時序順序對該體系的詳細情況進行闡述:第一步,危機警報具體是指通過智慧化監控設備報警或突發狀況的老人主動采用智慧報警方式,如:智能電話、一鍵報警等,向運營商建立的呼叫中心發送呼救信息。第二步,呼叫中心處理求救信息,通知老年人家屬成員,并保持與事發老人的通話聯系。第三步,如果家屬無法聯系上,呼叫中心會即刻調度“應急服務志愿者”,確保第一時間有志愿者到達現場,利用記錄儀記錄并了解現場狀況。第四步,評估事發老人健康狀況,判斷是否需要醫院專業化的急救人員到場。最后一步,待所有院前應急工作后呼叫中心關閉警報,宣布危機解除。該應急體系不僅可以有效解決院前救治發展落后問題,而且其院前健康評估步驟可有效減少醫院急救門診的資源浪費,提高整體的應急急救水平。美國緊急救助組織生命連線(LIFELINE)引入臺灣后,在臺灣建立起一套與政府、醫療機構緊密合作的緊急救援系統。其提供專業遠距離居家醫療照護、救援服務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全天候救援中心,極大提高了康養過程中院前救助的效率。
另外,由于院前救助本質上有著公益性、非營利性的性質,政府應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將其納入政府的基礎社會治理工作內,通過政府財政投入與社會組織的介入,從根本上解決設備不足、人才缺乏、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針對應急急救人員培訓也應當收到重視,為我國未來的應急救助事業儲備人才。
2.加強專業化隊伍的建設
在培育專業的服務隊伍方面,應當從多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從業人員的數量。各地方高等院校及技師學院應當增設“護理專業”“養老服務”專業,注重專業性人員的培育與發展。同時,相應的院校可以就近與養老機構及老年人較為集中的社區建立合作關系,進行專業人員的定向培養。第二,積極發展社會公益性“敬老”組織,吸納更多的社會工作支援隊伍參與到地方的養老服務事業中來。第三,進一步推廣家庭醫生簽約制度。家庭醫生是智慧養老工作群體中尤為重要的群體之一,是對老年人健康信息收集與把握的關鍵環節,是智慧養老中健康管理的基礎部分。因此,政府應當加速推進老年群體的家庭醫生簽約工作,逐漸提高社會家庭醫生覆蓋率。
針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可能存在的隱私與信息泄露,相關的智慧養老企業與平臺運營商應當從法律、制度與倫理等層面上加強對先進人工智能技術與產物的監管,建立技術監管與風險防治機制,密切關注科研前沿,及時更新具體有效的數據隱私泄露防范標準與規范。同時,針對數據收集、利用、分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隱私泄露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及時相應的規范與標準,該標準中應當包括數據使用與分析方的資質證明、數據分類原則以及違反規定的懲罰措施等,確保用戶隱私與個人信息的安全性,避免隱私泄露。
針對新興智慧養老產業中的信息不對稱與道德風險問題,國家應當加強對智慧養老綜合服務體的監管。我國現階段缺乏針對智慧養老企業的相應的規范的、科學的指導標準與監控體系,缺乏相應的頂層設計,企業之間“各自為政”,道德問題層出不窮。因此,政府部門一方面需要制定相應的企業準入標準與行業標準,扮演好監管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應當確保智慧養老產業內部競爭的公平性,平衡行業內部的多方利益,逐步提高業內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端正企業價值觀,保證智慧養老產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