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登媛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天然林保護管理辦公室,北京 100714)
20 世紀60—80 年代,隨著林業經濟的發展,天然林面積不斷減少,逐漸被人工林代替。同時,森林質量下降,林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水土流失等現象不斷加重,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大威脅。為此,從資源和生態保護的角度出發,我國提出了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天然林保護工程依然面臨很多困難,探索我國天然林保護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幾年,在天然林保護工作持續推進的過程中,我國林分質量持續提高,森林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以及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顯著增強,水土流失強度逐漸降低、流失面積逐年縮?。?]。依據黃河水文監測數據可知,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前,我國每年向黃河輸入的泥沙量超過16億t,每年向長江輸入的泥沙量超過5 億t,而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后,我國每年向黃河輸入的泥沙量減少6億t以上,遠期估計可減少8億t。
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進程中,依托原有區域的資源優勢,在市場的導向下,越來越多林農的生產觀念發生了轉變,集采集、養殖、種植、加工、旅游于一體的生產模式代替了原有的單一林業模式(見圖1)。林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助推林區經濟快速發展。

圖1 采集+養殖+種植+加工+旅游于一體的生產基地
在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進程中,亂砍濫伐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火災等破壞天然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得到了嚴厲打擊,各地林業案件的發案率逐年遞減,林區秩序明顯好轉,林區社會秩序基本穩定[2]。例如,2007 年我國林政案件呈高發態勢,林地年均流失超200 萬hm2,而目前我國林政案件大幅度減少,較往年同期減少近萬起。
雖然當前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人員對新時期天然林防火工作的緊迫性缺乏充分認識。部分區域工作人員森林防火意識不強,森林防火體系不健全,沒有嚴格貫徹積極預防和積極消滅的方針,也沒有及時更新和強化火情預警技術,導致防火建設基礎薄弱,威脅著天然林的發展。
在我國天然林保護工作開展過程中,雖然各地嚴格執行了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政策,林區生態環境得到了循序恢復。但是,各地林區在新增林地和原有中幼齡天然林撫育與改造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沒有適時撫育間伐導致樹木生長勢頭衰弱,極易引發森林火災以及病蟲害等。
在我國天然林保護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集體林的保護模式較為粗放。加之多數林區屬于國家級生態功能區,公益林所占比重較高,如天然林中公益林占70%,但沒有合理分配公益林保護崗位,也沒有明確對應崗位的管護責任,影響了相關人員長時間參與集體林保護的積極性。
提升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是夯實天然林防火保護基礎的關鍵。而建設森林火災防控預警監測系統是提升天然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的關鍵。因此,各地主要林區應落實“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科學監測”的方針,建設完善的自動預警監測網絡,切實提升林區的森林火災防控預警監測功能。
完善的森林火災防控預警監測體系主要包括數據層、基礎層、業務層、展現層4個層次。其中,數據層主要是將火情轉化為DB數據(數據庫數據),基礎層是以云技術為支撐提供網關通信服務、運營管理服務、數據統計服務、系統發布服務、文件目錄服務以及電子商務服務等,業務層主要包括實時火災監測與定位預警子系統(短信預警、現場響應、應急指揮)、氣候火災等級監測與預警子系統(火災預測、預測修正、氣象火災預警)、應急指揮與演練等信息服務子系統(應急指揮、應急演練、物資管理),展現層則是以全球廣域網(World Wide Web,WEB)應用訪問的方式展現相關模塊,與保護管理者實現信息交互[3]。
目前,在我國現有林地中,需要撫育的中幼齡林地面積占林地總面積的一大半。由此可知,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森林撫育與改造都是我國天然林保護的重點。經過多年生態建設,我國林地面積有所增加,新增林地大多數為幼齡林、未成林,需作為管護、培育重點[4]。
一方面,在持續增加森林資源數量的基礎上,及時對幼齡林、未成林林地進行透光撫育,為林木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在幼齡林、未成林撫育過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續森林經營、近自然經營、生態優先、生態有益性、因地制宜及經濟節約原則,以培育健康、穩定、豐富和多元化的森林群落結構為重點,以郁閉度達到0.8及以上的幼齡林為對象,在目標樹種受非目的灌木和雜草壓制時間密留疏,保留優質樹種和珍貴樹種,去除劣質樹種,伐除抑制主要樹種生長的藤條、灌木及次要樹種,優化林分結構。
另一方面,對中齡林進行生長撫育,優化林木生長環境,同步提升林分質量。對郁閉度達到0.8 及以上、林分狀況不良、林分分化明顯的天然中齡林,依據林分結構,采取上層疏伐、下層疏伐以及綜合疏伐相結合的方式,保留有益木、優良木和適量灌木,將“霸王樹”“受壓木”伐除,控制郁閉度在0.6 以上、0.7 以下,促使主要林層和次要林層均可以獲得充足的光照、養分和水分等生態條件支持,而且林冠形成梯級郁閉[5]。
集體林管護長效政策措施的完善是提高我國天然林保護工作效率的關鍵。因此,各地應從完善集體林分類管護政策措施、落實生態效益長效補償制度等方面入手,實行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為天然林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一方面,在提高單位面積天然林管護標準的情況下,依據動態管理思維,在資源清查的基礎上,從人工商品林和天然林兩方面,進行經營機制、補償制度、管理體制、投入機制以及政策體系等制度標準的分類、分區規劃。對于前者,可以落實集約經營理念,給予林農更多的自主經營權,調動林農的參與積極性;對于后者,則需要指派專門的管理團隊,并將團隊成員的各種社會統籌支出納入天然林工程建設補助范疇,降低人員流動率[6]。
另一方面,天然林保護工程屬于國家的重點公益項目,各地應在現有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基礎上,由固定長效補助機制代替原有的工程短期補助機制。同時,依據現有的中央財政補償基金標準,借鑒近幾年浙江等省、自治區、直轄市關于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制定運行的經驗,結合本區域實際情況,在考慮區域生態脆弱性、重要性以及地位級差的前提下,進行現有重點天然公益林的分類別、長效期補償,并適當提升單位面積補償標準,為長效保護機制的形成提供支持。
天然林是我國森林資源的主體,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是我國為恢復和發展森林資源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雖然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已取得可觀的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針對現有問題,各地應在大力開展森林經營培育的基礎上,完善集體林管護長效政策措施,持續加大天然林管護力度,為天然林保護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