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筱婧
(天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村發展的興衰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1]。鄉村振興要立足鄉村,推進鄉村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需要整合、再分配社會各項資源,也需要立足各鄉村的自然稟賦,合理規劃鄉村建設和修復生態環境,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不斷努力[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任務,鄉村發展情況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程度。鄉村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通過對鄉村進行規劃和生態修復,維護生態環境系統的完整性,確保生物多樣性,有助于提升鄉村建設水平,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之前,人們為了追求短暫的經濟利益,不斷地破壞生態環境,而規范鄉村規劃和生態修復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生態系統本底脆弱、保護修復基礎薄弱以及管理機制不協調等問題依然突出。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與實現國家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尚且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生態產品需要[3]。
目前,一些鄉村的農用耕地被一些外來投資的工廠承包,導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越來越多的農民因為成本高、收益少而放棄種植莊稼,一些耕地已經雜草叢生。表1 是2010—2017 年我國耕地變化情況,可以看出我國耕地面積基本上每年都在減少。

圖1 2010—2017年我國耕地變化情況
村莊是鄉村最基本的構成單元,部分鄉村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欠缺,亂丟垃圾現象嚴重。隨著工廠的發展,排污現象嚴重,嚴重影響了鄉村周圍的土壤質量及河流水質,對農作物造成了危害,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在政府的大力號召和要求下,很多鄉村配備了垃圾箱和垃圾清運車。但是,由于經濟條件有限,一些鄉村的基礎設施配備不完善,導致人們依然隨意亂丟垃圾,而且垃圾清運不及時,進而導致細菌滋生,破壞生態環境,打破生態平衡[2]。
加強環境綠化,重塑生態鄉村是當前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策略。受鄉村居民生活習慣和鄉村地區基層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鄉村的綠化環境及基礎設施缺乏管理,鄉村的生活環境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3]。因此,基層政府應貫徹“生命共同體”理念,聚焦生態環境薄弱地區,統籌推進村莊建設用地整治、各類違章建筑違法用地整治、廢棄礦山整治、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清潔田園建設,加快農村拆違治違和鄉村環境提檔升級。按照打造生態型鄉村的要求,開展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工程,優化生態用地布局,保護水源涵養地、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提升農村生態環境。
一些農田被非法侵占,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基層部門應及時與利用農田進行違規建筑的村民進行溝通,明確告訴他們這些做法是違法的,并根據規定出具相關方案,將建筑推平,恢復為農田。同時,對違規占地的人員進行批評教育,對于嚴重不配合的人員移交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部分人為了追求短暫的經濟利益而破壞了生態環境,所以必須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相關部門應邀請專業的技術專家,對人們生產生活中排放的污水、廢氣等進行評估,通過上繳修復生態環境的費用和開展保護環境工作來彌補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破壞,對拒不履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人員進行批評教育,嚴重的移交相關單位進行依法處置[4]。
提升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保護環境的根本措施之一。相關單位可以通過組織環境保護講座的方式來宣傳生態環境對人們的重要性,邀請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到各個村莊進行宣傳,在村莊的LED滾動顯示屏上循環播放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案例,組織最美庭院選舉活動等,讓村民真正參與環保活動,由此提升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另外,有關規劃、整治方案、新農村建設、權屬調整、指標調劑和收益分配等直接涉及農民合法權益的事項,依法聽取農民群眾意見,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從而達到全民參與的根本目的。
實行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優化,著力破解既要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又要保障鄉村振興發展用地的“兩難題”;優化土地利用規劃和布局,保障鄉村用地;實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激發地方積極性;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允許節余指標在全省范圍內調劑使用,將收益用于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5]。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為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破壞,對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均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國家、各級政府以及人民群眾都應該積極扭轉當前的局面,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合理進行鄉村規劃和生態修復,確保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